曹岳辰+丁月華
摘 要:張小濤的作品一直在關注社會巨變以及與社會巨變相對應的人的心靈的變化,將其個人經驗轉換為公共經驗,用獨特的藝術觀念、手法令人反思社會現實問題。文章以“張小濤‘巨變現場的敘事邏輯”為切入點分析他的“巨變現場”所揭示的社會理性,透析在他的敘事邏輯中是如何體現藝術理性中的社會理性問題的。
關鍵詞:敘事邏輯 社會理性 巨變現場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The paradox between social upheaval and personal history of the soul has always been concerned and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public experience in Zhang Xiaotaos works to make people reflect the social realities though his unique artistic concept and manner. Taking Narrative Logic of Zhang Xiaotaos “Upheaval Scen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aper reveals the social rationality in his “upheaval scene” and makes in-depth analysis on how does his narrative logic embody the social rational problems in art rationality.
Keywords :Narrative logic, Social Rationality, Upheaval Scen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張小濤是“2008年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獎”的獲得者;他的藝術成就于2010年被中國中央電視臺《人物》欄目做成采訪專題片;他是“2011年亞洲最佳技術動畫獎”的獲得者;其作品被國際、國內重要美術館、基金會及收藏家收藏;同時他也是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七位參展藝術家之一。張小濤無愧于“當代藝術家”稱號,他對中國社會發展及傳統文化中存在的現象和問題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其作品中的藝術理性指向社會理性。
《迷霧》(2008)《薩迦》(2011)《量量歷險記》(2013)這三部在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參展的作品分別從現代化道路的角度、宗教考古角度、兒童的角度去體現他對全球化時代中人的命運和中國劇變的社會中人們心靈變化的關注。他的作品在生產和制作上有一種觀念和語言的延續,或者說系統邏輯——從圖像方法到觀念的邏輯。
一、張小濤藝術創作的敘事邏輯起點
張小濤的作品是一種客觀敘述模式,敘述者不夾雜主觀評價,僅冷靜地記錄人物的言論、行為動作,讓讀者自身去體悟作品中更深刻的思想,他的作品處處體現了藝術創作的理性以及對“社會理性”的思考。
藝術理性是指通過形式抽象、轉換獲得秩序從而發現規律或者表現精神意識的能力。社會理性有多種理解方式,“可以是‘社會性的理性‘以社會為客體的理性‘以社會為主體的理性以及‘社會合理性”[1];“作為本質能力,社會理性表現為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的思維能力、自控能力、評價能力;作為基本原則,社會理性表現為認知原則、規范原則、評價原則。社會理性同傳統哲學所說的理性相比,具有多層性、相對性、可調性、總體沖突性、異化性等特點。”[2]
張小濤作品中的社會理性表現在他對“真實性”的關注,而“真實性”特指“現實的擁有感和死亡的絕對性”“總體的沖突性和可調性”,無論他是從肉身經驗轉到公共經驗,還是他從心理學視角轉到社會學視角,都試圖揭示社會圖景背后的真相。
從張小濤藝術創作中的社會理性,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敘事視角(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文本故事所站立的視角)與視界(與敘事視角相關聯的敘事范圍,是敘事視角的視域范圍),如作品《迷霧》,作者以動物的視角來展現畫面,排兵布陣的螞蟻軍團以及累累白骨在鋼廠、世界之窗的消亡與重生,畫家以個體的生來看待個體的死的方式來構建一種真實的肉身體驗。用荒誕的、非常態的視角來隱喻我們大多數人眼中的現實,以獨特的視點敘述個體的靈與肉的創傷與陣痛,張小濤的作品促使人們思考現代化社會漫無邊際的發展中,如何在現實場景和記憶重疊交織纏繞的悖論中尋找答案,讓我們思索在這樣的進程中我們充當了什么樣的角色,消耗的是物資或是人力還是生命,我們是被消耗了還是收獲了?作品用超長的鏡頭跟隨以及大量的鏡頭快速切換與回溯,增加視覺沖擊力,延長觀眾的感官審美,刺激觀眾的心理,讓這種震撼慢慢滲透人的內心。
二、張小濤藝術創作的敘事線索
張小濤藝術創作中敘事線索有兩條,一是線性敘事,二為非線性敘事。
線性敘事是傳統經典的敘事模式,采用敘述時間基本與故事時間重合的形式,作品的時間流向較為單純自然,表現出一維的特點;非線性敘事則為反傳統的姿態,時空錯位,敘事方式以一種割裂的凌亂的面貌出現。兩條敘事線索有時候是相交織的。在《微觀敘事:張小濤+李一凡的社會圖像》學術研討會上,陳皓說“我個人的理解《迷霧》是按照時間順序去鋪陳的,從過去到未來。”這部作品有兩條線索,一個是在瀕于廢墟的重慶鋼鐵廠的蕭條與世界之窗的繁華紛擾對比中展開的,二是在這兩個場域中的個體的生死往復中展開,作品用兩條線索展示沖突,在曾經歷史的“輝煌”和當下的頹敗中揭示出中國當代社會圖景下的弊端,將真實“轉場”展現給我們看,讓我們體驗生命的悲壯、蒼茫。
《薩迦》是一部非線性敘事的作品,紀錄片和動畫相結合;作品中的空間為多重敘事的空間,比如小學和寺廟的空間轉換、旅游品市場和寺廟的空間切換、高速的城市化與自然景觀的空間變幻等等;虛擬空間里的人與“真實”空間里的人交織,在時間的節點上看前世今生;心臟、血管、手印、高僧與上班族在時空中交錯,現實中不同緯度的人、物、景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相遇。張小濤將各個元素拆分解構,不再按照通常的邏輯性的橫向整合,而是采用了縱向聚合的建構方式,用線性與非線性,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來闡釋他所關注的主體——個體、群體、社會。endprint
張曉濤關心藏傳佛教的精神世界和今天物質世界的某種悖論,作品呈現出物質和精神的矛盾,表達對時代變遷的一種憂思。他說這個社會是需要痛的,他的作品無論是繪畫還是實驗動畫,都是在敘說現實,讓人不只關注事物表面的光鮮亮麗和祥和,同時也看到背后的傷痛以及不確定性。張小濤總是能以其藝術家的敏銳看到我們平靜的生活背后的總體內在沖突、異化的特點。
三、張小濤藝術創作中的宏觀敘事結構與微觀敘事結構
張小濤藝術創作中敘事結構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點著手的,宏觀敘事是從相對整體、宏大的方面進行敘述的敘事方法。微觀敘事是從相對微小、局部、事物內部的方面進行研究探索的敘述方法。張曉濤從肉身經驗到知識譜系,心理學、社會學、考古學、美術學、符號學、藏傳佛教等多學科的融合與架構,以一種新史學的方法——立體的全方位的多維度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如作品《薩迦》,“它是談宗教的世俗化,談傳統的某種縮影,談我們今天怎么觀看傳統,以及對我們的影響,雖然我是用動畫做的,上次我在中奧新媒體論壇的一個演講上,我雖然談的新媒體,但核心是跨越考古學、藏學、和新媒體的邊界,關心新技術、心靈、傳統的關系,是一種交叉和超越。”[3]正是他這種跨學科、跨媒介的知識譜系的建構,才使其作品具有宏大的敘事結構。從張小濤的藝術作品的構成元素的豐富性與構成關系的復雜性上看是“微觀敘事”的。不論是他的油畫作品還是他的動畫作品,總是選用一些相對微觀的符號:手印、心臟、血管、白骨螞蟻、蜥蜴等。張小濤用微小的圖形象征符號一點一滴建構他的藝術世界,最終展現給我們的卻和歷史、社會乃至宏大相關聯。張小濤的“微觀敘事”還體現在他的藝術歷程,從個體經驗,個人價值的視角展開自己的藝術創作,且成長為現在的多學科的跨界融合的知識譜系。正如他提到的“病毒學”概念,病毒不停地蔓延,由一個細胞、基因不斷發展壯大,最終以宏觀的形象呈現。
綜上所述,張小濤所進行的微觀研究仍然在討論宏觀的問題。在這樣的強烈的反差里面,讓我們平常看到的世界陌生化。以微觀敘事作為切入點,以小見大,從針孔、DNA到大千宇宙,從一個微小的點看到作品中的廣闊世界。從解構到建構到多學科的整合,張小濤的作品體現為對這個時代碎片的重新清理,讓人們從一個新的視角看待社會問題。通過對這些二元對抗的圖像的認知,讓人們對這個時代有更多一些的思考,讓我們對人類目前的生存狀態、社會現實有更深層次的認知。
張小濤的作品在“變與不變”中、“微觀與宏觀”中、“有和無”中再現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看到既色彩瑰麗又會使人感到恐懼的圖景,從中體悟欣喜又不知所措的心情,從微觀到宏觀我們看到的是自然的。藝術家有意識的讓我們在看世界的時候順其自然的把小宇宙和大宇宙對應起來,超越個人的知識經驗,讓人自身在微觀和宏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花一世界,水流沙、屋漏痕,這是張小濤的作品中體現的禪宗思想。從藏傳佛教中看時空交疊下人的內心留下的痕跡,其實佛教也是在解決終極問題——人的歸宿問題,追問宇宙之本原和世界之靈魂的本體論意義,探索客觀現實中的一種本質性結構,發掘世界的客觀秩序原則。藝術和宗教有著相似之處,張小濤的藝術作品超越自身有限的生命,超越主體與客體、靈與肉、理性與感性之間的緊張關系與對立關系,令人沉思冥想,繼而去追求真實世界和精神上的真、善、美。
四、結語
“我的工作一直關注中國今天這個壓縮的現代性神話背后我們心靈史的煎熬和掙扎歷程,這是中國很獨特的希望和毀滅交織的復雜經驗。病毒學概念既是病理學的也是社會學的,既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每一代人都會遭遇到不同的困境,我試圖呈現這些復雜的‘病理學報告。我從早期的醫用垃圾、霉爛圖像、重鋼,到世界之窗、紐約地鐵站,再到網絡偷拍圖像,在我看來,它們之間是有一個內在視覺邏輯,這就是關于現場的‘病毒史,我希望客觀的呈現這種事實,通過視覺來研究和分析這些‘病根在那里?用藝術的方式如何去修復我們的心靈之痛?”[4]
張小濤藝術作品的敘事邏輯是藝術理性中的社會理性思考。張小濤的社會理性表現在他的藝術創作思維中,欣賞他的作品可以感知到他的社會理性,感受到他對時代變遷的一種憂思,對存在和死亡的認知。他說這個社會是需要痛的。他的作品總是瑰麗中帶著深沉的氣息。張小濤作品里反映了社會理性內部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沖突。張小濤用藝術的形式把社會主體的非理性狀態和社會化進程中相對理性的生存環境的沖突、對抗性揭示出來。有些作品表現了非理性狀態主導的人們對現代工業社會文明的抵制和批判的行為,促使我們警覺高壓和強權。張小濤的社會理性不是純粹理性,是主體在社會自主、自覺創造的能力。張小濤從實際存在出發,關注不同形態的主體—個體、群體和社會,他通過他的藝術創作來關注主體的自主性、自覺性、創造力主體對象化的能力。
注釋
[1] 郭蕾.社會理性簡論[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2] 劉少杰.社會理性芻議[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02:32-36.
[3] 超越世界的衰落:戴卓群、張小濤對話[EB/OL].(2011-08-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de4250102dr71.html.
[4]《首屆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文獻》—心靈世界作為虛擬藝術工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
參考文獻
1王林.進入狀態——張小濤近作說略[J].藝術界,1998(02).
2劉少杰.社會理性芻議[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02).
3何金俐.論藝術理性精神[D].山東師范大學.2001.
4 夏季風.“我希望可以用時間來換空間”--張小濤訪談[J].當代藝術與投資.2007(01).
5 陳亞梅.為什么是微觀?--微觀敘事:張小濤+李一凡社會圖像[J].藝術與投資.2008(10).
6 梁爽.微觀敘事:張小濤+李一凡的社會圖像[J].東方藝術.2008,(19).
7 姜玉芳.當下與歷史的對話——當代藝術的跨學科思考研討會暨張小濤個展《重生》側記[J].中華文化畫報,2008(02).
8 趙瑞杰.張小濤:“病態+正常”的藝術[J].東方藝術.2009(01).
9 中國當代藝術家系列——張小濤[J].書屋.2010(09).
10 丁月華,李波,朱錦繡.視覺藝術心理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
11 巫鴻,張小濤. 繼續實驗:關于《迷霧》的創作和展覽[J]藝術評論.2012(08).
12 呂澎. 張小濤推介詞 從新具象到新繪畫[J].美術文獻.201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