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摘要】對農村中學進行德育教育,是面向新世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然而,目前許多農村中學并未真正的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來。本文認為,在做德育工作時,就要深入了解學生情況,針對其道德接受能力不同的實際進行,不能搞一刀切而應分層要求,分類指導,針對不同情況和特點采用不同內容和形式進行教育。
【關鍵詞】德育;素質;求實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對農村中學進行德育教育,是面向新世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然而,目前許多農村中學并未真正地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來。只在形式上重視德育工作,旨在迎合上級的檢查評估,在抓德育上搞表面文章不少。如制訂了德育工作計劃、活動方案等,很齊全,但不落實,以致德育實效性差。并未實際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很多中學生愛國熱情不高,待人處事不誠實,自私心強等等。如何改變目前這種局面,真正使農村中學德育工作更具實效性?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要求我們廣大農村中學德育工作者認真回答的實踐問題。
一、農村中學德育工作成效不高的原因及表現
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村中學德育工作者普遍反映,現在的學生難管,德育工作難做,因而有的中學對德育工作只求穩不求活,只求有不求精,只求形式不求實,德育不能做到學生心坎上,實效性差。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學校領導及上級部門對德育工作重視不夠。許多中學領導及上級部門現仍只注重教學,以中考升學為指揮棒,哪個學校中考成績好,就是優秀學校,忽視德育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從而導致德育工作只是一個次要的工作,只注重表面文章,能應付上級檢查評估就可以了,并未使德育工作擺上應有的位置,并未落到實處。
2.部分德育工作者素質不高,直接影響德育工作實效性。首先,表現在一部分教師對德育工作認識不夠,認為只要抓好成績就可以了,不管學生的品德行為怎樣。還有些任課教師認為德育工作只是班主任的事情,是學校的事,只要上好自己的課就可以了。從而影響德育工作的全面進行。其次,表現在教師在做學生德育工作時沒有深入地了解學生心態,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育,只是進行空洞的教育,學生難以從心里接受。再次,表現在許多教師德育工作方法單一,活用傳統的教育方式,不求創新,難以跟上新時期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要求。最后,表現在許多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榜樣,往往表現言行不一,給學生起到了反面影響。
二、對增強農村中學德育實效性的幾點思考
1.提高認識,把德育工作擺在應有的位置上來。無論是上級部門還是學校領導以及教師都應認識到: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學校應以育人為本,不要再只注重教學,重視提高學生成績,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個次要位置。上級部門、學校領導應制定一套相應德育工作成效評估方案,并建立相應德育工作獎勵機制,調動各教師的德育工作積極性,使德育工作真正成為每一位教師的事情。
2.進一步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質。最大限度地體現德育實效性,是一項復雜的實踐活動,它雖然涉及諸多復雜的因素,但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德育工作者隊伍的素質高低。針對德育工作者隊伍存在的精神不振、工作積極性差、認識不高等問題,我認為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素質建設。
(1)強化政治學習。正確的政治方向,高度的政治覺悟,鮮明的政治態度以及敏銳的政治觀察力、鑒別力是我們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的根本。德育工作者應當加強學習,只有具備高度的政治覺悟,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才能引導學生判斷事物的善惡美丑,才能適應形勢不斷更新觀念,在實踐中創新,使學生德育工作跟上時代步伐。
(2)加強師德建設。德育工作者的師德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道德養成,只有教育者熱愛自己的崗位工作,才能正視挑戰,增強主人翁責任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德育工作中去。
(3)發揮以身作則的作用,進行德育工作不僅要靠“言”,更要有“行”,則后者更重要。可以說德育的實效,不僅是教育的結果,而且是示范的結果。在實踐中,必須克服只教育不示范和只示范不教育的傾向。教育與示范結合起來,以教師個人的人格、道德、修為教育引導學生,才能使學生認識到老師所提倡的是可信的、有益的,德育工作者的權威也在身體力行中樹立起來。
3.求實創新德育方法手段。德育工作取得最佳實效,其方法和途徑是重要環節。面對新的形勢,原有的方式、方法已顯得不足。這就需要我們在新的實踐中在繼續不好的傳統方法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尋找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徑。
(1)突出“求實”,體現民主性。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形成了“我講你聽”“我說你明”“我講你通”的單一說教模式,內容單調,形式枯燥,既無針對性,又乏時代性。現代農村中學生也在不斷接受新鮮的事物,如網絡等。其思想認識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而且自己對道德有一定的認識。實際告訴我們,要使德育收到實效性,必須體現在民主平等性,改變德育工作者高高在上的局面,德育工作得應主動走到學生中去,了解并掌握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有針對性進行教育,同甘共苦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平等的在教師的指導和啟迪下,在活動中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
(2)突出“求實”,體現引導性。要“求實”,德育工作者必須注重發揮主導作用,在設置教育內容,設計教育活動等方面注意到以下幾個方面:①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內在需要。需要是接受的前程,人的動機是由需要引起的,中學生的內在需要是豐富而又具體的。充分考慮學生的內在興趣,自覺地接受教育,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吸取營養,提高自身道德素質。②教育活動,要讓學生充當主角,充分發揮其自我教育作用。發揮學生自我教育作用,即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其內在潛能。通過學生自我內部因素進入道德認識的內化與行為上的養成。③充分發揮學生干部、團員的榜樣作用,或其他先進學生的模范作用,使學生能從身邊同學身上學到良好的道德品質,并提高自己。
總而言之,我們在做德育工作時,就要深入了解學生情況,針對其道德接受能力不同的實際進行,不能搞一刀切而應分層要求,分類指導,針對不同情況和特點采用不同內容和形式進行教育。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