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鄂平
“珍惜”,作為一種情感、一種態度、一種行為,如今也漸成稀缺資源。不難看到,我們身邊值得珍惜的事不少,但不善珍惜的人也不少,以至于一句“且行且珍惜”能一夜成“體”,被競相模仿。對此,與其說是對“珍惜體”的追逐,倒不如說是大眾對“珍惜”的追尋。
言歸正傳,“10.17”全國扶貧日越來越近。此時我們想說一聲“珍惜”,不單是且行且珍惜,更是一路要珍惜。
落實中央扶貧開發戰略思想需要不斷探索更加豐富的實踐形式。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年前就在《擺脫貧困》一書中說,“扶貧工作也要貫徹改革精神”,“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么?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創新社會參與機制,調動全社會的扶貧熱情,是扶貧日的主調。
說珍惜,因為扶貧日設得必要。引導和挖掘社會扶貧的熱情和潛力,需要廣辟渠道、搭建平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明顯提高,社會上對扶貧濟困既有意愿又有能力的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體越來越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渠道和平臺,以及相應的支持政策,影響了幫扶效率,制約了幫扶潛力。以2008年為例,我國社會捐贈達到1000億元,屬歷史最高水平,但也只相當于當年GDP的0.03%,而發達國家則占到其GDP的8%,其中個人捐贈約占GDP的2%。若按2%這個數計算,我國個人社會捐贈將高達10000億元。廣東“扶貧濟困日”幾年的實踐,對社會扶貧的熱情、潛力和可行性就是一個很好的測試。
說珍惜,因為扶貧日來之不易。2001年開始,國家就對設立全國性的節日、紀念日、活動日從嚴控制,沒有特殊需要的不得設立。我國從上到下、前所未有的重視扶貧開發的新形勢,凝聚了設立扶貧日的共識。國務院扶貧辦克難而行,“智”“力”并舉,最終促成一個全民扶貧活動日誕生。
說珍惜,因為扶貧日起勢良好。中央領導親自過問、研究部署扶貧日系列活動,地方省區市黨政主要領導專門批示,強調辦好辦出特色。各省區市相繼制定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扶貧日活動方案,一場各具特色的扶貧日盛宴顯山露水。
再三說珍惜,如何做到珍惜?做到三點:想清、務實、見效。
想清,就是思路明確、方案可行。扶貧日活動的目的是引導社會各界關注貧困問題,關心扶貧工作;內容是學習身邊榜樣,宣傳凡人善舉,動員廣泛參與,培育良好風尚;目標是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人心向善的傳統美德,構建和完善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扶貧開發的工作格局。
務實,就是作風扎實、措施得力。今年首個扶貧日國家層面有15項主要活動,同時配合著8項宣傳活動。各省的方案一方面參與國家的活動,完成規定動作;另一方面設計了本地亮點,實施自選動作。當然,有好想法易,有好做法不易,還得防止“秀”而不實。
見效,就是辦出特色、效果明顯。開場“熱烈”“隆重”不一定收場有多少贊美的掌聲,要讓扶貧日見效而非見笑,關鍵要立足本土,實事做實、好事做好,特色出色,大餐與小鮮齊上。
不禁想起 《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話本是教誨人們要珍惜糧食不要鋪張浪費。對待扶貧日也當如此,一絲一毫都要格外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