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永富應邀出席“2014年中國低碳發展戰略高級別研討會”并在開幕式上致辭,呼吁各方加大對貧困地區低碳發展的傾斜力度,把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等出席了研討會開幕式并致辭。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司長蘇偉主持開幕式。
劉永富在致辭中說,低碳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推動低碳發展必須從基本國情出發。各國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低碳發展的方式與途徑不可能完全一致,要從本國實際出發,按照“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承擔相應責任義務。
劉永富強調,要堅持低碳扶貧促進低碳發展。他說,當前我們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階段,生態文明方興未艾,低碳發展正當其時,關鍵是要抓住重點領域、重點行業。貧困地區與生態環境脆弱地帶高度相關,貧困人口與生態環境脆弱區地理空間分布高度一致,貧困地區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高度敏感區和重要影響區。扶貧開發要堅持低碳發展,推動貧困地區在減貧過程中實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扶貧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實現了6億多人口的脫貧。但是,從根本上講,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貧困問題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盡快解決貧困問題。
一是要加大支持力度,推動貧困地區轉變發展方式。要按照精準扶貧和低碳發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貧困地區、扶貧對象的低碳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推動低碳扶貧成為共同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在貧困地區加大對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等支持力度,擴大工程規模、加快實施速度、提高補助標準。國家低碳生態補償機制要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改革貧困縣考核機制,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貧困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的考核,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
二是要打造扶貧工作品牌,創新扶貧項目設計理念。針對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村級道路、飲水、電力、危房改造、信息化建設和教育、文化、衛生及特色產業等瓶頸問題,重點打造雨露培訓計劃、扶貧小額信貸、扶貧移民搬遷三大扶貧工作品牌。通過技術推廣和特惠金融支持貧困農戶發展低碳生態農業、低碳生態旅游及碳匯產業。通過雨露培訓計劃,幫助貧困地區新生勞動力提高職業技能、拓展就業渠道,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對生態承載能力弱、資源開發過度的貧困地區,實施扶貧移民搬遷,緩解人地矛盾。扶貧項目的設計和實施都要貫徹低碳扶貧的要求,實施種草、養畜、有機農業、鄉村旅游等環境友好型扶貧增收項目,推廣太陽能等貧困地區簡便實用的清潔能源新技術,支持雜交植物等科技扶貧技術開發。大力開展社會扶貧,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匯聚社會各方面智慧,充分依靠科學技術,努力探索低碳扶貧新途徑,共同向貧困宣戰。
三是要完善碳匯交易機制,拓展低碳扶貧領域。建立有利于貧困地區的碳匯交易平臺,完善碳匯交易機制,把貧困地區的環境效益與貧困農戶的經濟利益有機聯結起來,充分激發貧困地區發展碳匯產業的內在動力和巨大潛力。企業可以通過前期參與開發、后期購買碳匯等方式,既為自身開辟新的發展增長點,同時也幫助貧困農民得到碳交易收入,推動扶貧工作與低碳發展有機結合,實現雙贏。
四是要深入發展研究,積極推動低碳扶貧。近年來,國務院扶貧辦與國家發改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洲開發銀行、美國環保協會等合作開展低碳扶貧相關專題研究,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美國環保協會北京環交所合作在四川等地開展低碳扶貧相關項目試點,形成了一些理論成果,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深化低碳扶貧研究,要重點加強扶貧減排項目的區別研究、成本研究、風險研究和模式研究,努力探索適應不同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扶貧減排模式。積極推動低碳減排和扶貧結合的試點,不斷探索低碳扶貧的新途徑、新模式,把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會議期間,劉永富還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進行了會談,就雙方進一步合作,開展低碳扶貧試點,促成扶貧開發政策與低碳發展戰略的有機結合深入交換意見,并達成廣泛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