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清
南京烤鴨
◎徐永清

南京人喜歡吃烤鴨,就像揚州人愛吃鹽水鵝,武漢人愛吃鴨脖子,廣東人愛吃烤乳豬一樣。我的一位南京朋友調侃道:“三天不吃鴨,走路要打滑”。此語雖有夸張的成分,但卻足以說明南京人對烤鴨的熱愛。
漫步在南京的街頭,無論是小街狹巷,還是農貿市場,到處可見烤鴨的烤爐。那烤爐是用白鐵皮制成的,分上下兩部分。爐體呈上大下小的桶狀,爐蓋則是錐形,像是斗笠。此爐通稱燜爐,用此等烤爐烤制的烤鴨,方能稱為最傳統,最正宗,也最受食客的歡迎。每天烤鴨師傅們像魔術師一樣,將一只只鴨坯放入烤爐,讓其不急不躁,按部就班地接受爐火的洗禮。在食客們的期待中,一只只烤鴨便華麗轉身,變幻為經典的美味。
南京烤鴨,體態飽滿,豐腴有加,棗紅油亮,噴香撲鼻。它不僅秀色可餐,更讓人愛不釋“眼”。南京人吃烤鴨,為方便食用,烤鴨師傅要將烤鴨斬剁成條塊。人們回到家中,將烤鴨在碗里、盤中堆放,還要高高地隆起,要的是大氣漂亮。再淋上老鹵,更是錦上添花。南京的烤鴨,就鴨皮來說,酥香柔韌,既耐咀嚼,又回味悠長;鴨肉則細嫩鮮美,肥而不膩,滿口留香。若是再蘸著老鹵,更是另有滋味,別有情趣。不僅味道醇厚,還層次豐富。
一些會過日子的南京人,喜歡一鴨兩吃。預先便將烤鴨骨肉分離,這樣吃肉是大塊大塊的,滿口滿口的,痛快過癮。鴨骨則用來燒湯,燒開后,或是放把雞毛菜,一把粉絲,幾根榨菜;或是放點冬瓜和海帶。等湯好了您再瞧瞧,原本棄之不用的鴨骨,居然變身為美味,湯白味鮮,香氣四溢。酒足飯飽之際,用此湯來潤口醒酒,這頓飯才稱得上是完美收官。
南京烤鴨不僅是百姓餐桌的常客,即便是正式的宴席,也有其不可撼動的一席之地。若是端午與中秋兩節,這烤鴨更是應時當令的美味,家家要買,人人要吃,烤鴨店的生意是平日的好幾倍。放眼望去,所有烤鴨店前,均有排隊的長龍。排隊等待的人們,心情可以說是既著急也坦然。急的是排隊的人多,等上大半個小時是常有的事。坦然的是,排隊者全是街坊鄰居。平日里人們都忙于生計,難有機會聊天,正好在此交流。隊列中若是再有個把會說噱子(說笑話)的男人,那就更熱鬧了。他們不僅能現場抓哏,還能把一些平淡無奇的生活瑣事,繪聲繪色、添油加醋地盡情發揮。把人逗笑得前仰后合,捂起肚子。
南京烤鴨的歷史,源于明初,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著莫大的關聯。朱皇帝享用的御膳,雖是天天山珍海味,頓頓燕鮑翅肚,可他卻對烤鴨情有獨鐘,每日必食烤鴨一只,大快朵頤之際,方能稱心如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烤鴨迅速在南京流布,并發揚光大。其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烤鴨也隨之北遷。為適應“水土”,北京烤鴨也作了改良,因而分門立派。從此南北烤鴨,花開兩朵,各領風騷。
責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