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軍+袁強+白楊



摘 要:利用拓展的波特鉆石模型分析技術標準化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機理;選取2000~2011年十大行業的面板數據,考量技術標準化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系及作用。結果發現,行業標準化水平、標準對外開放水平以及外資參與標準化水平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且標準對外開放水平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時滯效應。
關鍵詞: 標準化; 產業國際競爭力; 拓展的鉆石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1003-7217(2015)01-0117-06
一、問題提出
信息技術革命的開展,尤其是網絡經濟的出現,使市場競爭進入到標準競爭階段,技術標準在強化競爭、促進產業升級和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上作用日益凸顯。加強標準化建設,被認為是應對貿易摩擦、提升國際價值鏈地位、強化利益分配能力的重要途徑[1,2],也是獲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工具[3,4]。因為標準產生反競爭效應,導致壟斷優勢<sup>[5]</sup>;減少交易成本,提供有利的市場運行環境<sup>[1]</sup>;規范產品流程,增強產業競爭優勢[7,8];提升出口產品質量和競爭力<sup>[9]</sup>。在網絡外部性強的產業中,這種效應就更加突出,參與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并推進技術標準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可以明顯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sup>[10]</sup>。
從現有文獻看,技術標準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在理論上已形成共識,也從標準的經濟效應以及對市場競爭某些方面的影響出發,分析了技術標準作用于國際競爭力的機制,但沒有專門從國際競爭力的形成角度來展開分析,不能提供一個專門的技術標準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分析框架。在實證上,因為標準分類與產業分類數據的不對應,多在單一行業分析的基礎之上展開,忽視了行業的特殊情況,相關指標選取也比較單一,多用行業標準的數量來衡量行業標準化水平,忽略了國家標準對行業標準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本文在分析國際競爭力經典的波特鉆石模型基礎上,引入“知識吸收與創新能力”和“對外開放”,提出一個拓展的鉆石模型來分析技術標準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作用機理。同時,通過對標準的國際分類(ICS)、國際工業部門分類(ISIC Rev.2)、標準國際貿易分類(SITC Rev.2)和中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數據歸并分析整理,選取2000~2011年十大行業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技術標準化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二、技術標準化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機理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知識吸收與創新能力”以及“對外開放”作為兩個基本要素引入到“鉆石模型”中,提出拓展的鉆石模型,該模型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見圖1。
1.技術標準化對生產要素的影響。
隨著標準的不斷改進,企業產品為了滿足更高的技術要求必然需要更多高級生產要素的支持。為了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企業就會不斷創造出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的新型生產要素。技術標準內生于技術,本身就是技術的組成部分,技術標準天然就具有技術類生產要素的特點,高技術含量的標準就是一種重要的高級生產要素。技術標準通過減少多樣性使使產品和技術集中于一些被其限制與優化了的特定方向上,從而使生產要素趨于專業化。高技術含量的技術標準,可以增強一個國家在高級生產要素和專業生產要素上的競爭優勢。
圖1 拓展的產業國際競爭力鉆石模型
資料來源:根據芮明杰(2006)的啟發修改繪制。
2.技術標準化對需求條件的影響。
技術標準化有利于規范市場結構和競爭秩序,使同行之間的競爭趨于有序。只有健康有序的市場,才能創造有效的市場需求。技術標準規定了市場準入門檻,將不合格的產品和企業拒之門外,有效地凈化市場環境。企業不斷加大創新投入,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標準的改進,促進競爭格局朝著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其最終結果就表現為整個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5年第1期2015年第1期(總第193期)侯俊軍,袁 強等:技術標準化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實證研究
3.技術標準化對相關和支持性產業的影響。
技術標準化推動了關聯產業之間的協調并使規模經濟得以實現。社會化大分工的深化使同一產品的生產制造不局限于在同一個企業內部完成,而是按照產品的特性細分成各種零部件模塊和生產工序在不同企業之間共同完成。技術標準使得上下游不同企業之間在同一產品的不同零部件、不同階段、不同環節實現兼容,或多種產品之間的兼容。這種兼容性使社會化分工得以有效進行的同時,各企業由于專業化分工可以實現內部規模經濟。
4.技術標準化對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的影響。
網絡外部性助推技術標準上升到企業戰略高度,使企業有可能因為技術標準的用戶基礎快于競爭對手而優先擴大造成“贏者通吃”的局面,使企業獲得新的競爭優勢。
技術標準是企業設置行業進入壁壘、增強市場壟斷的重要工具。標準能夠從技術和制度上助推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本身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進入壁壘,能夠有效地阻止和減少其他競爭者的進入而分割市場。當標準和知識產權相結合的時候,標準導致壟斷的能力則會大大提高了。擁有先進技術的廠商將其技術申請知識產權保護,然后將其納入產業標準,以專利“俘獲”標準,形成以專利和標準為基礎的市場壟斷。
5.技術標準化對知識吸收和創新能力的影響。
技術標準內生于技術,是人們用來對各種技術信息和知識進行編碼化處理的一種有效方法和工具。編碼化的信息和知識使生產程序變得更加精煉和明確,減少生產過程中不必要的重復與浪費,促使相同信息不斷地重復利用,獲得經驗的積累和熟練程度的提高。將各種信息和知識進行編碼化形成標準,使得各種知識顯性化,在企業內外完整、及時、準確地進行傳遞、變換、吸收和運用,實現知識學習和知識共享,提升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和創新能力。
6.技術標準化對對外開放的影響。
技術標準通過影響進出口貿易和外商投資而影響到該產業的對外開放程度,從而影響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技術標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國際貿易和投資效率;提高競爭優勢,增強出口競爭能力;作為國際經濟仲裁的依據,解決國際貿易和投資爭端與摩擦。
技術標準的制定過程本身也受到對外開放的影響。在行業相關標準制定過程中,制定者會積極參照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的技術標準,決定是等同采用還是修改采用。
三、產業國際競爭力與技術標準化的現狀分析
1. 行業面板數據的選取及歸類。
由于標準的國際分類(ICS)、國際工業部門分類(ISIC Rev.2)、標準國際貿易分類(SITC Rev.2)與中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存在差異,所以必須將四者合并以使統計口徑趨于一致。在此過程中,筆者發現食品制造行業、服裝紡織行業、木材行業、造紙行業、化工行業、橡膠和塑料行業、金屬制品行業、電氣工程行業、電子電信行業、辦公機械行業十個行業的統計口徑相對趨同且容易合并,數據可靠性很好,因此本文選取了我國這十大行業2000~2011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2.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是用來評價一國或地區的某一產業產品是否具有比較優勢時使用的一個測度指標。該指數值越大,表明該國本產業的產品比較優勢越大,產業國際競爭力越強。從表1可知,在這十大產業中,一直都處于競爭劣勢的產業有食品制造行業、造紙行業、化工行業、橡膠和塑料行業,這些行業歷年的RCA指數不足0.8,其中食品制造行業的RCA指數還在不斷下降,表明競爭劣勢一直在不斷加劇,其他行業的RCA指數則有所上升,表明雖處于競爭劣勢卻在逐年改善當中;從不具有到具有中等競爭優勢的產業是木材行業,RCA指數從0.765逐漸上升至0.948;一直都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是服裝紡織行業、金屬制品行業、電氣工程行業、電子電信行業、辦公機械行業,其中服裝紡織行業雖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但是這種優勢正在逐漸弱化,而金屬制品行業、電氣工程行業、電子電信行業、辦公機械行業的競爭優勢卻在不斷加強,又以辦公機械行業的競爭優勢增加最為突出,RCA指數從1.251上升到3.554,成為具有極強競爭力的產業。
3. 各產業技術標準化現狀分析。
隨著技術標準在社會經濟發展、國際競爭中發揮的作用凸顯,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繼制定了標準化戰略,加快構建自身標準化體系,我國也不例外。
從表2可知,標準存量年年都會維持一定的增長。到2011年為止,標準存量較多的行業有食品制造行業、服裝紡織行業、化工行業、電氣工程行業、電子電信行業、辦公機械行業;而標準存量相對較少的行業只有木材行業和造紙行業。增長速度方面,食品制造行業、化工行業、電氣工程行業增長的速度最快,相比2000年增長了8倍多;而服裝紡織行業、電子電信行業、金屬制品行業增長速度較慢,只增長了不到3倍,增長速度最慢的電子電信行業也增加了近1.6倍之多。這些都說明我國各行業的標準化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四、技術標準化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1. 變量的選取、數據來源及模型的建立。
模型擬采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作為測度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指標并作為被解釋變量,選取標準化水平(STAN)、標準對外開放水平(INTER)、外資參與標準化水平(WZ)、資本密集度(K/L)、企業規模(AS)、研發投入強度(RD)、研發人力強度(TP)七個測算指標作為解釋變量。
(1)產業國際競爭力(RCA)。中國和世界的行業出口數據根據SITC Rve.2分類下相關行業代碼的出口數據加總而得,數據來源于UN Comtrade數據庫。中國和世界總出口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2)標準化水平(STAN)。鑒于行業標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標準質量和實施效果、標準化活動投入經費等指標難以統計,或者數據不全面、難以量化等原因,學者的普遍做法是用國家標準的存量來衡量行業標準化水平。標準存量數據根據ICS分類下相關行業現行的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按實施日期統計加總而得,數據來源于工標網。
(3)標準對外開放水平(INTEL)。標準對外開放水平可以用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技術標準的存量(簡稱采標存量)之和來表示,它能夠很好地反映一國標準的國際化水平和標準本身制定過程的對外開放程度。但是,基于行業標準的采標情況難以統計,模型僅用該行業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存量之和來表示標準對外開放水平。數據來源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http://www.sac.gov.cn)國家標準目錄查詢數據庫。
(4)外資參與標準化水平(WZ)。采用該行業我國現行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中有外資企業參與制定的標準存量之和來表示外資參與標準化水平,該指標用以衡量外資參與中國標準化工作對中國各行業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外資參與的標準存量數據是根據ICS分類下相關行業現行的所有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中起草單位下存在外資企業(包括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參與的按實施日期統計加總得到,數據來源于工標網。
(5)資本密集度(K/L)。用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的人均占有總資產額來表示資本密集度,即K/L=行業總資產/行業從業人數,該指標能反映行業內資本充裕程度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6)企業規模(AS)。用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平均銷售收入表示企業規模,即AS=行業銷售收入/行業企業個數,用該指標來反映規模經濟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7)研發投入強度(RD)。用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研發內部支出占其銷售收入的比重來表示研發投入強度,即RD=該行業的研發支出/該行業銷售收入。
(8)研發人力強度(TP)。模型用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研發人數占行業總人數的比重來表示研發人力強度,即TP=行業中研發人數/行業從業人數。用研發投入強度和研發人力強度兩項指標來反映技術創新投入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資本密集度、企業規模、研發投入強度、研發人力強度的行業數據是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下采集的,采用的是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歷年數據。由于自然對數變換不改變數據原來的協整關系并能使趨勢線性化以及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所以本文對標準存量、采標存量、外資參與的標準存量、資本密集度、企業規模取對數形式。因此,評價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模型可設立為:
RCAit=Ci+α1ln(K/L)it+α2lnASit+α3RDit+α4TPit+α5lnSTDit+α6lnINTELit+α7lnWZit+εit
其中,模型中Ci為截距項,εit為誤差項,αi為各變量系數,解釋變量為ln(K/L)、lnAS、RD、TP、lnSTD、lnINTEL、lnWZ,被解釋變量為RCA,例如lnSTDit代表行業t時期的標準存量,同理,其他變量亦是如此。
2. 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
為了避免偽回歸的出現,確保估計結果有效,必須對面板數據各個變量實施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LLC檢驗、IPS檢驗、FisherADF檢驗以及FisherPP檢驗四種方法對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具體檢驗結果見表3。從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各變量都是非平穩的,但是它們的一階差分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現平穩,均為一階單位根過程。
3. 面板數據協整檢驗。根據以上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各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因此,滿足協整檢驗的條件。本文由于面板數據樣本限制只能采取Kao檢驗和Pedroni檢驗方法,并且Pedroni檢驗是適用于組中只包含7個和7個以下的序列情形,經檢驗,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從面板數據協整檢驗結果可知,除Panel ADFStatistic和Panel vStatistic統計之外,其它統計量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無協整關系的原假設,表明產業國際競爭力與標準化水平、標準對外開放水平、外資參與標準化水平、資本密集度、企業規模、研發投入強度、研發人力強度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
4. 面板數據回歸分析。
檢驗結果見表4。從模型檢驗結果可知,Hausman檢驗拒絕了原假設,認為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是不合適的,而LR檢驗也拒絕了原假設,認為引入固定效應是合適的。因此,兩種檢驗方法都認為應該采用固定效應模型。
從面板數據回歸分析結果可知,模型R2值和調整后的R2值都很高, F統計量的值也很大,而且遠遠超過了臨界值,這些都充分說明模型的擬合程度很高。其次,除了lnAS、lnSTD(-1)、lnINTEL(-2)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外,其他變量都在10%的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再者,各變量系數除了截距項C、TP、lnINTEL、lnINTEL(-1)是負數以外,其余各變量的系數都是正數。最后,各行業因性質不同截距項值存在較大差異。
五、結論和政策建議
從上述計量結果可得出如下結論:(1)行業標準化水平的高低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行業標準化水平越高,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越有利。(2)標準對外開放水平的高低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存在正向影響但有一定的時滯效應。提高標準對外開放水平或者增加采標存量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雖然對當期或者短期內存在不利影響,但是從長遠看,這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卻是有利的。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采納新的國際標準或者國外先進技術標準存在一定的轉換成本,但是長遠看來,與國際標準接軌有利于提升產品質量,使產品可以進入國際市場。(3)外資參與標準化水平的高低對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外資參與中國標準化水平越高,對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越有利。
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本文從技術標準的角度提出以下政策建議:(1)加大標準制定力度,提升標準質量水平。加快國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修訂步伐,增加標準存量的絕對數量,同時注重提升技術標準質量水平。(2)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提升標準國際化程度。一方面,要合理引進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的技術標準。另一方面,積極向世界推廣國內技術標準。通過出口按照國內技術標準生產的商品、符合國內技術標準要求的技術貿易和技術援助、擴大對外投資等方式讓國內技術標準走出國門,爭取為他國所認可甚至上升為國際標準。(3)以產業安全為前提,明確外資參與中國標準化的界限。中國標準化過程的國際化,包括國內主體和國外主體參與中國標準化過程,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應該鼓勵外資參與到中國的標準化進程中來。比如,適當增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研究機構、技術聯盟、產業聯盟等市場力量尤其是國際市場力量在技術標準制定與實施中所占的比重,成立中國標準化國際專家委員會等機構,同時歡迎國際標準化權威機構、外資企業、跨國公司、國際標準化研究專家等作為正常的相關利益者加入到我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標準聯盟等相關標準化組織中去,允許并鼓勵他們發表意見與建議。(4)根據行業具體特點,制定合適的標準化戰略。對于那些標準化水平發展較好的行業,應更加注重標準的修訂和新標準的研發,以保持長久的產業國際競爭優勢,對于那些標準化水平發展較差的行業,則應注重鼓勵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的技術標準,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之上積累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于高技術行業應該加大標準自主研發資金投入,以研制和推廣新標準為主,搶占行業發展先機;對于傳統行業則應該以建立和健全行業和企業標準化體系為重,將技術工藝和經驗知識標準化,以便于知識的吸收運用,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
參考文獻:
[1]Schmitz, H. Local upgrading in global chains:recent findings [R].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2004:71-75.
[2]劉志彪,張杰.全球代工體系下發展中國家俘獲型網絡的形成、突破與對策——基于GVC與NVC的比較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7,(5):39-47.
[3]Gregory Tassey.Standardization in technologybased markets[J].Research Policy,2000,29(4): 587-602.
[4]李哲,劉彥.技術標準的產業技術政策工具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81-84.
[5]Knut Blind. 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s:theory, evidence,policy[M].MA:Edward Elgar, 2004:35-96.
[6]Swann G.M.P.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ization,report for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standards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s directorate[R]. Manchester: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2000:57-96.
[7]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2002,123-165.
[8]Swann G M, P Temple, M Shurmer.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the british experience[J].Economic Journal, 1996,(106):1297-1313.
[9]WTO. World trade report:exploring the links between trade, standards and the WTO[R]. Geneva, Switzerland,2005,4.
[10]Katz.M.L,C.Shapiro.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822-841.
(責任編輯:鐘 瑤)
An Empirical Study on Techn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to
Promote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HOU Junjun, YUAN Qiang,BAI Y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410079,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develops an expanded diamond model and uses it fo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bout the mechanism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in this paper.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zes ten industri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conditions of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after classifying relevant industries. Thirdly, through using 2000-2011 panel data of these industries, the empirical tes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has been carried on by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 The empirical result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ization level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foreign participation level in standardiz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s to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ut the role of standardization level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s a lag effect. Finally,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standards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results.
Key words:Standardization;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Diamond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