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舒婭
河南省商水電視臺
電視新聞畫面編輯的功能與要求
史舒婭
河南省商水電視臺
電視畫面承擔著傳遞信息的重要功能。電視新聞畫面編輯質量直接影響新聞節目質量,從而影響電視臺整個節目系統水平。然而,當前電視新聞畫面編輯還存在諸多問題。為此,電視新聞畫面編輯要合理選取畫面,科學確定畫面長度,組接符合邏輯。
電視新聞;畫面;編輯
電視畫面承擔著傳遞信息的重要功能,它將具象符號的色彩、形象、動態、空間等因素與抽象的語言聯袂,用時空相兼的特點反映事物發展的動態,向人們傳遞完整的信息。“動”是人們對視象的第一要求,電視畫面正好能滿足人們的這一心理需求,因此畫面在節目傳播過程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電視新聞畫面編輯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新聞節目質量的高低,從而影響著電視臺整個節目系統水平的高低。由此可見,電視新聞畫面編輯在決定新節目質量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主題不鮮明。
電視新聞不僅是播報事實,更要引入適當的點評和看法,而有些新聞節目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做到更深層次的挖掘。
2.模仿痕跡大。
如果節目中能看到模仿其他節目的影子,會讓觀眾失去對節目的喜愛和關注。編輯要有自己的立意,節目形式要有自己的個性。
3.時效性不強。
新聞編輯要注重時效,高速傳播,給觀眾第一時間的報道,即便是同一條新聞也要找到新的立足點,也就是第二和第三落腳點,深度挖掘新聞的價值。
新聞報道的基本規律是用事實說話,不同的傳播工具以不同的方式把新聞事實傳播給受眾,廣播是通過“耳聞”,報紙是通過“目睹”,電視兼而有之,是“耳聞目睹”,這三種傳播方式,一種比一種更真實、更具體、更準確、更形象。電視新聞的畫面,是其它新聞傳播工具所沒有的,電視新聞和報紙、廣播新聞的區別在于畫面和聲音的結合,在于“耳聞目睹”。畫面是電視新聞的生命力,畫面比聲音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在電視新聞表現的客觀事物中,有形象運動性明顯、可視性強的事物。人們對可視性強的事物,主要通過視覺器官去感受。這類事物,常見的有突發性新聞,一過即逝的自然現象,正在發生的事件。如火災、水災、車禍;有社會新聞中的大橋通車、工廠投產、有名勝風光、出土文物、稀有動物等等。這些事物都是具體的、實在的,它有各自的形象特征,在新聞現場容易拍攝到生動具體,能表現事實的形象,觀眾能從中獲得新聞事件的感性認識,在新聞中起主要作用。如獲得全國優秀電視新聞一等獎的作品《搶救21名落水乘客》,主要是以畫面報道事實,感動觀眾的。記者現場拍攝軍民團結一心搶救落水乘客的感人情景,是現場事實的真實紀錄。畫面長達幾十秒,畫面上沒有一句解說詞,信息全靠畫面傳遞,真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因此,電視新聞在采編過程中,對形象突出的新聞主題,應充分運用畫面的表現力,善于撲捉可見的生動感人的形象,優先滿足觀眾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視覺要求。
1.合理選取畫面。
面對大量的畫面素材,選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復雜而有意識的取舍過程。在選取畫面時要注意:
(1)選擇的畫面要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和思維規律。不同的畫面表現影響著人們收視心理,比如一個“推鏡頭”常會引起觀眾對推進方向的注意,合適于表現事物的細部特征:如果用一個“拉鏡頭”來表現就不合人們的視覺習慣了。
(2)選擇和使用的素材,要服務于節目的內容與主題,有利于結構和情節的表現。畫面的選擇最終的目的在于用動作性強、造型優美的素材畫面組接成清晰的電視新聞節目,便于觀眾理解節目內容與思想。
(3)選擇畫面要與電視新聞節目類型相吻合。電視新聞節目時效性強、節奏快,強調真實性與客觀性,因此宜于多選擇結構穩固、安定的固定畫面或鏡頭,也方便觀眾在較短時間看清內容:另外多選平拍的畫面或鏡頭,因為平拍的視覺效果與日常人們觀察事物的方式相近,從而給人平等、客觀、公正而親切的感覺:要慎用過度的仰拍或俯拍讓人產生夸張的視覺心理效果的畫面或鏡頭。
2.科學確定畫面長度。
“畫面長度確定”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節目內容的表達需要,同時更好地滿足觀眾收視的心理需要,讓他們看清、看懂。通常畫面長度的確定應綜合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即內容的表達、布局的長度、景別長度。
(1)從內容的表達需要來確定畫面或鏡頭的長度,這其實是在強調畫面或鏡頭的長短應該首要考慮是否能讓觀眾看的明白。畫面太長的滯緩或太短的匆忙,都會影響觀眾對節目的理解和感受。
(2)布局的長度是根據畫面布局的特點來決定畫面或鏡頭的長度。畫面布局包括主體、陪體的位置,畫面上的布光特點,主體與陪體的狀態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等等。
(3)景別不同所包括內容繁簡不一,使得其畫面長度也應有所不同。遠景、全景包含的內容多、畫面繁雜,觀眾要化費更多的時間才能看清楚,所以鏡頭要長一些;近景、特寫呈現的內容較少、畫面簡單,觀眾易于辨識,所以鏡頭可以短一點;如果觀眾很熟悉的事物,鏡頭要短些:如果觀眾不太熟悉的對象,鏡頭應該長些;有字幕的畫面,鏡頭應適當長些。
3.畫面組接符合邏輯。
這里的邏輯包括三個方面,即生活邏輯、觀眾欣賞的心理邏輯、藝術表現的邏輯。所謂“生活邏輯”是指事物本身發展變化的邏輯。這是生活本身的規律,也是畫面組接最基本的依據。
具體來說,“生活邏輯”又有四個方面的內含:一是情節發展的邏輯。新聞事件的發生和發展有其嚴密的邏輯鏈條,而電視新聞的前期拍攝是分鏡頭進行的,某種程度上是對這種邏輯鏈條的破壞:后期的編輯就是要把被破壞的這種邏輯鏈條修復過來,因此畫面的組接只有緊緊圍繞事件發展的邏輯主線進行,才能還原新聞事件的本來面目。二是要保持前后主體動作的連貫性。三是準確表現人物事件存在的邏輯關系,比如因果關系、對應關系、沖突關系、平行關系等。四是時空轉換的邏輯性。事件的發展總是與時空聯系在一起,因此畫面的組接必須對時空結構進行合理準確的處理,不能因組接手段而影響實際時空的可信度。要注意在整體的時空結構中,時空可以交錯、倒置,但在具體的段落組接上,必須保持時間的連續性和空間的連貫性。
而“觀眾欣賞的心理邏輯”強調的是畫面的組接要能讓觀眾看清楚畫面的內容、對于電視新聞的關鍵信息一定要交待清楚、通過延長和延續畫面的長度來滿足觀眾情感共鳴時的需求。“藝術表現的邏輯”是指除了敘述電視新聞的事實之外,畫面的組接往往還有編者某種藝術表現的需要,或者要表達某種情緒和情感。如象征、隱喻等蒙太奇表意功能的體現,比如視覺節奏的運用等等,都需要編者在畫面組接時加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