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過程。紅色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民族文化,其形成與發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思想源泉,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發展與成果創新。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軍榮,通過《紅色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源頭活水》一文,指出紅色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中國化”,決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是人類歷史發展和文化演進的趨勢所向,內在的有其存在的必然根源。
土地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和資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引致市場對土地的大量需求,土地資源大幅增值。但由于我國土地管理體制的落后、相關制度的不完善,土地腐敗案件呈現出易發、高發態勢。江西省新建縣房管局經濟師萬良文與南昌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黃蛟,在《我國“土地腐敗”的特點與成因分析》一文中,分析了中國土地領域的腐敗狀況的主要特點是涉案金額大、涉案環節多、串案窩案多、腐敗的主體集中在行政級別較高的政府官員。提出土地腐敗現象的蔓延,主要是由于客觀上存在大量腐敗機會和負責土地管理的公職人員主觀上存在腐敗動機兩方面原因造成的。
“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簡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一提法是在中國扶貧開發工作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新時期中國扶貧工作的關鍵詞。由于自然地理方面的區位條件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政策扶持等原因,江西省羅霄山片區一直是中國相對集中連片的特殊貧困地區。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講師廖金萍?熏 副教授彭礐與中共江西省委辦公廳主任科員郭聯發,在《江西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問題探究》一文中,指出近年來本地區的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扶貧與新農村建設模式,但也仍存在著影響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必須進行戰略革新,轉變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
近年來,國內對日本中國史研究論著的譯介、出版,投入甚多,相互間的學術交流往來也日趨緊密。基于日本中國史研究的影響力,這樣的學術交流、碰撞,顯然有助于推動國內學界對自身研究傳統的反思,加強自覺意識。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助理研究員劉佳佳,在《中國傳統法秩序問題與解釋方法——寺田浩明中國法制史研究述論》一文中,采用 “學案”方式,對日本中國法制史學界的著名學者——寺田浩明教授的個人法律史學研究成果進行整體解讀,通過了解寺田浩明教授個人的學術淵源、學術進路和學術風格,探討學術傳承對學者個人研究的影響,并對日本中國史學界研究動態同該國中國法律史學界的關系進行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