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以抽象、邏輯推理分析強為特點的數學學科是中職學校不可或缺的一門文化基礎課程,但對于文化基礎薄弱的中職生來講,繼續采用傳統類似普通高中式方法進行教學無疑會讓學生恐懼甚至放棄數學的學習。隨著高校的擴招及就業形勢的不斷嚴峻,中職學校唯有以就業為導向進行數學學科教學,才會使其成為一門基礎性與實用性兼備的學科。
[關鍵詞] 以就業為導向;中職學校;數學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何圣姿(1985-),女,東華理工大學行知分院講師,碩士。(江西撫州 344000)
“金字塔型的人才結構”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人才結構以尖、高、中、低等級在數量上呈逐級遞增的穩固金字塔形呈現,這樣才能使國家持續、長遠地發展。中職學校畢業生是我們國家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勞動力,是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生力軍。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推動了普通高中的發展,卻使將培養目標定位為“有針對性地實施職業知識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培養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中職學校生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生源持續下降。2013年在網絡上被戲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因為一邊是創下歷史新高的畢業生規模——來自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數字稱: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刷新紀錄;一邊是計劃招聘崗位數的下降——據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的統計,2013年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約為15%。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如何讓中職畢業生立于不敗之地?教育部長周濟在2007年全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五年來,教育部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使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新的增長點,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之路。中職學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堅持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出發點,使學生掌握基本文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取基本就業技能,能及時謀得就業崗位——即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培養,對促進中職學校教育有本質性幫助。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科學,是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使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中產生。其基本要素是:邏輯和直觀、分析和推理、共性和個性。相對其它學科來講,其定義、概念、定理、性質較抽象、不易理解,加之,現在的中職生從中考中分流而來,整體上看文化水平偏低,這在數學學科中表現尤為突出。這些學生在傳統教學方法及學習觀念的作用下把數學視為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進入中職學校學習后更是把數學視作深奧、繁雜、難以理解的一門學科。但是,數學是從事科學和技術工作的基礎,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等職業學校不可或缺的一門文化學科。面對這些中職生,要想搞好中職數學教學,使數學知識能與其專業知識結合,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在生活中應用數學,教師在進行中職數學教學時,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即進行“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教學”。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課程是中職教育的一門不可或缺的課程,它與普通高中數學課程不同,普通高中數學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數學理論知識,并能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形成較強的數學技能,成為具有較強應試能力的學術型人才。而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課程應具備鮮明的職業特色,滿足普通職業技術勞動者的基本需求,成為一門基礎性與工具性兼備的學科,培養適合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崗位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應用型人才。下面本文將分條闡述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教學的特點與要求。
首先,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應以學生的職業需求為目標,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與學生都應樹立對數學的正確認識,將數學視作是“應用型科學”。教師應以淺顯性、廣泛性和生活性為原則,精心選擇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能應用于生活。在教材內容的編寫上,堅持夠用為原則,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生活中的數學,另一方面是專業中的數學。如投資、進貨、抽獎、分期付款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問題,再如可向工程類專業學生以工程模型的形式講述函數、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法、線性規化等,簡講或不講向量相關知識;可向師范類學生深入呈現現行小學教材中涉及的數學知識,如集合、數列、幾何、排列組合、概率等知識,簡講或不講三角函數相關問題;對于美術、設計類專業,可向學生精講、細講空間幾何問題,培養學生空間想像能力,并能準確地畫出空間幾何圖形。簡而言之,教材的編寫應淡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淡化邏輯結構的嚴密性,刪減繁瑣的運算,加強將實際問題數學化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的過程中更加輕松,體會到學好數學的作用。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實用型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礎知識扎實、理論豐富、動手能力差、畢業后還需進行較長時間培訓和再教育之后才能上崗勝任工作的人才,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而不僅是知識面廣博,卻缺乏應用能力。因此,教學時,教師要跳出數學學科課程體系,從提高素質和加強應用能力的角度進行教學,適當省略概念、定理、性質的推導過程,應少考慮“抽象性”和“嚴密性”,弱化形式化的推理論證,強化知識的運用,多與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聯系,緊密聯系社會生活,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是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此外,教學中教師應適當開展一些更加有效地教學活動,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課堂教學,結合專業學習、職業生涯、經濟社會發展因材施教,讓學生們感到求知的快樂、思考的快樂、創造的快樂,使學生學習并掌握專業學習必備的數學知識,職業生涯必須的數學知識,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必需的數學知識,所有學生都成為學習上的成功者;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踐意識、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如結合網絡技術給出以就業為導向的“微格”教學法,即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將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并拍攝整個學習過程,將表現好的合作組相關視頻傳入學校網站或優酷網,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的讀、寫、說等能力。整個過程注重實踐環節,該教學方法讓學生親身體驗難理解、而又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對中職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實質性的幫助,亦即提高其就業能力。再如,在講解三角函數時,可引導學生以實際建筑物為參數,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構建三角模型并用三角函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在講空間幾何問題時,可以借助生活工具擺建模型進行講解,并讓學生根據幾何圖形或幾何問題自己動手擺建模型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及動手實踐能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寓教于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熱情地參與其中,滿足每個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的需要,把學生的注意力、精力吸引到數學課程教學中,增強課堂的凝聚力。
再次,在教學評價上,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唯分論”式評價,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如: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等,教師還可以跟進時代步伐,采用學生喜歡的網絡技術對學生進行評估,避免“一刀切”。選取考核方式時,除傳統的卷面考試外,還可以通過其它方式進行考核,如,分組合作解決模型效果式考核,面試考核、數學實驗考核、論文式考核、幾何圖形設計考核等。通過多種全方面式考核,端正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對數學有一個全新認識。
作為中職學校數學教學的實踐者與研究者,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教學應成為我們共同關注的課題,需要廣大同仁齊心協力,不斷摸索、探究、總結,促進中職數學課程的發展,使其真正成為一門學生樂于學習的、不可或缺的實用型學科。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陳先鋒.中職數學教學現狀探究[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4).
[3]康麗.中職數學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時坦.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若干問題探討[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眼責任編輯:劉忠林?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