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海 馮齊友
摘 要:四川省安岳縣是中國唯一的檸檬生產基地縣,素有“中國檸檬之鄉”的美稱,目前檸檬產量占全國80%,地方政府一直把發展檸檬產業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的關鍵。黨的十八大后,安岳縣檸檬產業開始向著綠色、生態、可持續的方向轉型發展。本文根據生態經濟學理論,從生態旅游、生態農業兩個方面探索了安岳縣檸檬產業生態發展出路。
關鍵詞:四川安岳;檸檬產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意義
1.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四川省安岳縣是中國大陸僅有的檸檬商品生產基地縣,是“中國檸檬之鄉”,現正全力打造“中國檸檬之都”。截止2015年有檸檬基地鄉鎮41個,檸檬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289個,檸檬加工企業27個,種植面積50萬畝,年產量60萬噸以上,年檸檬加工量20萬噸以上,年產值70.8億元。已有檸檬酒、檸檬茶、檸檬飲料、檸檬醋、檸檬化妝品、檸檬保健品、檸檬洗滌劑、檸檬蜜餞等三十多個產品系列,其產量、規模、市場占有率占全國80%以上。
但是在檸檬產業發展中,仍存在規劃不合理,資源浪費,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產業整合程度不夠等問題。因此,如何利用安岳在全國檸檬的種植、加工、銷售、科研、文化五大優勢,如何探索出一條健康環??沙掷m的安岳檸檬產業生態發展之路,如何不斷的做大做強安岳的檸檬產業,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和在全國以至于全球的品牌影響力,持續性的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成為了目前安岳檸檬產業發展面臨的迫切問題。
2.研究的目的意義
(1)理論意義
深化我國農業縣級特色產業生態發展的理論。目前國內的產業生態發展理論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區,主要研究的是工業聚集地的高精尖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以及實踐,很少有學者著眼于農村產業生態的發展研究,因此本文將拓寬和深化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國農業產業生態發展之路的理論,同時也為我國廣大的農業地區尋求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有助于拓寬和深化研究視角。本文從安岳縣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科學的把握當地檸檬產業對于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機制,探索了適合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發展模式,既能給當地政府實踐提供參考依據也能給學術界以及相關部門正確的認識當前形勢,科學的制定發展計劃提供基本思路和參考。
(2)實踐意義
從現實意義上看,地方特色產業生態發展不僅是實現地方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穩定的推動當地居民收入增長,實現區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對安岳檸檬產業生態發展的研究,不僅能夠讓政府進一步優化調整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的生態發展轉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更能夠為其他產業的生態發展提供實踐參考。
二、安岳縣當前發展狀況分析
1.安岳縣檸檬產業發展狀況
四川省安岳縣種植梓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八十年前,當時的華西醫大加拿大籍教授丁克森先生把美國尤克力檸檬樹苗當做觀賞植物帶來了中國,后來經過不斷的培育改良,得到了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珠系--87-39(安岳檸檬)。1986年,安岳縣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檸檬商品生產基地,2000年,安岳被命名為“中國檸檬之鄉”,2010年“安岳檸檬”被評為四川省著名商標,2012年榮獲國家馳名商標品牌,2014年安岳檸檬在渤海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2015年安岳檸檬品牌價值30個億。
安岳縣圍繞打造“中國檸檬之都”的目標,爭取2020年,安岳縣成為中國檸檬五個第一“中國第一生產中心、中國第一加工中心、中國第一營銷中心、中國第一研發中心、中國第一文化中心”。
安岳縣委、縣政府為了推動檸檬產業的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配套了各項優惠政策,設立檸檬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并且在2009年成立了安岳縣檸檬產業局(原檸檬開發辦公室)。與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研究,從檸檬的種植技術、加工技術到科技攻關、市場拓展以及檸檬產業宏觀調控各個方面對安岳檸檬的發展做出科學的研究以供決策。
2.安岳縣檸檬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狀況
安岳縣已經有了根據319國道兩邊的檸檬產業帶基礎上打造的“百里檸檬走廊”農業觀光旅游帶,在檸檬觀光旅游帶周圍規劃餐館旅店等配套設施,游客在旅游觀賞的時候,不僅可以得到視覺上的放松心靈上的釋然,還可以親自摘取樹上的檸檬,這更是可以幫助安岳檸檬做宣傳。
安岳檸檬花生態旅游節至2001年開始舉辦以來,至今以及到了第八屆,作為安岳特色旅游生態縣建設的品牌活動,目前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在該旅游節期間,地方政府打造了各式各樣絢麗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比如民俗文化晚會、檸檬主題攝影展,同時還有城市形象代言人大型電視活動、檸檬美食評選展銷、檸檬文化體驗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安岳縣也開發了“石花之旅”精品一日游、“聞香識安岳”芬芳一日游、“相約花海魅力佛都”二日游、“檸海佛雕魅力安岳”三日游等精品旅游線路。
三、安岳縣檸檬產業生態發展優化方案
1.抓住有利的外部環境
安岳縣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屬于成渝兩大都市的中心腹地。隨著內遂高速公路和成安渝高速公路建設的逐步完工,交通問題已經不再是制約安岳檸檬產業發展錯的因素。2015年底成渝高鐵的開啟,標志著“成渝經濟區”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作為雙核城市成都和重慶的中間站,成渝城際客運專線的區位優勢和有利條件日益凸現。因此安岳縣檸檬產業應該充分發揮安岳連接成渝兩地經濟的推動作用,抓住安岳縣在農產品加工、配送上的優勢,建設成渝區間特色產業優勢發展區。集中力量打造中國檸檬產研銷中心、川渝特色產業集聚中心、川渝綠色農產品配送中心、成渝中部重要物資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2.科學規劃生態發展之路
各級要政府充分了解檸檬產業形成的條件和影響其發展的各個生態因子,從檸檬生長需要的自然條件,到檸檬產業形成的文化背景、經濟背景、社會發展因素都要有充分的科學認識。對安岳縣檸檬產業的發展之路進行深入的調研和科學論證,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整合當地的優勢資源,嚴格按照因地制宜和合理規劃的原則,在行動上貫徹落實相關政策措施,促進當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檸檬產業發展,不斷增強的競爭優勢。
根據安岳檸檬產業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采用工業帶動農業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思路,繼續通過政策上的優惠,吸引一批生產技術設備先進,管理科學的現代檸檬加工企業,增加檸檬加工量,以此來帶動檸檬種植業的發展。同時在檸檬種植業發展的過程中合理的規劃檸檬特色生態旅游,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檸都生態旅游品牌。形成一個以檸檬為特色的多產業的凝聚效應,優化整個地區的產業結構,營造出良好的檸檬產業生態,從而持續推動地方經濟穩定的增長,讓檸檬之都走上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3.發展檸檬生態農業經濟
利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檸檬與其他的農業資源例如可以種植在果園樹蔭下的喜陰作物可以在生態位、時間和空間三個維度上,進行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動,互為補充和協同作用。具體操作的話可以推廣“多年生的檸檬林+一年生作物(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作物)+畜牧養殖業”的農林牧復合生態農業模式。利用檸檬林提供的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地面種植作物共生為畜牧業提供飼料,同時畜牧業為社會提供消費產品。并且畜牧業的廢物能夠為土地提供有機肥料,為檸檬樹提供菌種的原材料,這樣讓物質完全在一個生態系統里面循環,實現了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的最大化。
充分把握農業系統的內部耦合效應,從特色產業檸檬種植入手,調節系統微觀層次和宏觀層次上的各個耦合結點,樹梳理各部分的耦合關系,才可能在最大限度范圍內有效挖掘農業資源的內在開發潛力,從而達到減少外部經濟成本、增加內部經濟收入的現代農業生產目標。檸檬產業在安岳縣處于領先發展產業,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刺激第一產業其他種養殖經濟的發展,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4.發展檸檬生態旅游
安岳縣大規模的檸檬種植面積和眾多加工企業的飛速發展,給檸檬特色生態旅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綠油油的檸檬種植園綿延數十里,掛滿碩果遍布山野,給散落在丘陵地帶的小山村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處可見的檸檬特色元素,形成了檸都安岳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
大力發展檸檬特色生態旅游,積極的開發、完善、優化旅游區的景觀和設施,不斷的滿足現代社會人們日益追求高品質的休閑度假體驗式的旅游需求,給游客提供休閑、放松、體驗自然、親近自然的新型旅游方式。檸檬樹四季常青,長年開花,長年結果,凈化空氣,讓旅客體驗觀賞檸檬花、采摘檸檬果、喝檸檬酒、品檸檬茶的檸都特色鄉村生活。
安岳有了檸檬這個優勢資源條件,在已開發的產業旅游和生態旅游基礎上,更應該豐富檸都特色之旅的文化內涵,通過打造檸檬主題建筑,創作檸檬主題歌曲,拍攝檸檬主題電影電視等手段,向全國人民展示安岳的旖旎風光,特色文化,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慕名而來體驗中國檸檬之都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楊曉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理論與實證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51.
[2]邱云美.生態旅游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11.
[3]林卿,張俊飚.生態文明視域中的農業綠色發展[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
[4]翁伯琦.山區農村生態經濟發展戰略與關鍵技術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5]廖勇.立足資源優勢走一體化檸檬產業發展之路[J].四川農業科技,2008.
[6]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以產銷體系建設為突破口提高檸檬產業發展水平一基于四川省安岳縣檸檬產銷情況調查與分析[J].農村經濟,2011.
[7]駱世明.生態農業的模式與技術[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8]范丹,田再澤.安岳縣檸檬產業發展淺見[J].農村經濟,2001.
[9]王雷亭,魏云剛,李海燕.泰山旅游文化發展的初步研究[J].泰山學院學報,2011.
[10]王慧.特色農業與縣域經濟綜合發展研究[J].曲阜師范人學學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