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常態背景下,傳統開放經濟模式無法滿足產業價值鏈轉型升級的要求,十八大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是國際、國內復雜政治、經濟環境下的國家性戰略。海南作為海洋大省,應把握新機遇,落實新要求,重視經驗積累、復制和結構創新,通過完善政府職能、優化產業布局、對接“海絲”戰略等策略打造海南經濟發展新模式,助推海南經濟新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開放經濟;體制;創新
一、新形勢賦予開放型經濟新內涵
“開放型經濟”概念自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以來,經歷了前期制度化規范和實踐性探索,現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行政干預和優惠政策為主導、低成本和低附加值制造業為支撐、外資引進和擴大出口為手段的開放型經濟體制。歷史經驗和時代形勢都決定了走開放型經濟道路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為關鍵性的環節。然而,隨著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產業價值鏈轉移傾向的日益顯現,以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和新組織方式變革為訴求的國際競爭新格局即將成型,加之我國現已進入市場經濟改革的深水區和轉型期,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調結構、促發展已是迫在眉睫。很顯然,現行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所體現出的諸多不合理成分,如政府職能分工不明確、傳統路徑依賴性強、資源要素約束瓶頸突出、創新能力薄弱等都將阻礙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和經濟結構的優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著手體制創新已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特殊使命。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作為國家整體性發展戰略必須要落實到各個省的經濟特點考量和政策制定上才具有實際價值。當前我國開放型經濟的區域性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各省在要素稟賦、比較優勢、產業定位、發展目標、政策制定、工作力度和效果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海南打造新時期開放型經濟體制先行區,重點就在于搞清楚這項體制的“新”內涵。對海南省而言,這個“新”既要帶有國家統籌建設層面的普遍性要求,又應該符合地方經濟比較優勢的特殊性。
海南省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新”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優化創新。從省政府到地方市縣各級政府部門應以培養高質量的服務水平為準繩,在法律法規修訂、組織機構設置、管理體制規范化設定的前提下發揮企業在市場資源配置中主導作用;這個“新”應該是引進外資與鼓勵對外投資雙管齊下。積極引導外資在優勢產業和重點扶持產業領域的使用效率,鼓勵成熟的省內龍頭企業或重點企業,如海航、椰樹、春光、羅牛山等企業到國內外積極開展投資,要將局部開放擴展到全省各市縣的全面開放,在審批、管理、服務、出入境等方面最大程度地削減障礙;這個“新”應該是經濟增長的創新驅動替代要素驅動。通過營造激勵創新的機制環境,引入國內外創新性要素,并將本省潛在創新能力轉換為實踐能力;這個“新”應該是在當前全球貿易和投資新規則統籌全球價值鏈轉移的背景下,在國內價值鏈和全球價值鏈互動的指導下,實現省內價值鏈和國內價值鏈的協調,要既能保證與國內其他省份市場運行規則的一致性,又能使本省產業結構和企業發展在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競爭中具備相當的兼容性,將境內開放的新要求落實到位;這個“新”應該是結合本省區位優勢的開放度大提升。省級經濟特區、國際旅游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支點、自由貿易園區、熱帶產業體系構建等眾多值得深入拓展的新挑戰和新機遇要求通過上層體制的創新和完善來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效果。
二、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實現海南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務之急,海南要積極著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也是由一系列內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促成的。
首先,海南經濟結構和開放水平的實際情況與本省的區位優勢、資源條件和政策要求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海南本身具有發展現代新興大工業、熱帶高效農業、優質海洋水產業、國際旅游服務業等優勢產業的地域條件,而且省委、省政府也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積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階段性意義的政策,比如進行產業發展導向的“一省兩地”戰略、大企業和大項目引進的“雙大”戰略,現在又上升到“國際旅游島”戰略、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 打造“自貿區”等政策規劃中來,實質上每一次戰略調整都意味著制度供給的不足,需要不斷完善以滿足經濟發展對政策保障的需求。然而,現階段擺在我們眼前的是海南開放性經濟的深度、廣度明顯不夠的事實,這主要體現在策略實施對傳統路徑構成依賴慣性、行政審批程序較多、產業導向與引資標準不明確、涉外人才和島外投資的吸引力度缺乏、實體經濟發展滯后、監督約束機制落實偏差、可持續發展的各項關系界定存在漏洞等上面。
可見,新階段的各項戰略政策要想發揮實質性的功效,達到預期的成果,就應該在吸取前期發展制度供給不足教訓的基礎上,緊緊圍繞“以開放促改革”的時代大背景,拓展開放型經濟制度的創新空間并強化制度執行機制的保障力度,構建具有動態適應能力和體現國情、省情豐富內涵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只有這樣才能夠明確工作方向和細節而帶來“制度紅利”,實現海南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其次,海南發展面臨的新機遇和新經驗助推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及時構建。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區域內經貿合作良好勢頭也在不斷涌現,不過以后這種投資貿易的模式將越來越從注重規模轉換到注重高附加值的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以及投資的使用效率與質量上來。總之,全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而海南依托這種新形勢作為發展的機遇,進而提出具有明確地方性特色的對外開放戰略和制度,這無疑是全國實現全方位開放格局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海南的經濟增長的新熱點、新產業、新貿易投資結構和新的消費特征,加之政府出臺了部分改革創新措施,使海南特色的“新常態”逐漸形成,作為具有發展開放經濟潛力,但又開放水平明顯不足的省份,積極完善體制建設,由過去盲目追求貿易投資速度到爭取科學合理的開放速度和結構上來,才能將本省經濟發展目標和產業轉型協調一致。另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提出對海南積極踐行新的開放方針和定位提出了客觀的要求;中國與東盟自貿區的的成功運營,將逐漸發揮海南的中轉站作用,既然要以高水平姿態走向國際化,那么很顯然傳統的區位優勢已經不符合現行新型制度優勢競爭力的需求,具體落實到實處的省內產業供應鏈網絡升級、商務經營環境、法治規則的透明度建設、研發與創新、產權與投資保護、政府與市場關系明確等新型體制建設都將是經濟工作切入的重點。
另外,上海自貿區建設帶來了海南開展開放型經濟體制創新的新思路,“示范效應”和“刺激作用”明顯。上海自貿區自2013年9月試點運營以來將傳統自貿區“政策性開放”模式延伸至政府職能轉變、行政審批優化、貿易投資便捷、突出現代開放型服務業等為重心的“制度性開放”新框架,將區域綜合性優勢很好地應用到了國際區域合作和國內次區域合作過程中,成為協調對外與對內開放、試點與全面開放的“試驗區”和“示范地”。海南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和“中國-東盟自貿區”深化建設的中轉站,更是要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目標,以上海自貿區的開放型體制建設為藍本,以“上海模式”經驗的針對性吸收為契機,以本省發展目標和制約問題為導向,通過體制建設突破原有產業鏈條束縛,著手打造面向東南亞、南亞乃至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體系,這樣才能培育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增長點。
三、關于海南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方略的幾點思考
第一,明確特區經濟“開放性”本質,著力服務型政府的實質性搭建。地區經濟的發展模式說到底是根源于當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模式,政府是否按照經濟發展規律做好職能定位應該說是更具“市場自由化”特性的開放型經濟得到發展的前提。海南作為全國唯一的省級特區,特區概念貫穿于從建省以來發展過程的始終,而特區的本質則是“外向型經濟實體”。在提升開放度的迫切要求之下,各級政府部門要進一步放松對市場的管制,輕審批而重調控、少行政干預而強公共服務,要將“國際旅游島”所倡導的“服務導向”要求貫徹到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始終。從本省總體經濟特點和可持續發展大局著眼,優先完善體現市場經濟思想的法律法規體系;既要直接鼓勵市場主體的自由化競爭,又要弱化政府與行業協會、民間團體的行政聯系,推動管辦組織的轉制,通過服務購買等方式來發揮社會間接領導力量的作用,進而推動市場競爭的充分性和有序化。
在主要實體經濟發展指標服從中央部署的同時,要對較難量化的服務性指標選取和考評方法進行大膽的研究實驗,積極打造綜合指標科學定位的先行試驗區,有效緩解當前我省實體經濟行政干預過度、越位,而服務型虛擬經濟引導缺位的現象。強化與國內外開放型經濟取得突出成果的地方性政府的經驗交流,加大工作人員培訓力度,創造更多學習交流機會,切實提升政府官員服務水平和個人素質;積極推進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政府間的項目合作,將產業園建設、服務貿易項目、現代金融與物流合作項目、醫療與教育投資項目等引進來,創造激發市場活力的各種機會。
第二,挖掘三次產業發展潛力,擴大對外開放幅度。明確本省產業結構配置的支柱和主體對開放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海南省具有熱帶果蔬、人工養殖、海洋水產、礦石能源、歷史文化、僑胞資源得等獨特的發展優勢,又是最大的經濟特區,國際經濟合作中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條件也都比較充分。盡管工業基礎長期處于薄弱狀態,但也沒有必要刻意強調“工業強省”,這種傳統的追求工業實體經濟績效的思維有可能帶來“比較優勢陷阱”,工業基礎肯定是要強,但這個“強”應該是側重于以一般制造業開放、高新技術產業引進為標志,同步夯實海上油氣產業、生物制藥和航天工業的新型工業化強省之路。要抓住熱帶高效農業發展的契機,通過樹立檢驗檢疫質量品牌、增設港口和運輸航線來降低運輸成本和優化運輸環境等手段,將具有一定產量優勢的農產品和南藥資源的“島內消化”轉化為“島外吸收”。要推動服務業的開放水平,著手打造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離岸金融中心、人民幣結算中心、離岸大數據處理中心、海洋產業研究中心、東南亞學術研究中心、黎苗文化推廣中心和華僑文化交流中心,做好互聯網的內地對接、島外醫療養生投資吸納和旅游市場環境整頓工作。
第三,發揮“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載體作用,借鑒國內外優勢經驗,協調好消費、投資與貿易關系。要優化省內投資和外來投資在三次產業中的比例,降低外資銀行和跨國公司的準入限制,擴展諸如增量資金、港臺資金、金融租賃資金等融資渠道。借鑒上海自貿區成立之前的外高橋保稅區發展經驗,優化委托加工、保稅租賃、保稅貿易和離岸貿易等業務環境。要根據消費需求來調節投資力度,規避資金大進大出的間歇性投資問題。效仿美國佛羅里達州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全方位融合的特色產業定位之路值得,抓住產業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把握后工業化帶來的旅游需求大趨勢。
參考文獻:
[1]王毅武,陳首哲等.海南區域發展模式與產業結構配置[J].特區經濟,2008:32-34.
[2]李仁君.海南建省辦特區以來產業政策的演變[J].新東方,2009(10):19-22.
[3]馬小芳.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J].經濟研究參考,2014(46):54-60.
[4]潘友仙,黃文強.海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整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4(41):42-45.
作者簡介:陳明(1989- ),男,漢族,湖北荊州,碩士研究生,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從事區域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