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P2P網貸作為伴隨著科技進步而成長起來的創新性貸款媒介,理論上能夠有效促進借貸雙方的借貸融資需求,但是由于我國征信和相關制度方面的原因致使目前P2P網貸還不是企業尤其是廣大小微企業融資的有效來源,通過對涉及P2P網貸相關法律體系的梳理,探索法律角度如何讓P2P網貸更有效率。
關鍵詞:P2P網貸;融資效率;法律風險
P2P網貸作為伴隨著科技進步而成長起來的創新性貸款媒介,最早產生于英國,其一般運營流程如下:借款人或企業如有借款需求可通過互聯網向P2P平臺提交借款申請,平臺在得到申請信息后,會需要借款企業或借款人提交相關資料,平臺在對資料進行在線核查后,對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和還款能力根據自身風控評價體系和模型做出評價,并把借款人或借款企業的借款信息、基本情況、還款能力等信息發布到平臺網站上,供投資人登錄后瀏覽、查閱、選定、投資放款。2007年網貸傳入中國,在上海成立的拍拍貸是我國第一家網貸平臺,截止到2014年末,我國已有平臺3547家,累計成交額達到6835億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個人消費者和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難等問題,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盡管理論上P2P網貸能夠達到借貸供需的效率化,但是,目前P2P還不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有效渠道,需要征信環境和相關制度的完善。如前文所述,P2P網貸起底于民間借貸,該領域當前還沒有專門性法律法規,法律依據主要是民法通則、合同法中的相關條文規定,以及最高法院的規范性文件,但仍有很多領域需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本文以提升P2P網貸融資效率為視角,探討我國P2P網貸在運營中所涉及的法律規定及法律障礙的破解。
一、P2P網貸運營中所涉及的法律規定
1.從借貸主體角度
根據《合同法》第二十三章第四百二十六條規定P2P平臺可作為居間人來收取服務費用。P2P網貸可促成的借貸主體所形成的借貸關系涉及到三個方面,分別是:自然人之間的借貸、非金融企業之間的借貸、非金融企業與自然人之間借貸。而目前我國法律體系對其的規定如下:(1)對于自然人之間的借貸關系,《合同法》211條肯定了自然人之間借款的法律效力:自然人之間的借款,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2)對于非金融企業之間的借貸,原法律法規體系明文禁止企業之間的借貸。《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企業借貸合同借款方逾期不歸還借款的應如何處理的批復》法復〔1996〕15號文件中規定:企業借貸合同違反有關金融法規,屬無效合同。而涉及的相關金融法規為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貸款通則》第62條規定:“企業之間不得違反國家規定辦理借貸或者變相借貸融資業務”。通過這兩部法律法規可以看出,非金融企業之間的借貸是明文禁止的,現實中企業之間如有借貸需求一般通過采取委托貸款、信托貸款等方式實現,但此種方式往往滿足不了企業的借貸需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小微企業數量的增多,為了規避企業之間資金拆借無效的規定,不少企業借助虛假交易、聯營、以及高管以自然人名義借貸等方式進行民間融資,給民事審判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為了適應小微企業資金借貸需求量大并有陽光融資與正當投資的渴求,今年8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5」18號(以下簡稱規定)當中第十一條規定給予以適度的放寬,即: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為生產、經營需要訂立民間借貸合同,《規定》的出臺不僅有利于維護企業自主經營,還有利于緩解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當然僅限定在解決企業資金周轉的燃眉之急,但不能以此為主營業務,如果這樣企業身份發生了變化,即變成了未經批準的金融機構,這在我國金融法規當中是不允許的。(3)非金融企業與個人之間的借貸,1999年1月份最高法院的批復法釋〔1999〕3號《關于如何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效力的問題的批復》當中指出:公民與非金融企業(以下簡稱企業)之間的借貸屬于民間借貸,只要雙方意思表示真實即可認定有效。
2.從借貸利率角度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當中第二十六條: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這將意味著盡管借貸合同超過24%是無效的,但是如果利率約定在24%—36%之間,當事人自愿履行還款法院也不反對。
二、P2P所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
1.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在我國刑法中是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在具體的立案標準上,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對個人及單位就吸收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戶數以及造成的經濟損失三方面的立案標準給予具體了規定,超過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照吸收或變相吸收存款存款罪立案。具體標準見下表:
另外,如果吸存行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或其他擾亂金融秩序情節嚴重的公安機關也會根據該規定立案。
在是否存在對外宣傳的問題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的規定:同時具備下述條件的可認定為存在公開宣傳。
(1)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2)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3)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4)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如果未向社會公開宣傳,僅僅在親朋好友或者自己單位內部就某一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法律上不屬于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P2P網貸平臺屬于信息中介結構,主要是以居間人的身份撮合借貸雙方的交易并從中收取服務費的,而其服務的借款人既有個人也有單位,網絡具有開放和公開的特征,同時也會有眾多投資人借助網絡向借款人放貸,如果P2P網貸平臺控制不好,將有可能會出現協助非法吸收存款之嫌。
2.集資詐騙罪。根據我國刑法,集資詐騙則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行為。
其中,非法占有是指:明知沒有返還能力而集資、借錢后肆意揮霍、借到的錢攜帶逃匿、將集資款用于違法行為、拒不交代集資款的去向等非法占有為目的的前提進行的,依據2011年1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個人或單位集資詐騙數額的新規定,現階段應按照以下標準對集資詐騙數額進行認定:
P2P網貸當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尤其因為網絡無限延展性對借款人跨地區的信用核查不僅成本較高并且當前的征信環境下也會存在著不準確、不全面的情況,對借款人是否存在著集資詐騙的主觀動機也未見全面掌握,如果出現借款人因集資詐騙而跑路并將給投資人造成損失的,P2P平臺也會有一定的責任風險。
三、法律障礙的破解
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針對于P2P網貸等民間借貸的法律法法規,同時對現有與之相關的法律體系的梳理,發現現有法律主要是用來防控民間借貸風險,而不是用來促進民間借貸尤其是P2P網貸這樣新生事物的借貸效率提升的,而P2P網貸的效率提升恰恰是需要大數量的投資人和借款人之間的網絡上的對接,但是縱觀P2P所可能涉及的風險尤其是非法吸收存款角度,法律界定尺度過小,不利于企業融資難題的解決,所以,筆者認為,在有效防控整體的風險基礎上可適度放寬相關標準,從而在整體風險防控基礎上達到促進企業及個人融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http://www.xsdjr.com/news/trade/detail/3947.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企業借貸合同借款方逾期不歸還借款的應如何處理的批復.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4]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
[5]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6]《合同法》.第二十三章第四百二十六條.
作者簡介:胡園園(1982.03- ),女,中共遼源市委黨校,助教,吉林遼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