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由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格局是由沿海向內陸,由點到面展開,東部沿海地區較早參與了國際分工,承接了大量訂單,從而本身的加工制造業得到了極大地發展;然而作為一個要素分布不平衡,發展不平衡的國家,在制造業上我國各地區之間的差異仍然非常顯著。東部地區日漸高漲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已經不能支持低端制造業的發展,與此同時西部地區仍然有著巨大的成本優勢,但是限制于不便的交通而無法發揮這些優勢。因此,制造業在我國能否完成區域間的梯度轉移,對于我國能否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制造業;梯度轉移;結構升級
改革開放前,我國國內由于“文革”的波及,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也一直對我國采取經濟上的封堵措施,使得經濟發展速度非常緩慢。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承接了大量的國際上的制造業轉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資吸納國。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被稱為“世界的工廠”。這些轉移到我國的制造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這是因為在20世紀末期,西方主要工業國和日本國內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高,已經不能支持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工業國國內制造業結構的升級,它們急需將這些夕陽產業轉移出去,轉移到像中國這樣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的國家。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制造業升級層次主要經歷了以下一些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擁有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大量高素質并且廉價的勞動力,同時我國擁有一個廣大的未得到充分開發的市場,因此承接了國際上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向下轉移,成為了“世界加工廠”,在此階段我國制造業主要是以“市場換技術”,希望通過為國外廠商代工,間接加入國際分工體系中。
第二階段: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勞動力價格和土地價格上漲得非???,由于這方面比較優勢的喪失,跨國公司開始傾向于將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到越南等仍然擁有勞動力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此時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消費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傳統的OEM廠商通過長期的代工生產也開始提高自己的技術和制造水平,并且由于廠商眾多競爭激烈,國外需求企業也提高了自己的議價能力,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利潤更加攤薄,因此中國的制造商面臨著重大的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
當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品生產國,我國的整車生產量,鋼鐵產量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此處插入數據,各種產量)。因此我國有“世界工廠”的稱號。可是,由于諸多原因,我國的制造業產業結構和產業層次相對不合理,這嚴重桎梏了我國進一步的經濟發展。此外,我國的人均GDP在2013年已經達到了43320元已經超過了3000美元,達到了國際上的中等收入水平。但是與此同時中國如果不能進行產業的調整和升級,那么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就是低端制造業無法向高科技產業演進從而造成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從而帶來“中等收入陷阱”。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的H-O模型認為一國會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對便宜和充裕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而進口相對昂貴和稀缺的要素生產的產品。因此,在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的背景下,我國基于本國廉價而素質較高的勞動力資源,在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著重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貿易產業,將許多廉價的工業制成品銷往發達國家??墒?,我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發展水平相當不均衡。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可能已經喪失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優勢以及土地優勢,并且不再具備政策優勢,例如稅收優惠等;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明顯不能支撐東部的經濟發展,而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我國中西部地區,卻仍然具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由于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極度不平衡,我們完全可以將考慮將東部地區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一方面既可以促使東部地區的產業升級,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西部豐富的人力,土地和自然資源。因此,單一得得出我國當今全國都需要制造業產業升級這個結論是不合理的,必須要分地區來看。
梯度轉移理論,是指一國國內的經濟發展不是均衡的,地區與地區之間存在著差異,高梯度地區通過向低梯度地區擴散和轉移,使得本地區的創新等到發展,繼而繼續對低梯度地區擴散,低梯度地區則通過接收擴散或者尋找機會完成跳躍式發展。梯度轉移理論認為:第一,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于產業結構的狀況,而產業結構的狀況又取決于該地區的經濟部門特別是其主導產業部門在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如果其主導產業部門由創新占主體的專業部門構成,則說明該地區具有發展潛力,屬高梯度區域。第二,創新活動是決定區域發展梯度層次的決定性因素,一般創新活動大都發生在高梯度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和技術逐步從高梯度區域向低梯度區域轉移。第三,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然后通過產業和要素向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轉移,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從梯度轉移理論中我們可以得知,在經濟發展初期,由于要素稟賦和地理位置等的天然差異,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是不可能平衡的。大量的資金和勞動力會像高梯度地區流動,使得區域差異越來越大;然而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高梯度地區的產業趨向于飽和,亟待產業的升級,從而使得生產要素向低梯度地區轉移,從而帶動低梯度地區的發展。
與此呼應的是“極化——擴散效應”。極化效應是指生產要素由經濟不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集中的效應,而擴散效應指的是經濟不發達地區吸納和接受經濟發達地區的生產要素。據此我們可以認為,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我國國內的產業轉移早在改革開放以前就已經存在了。由于新中國成立以前就存在的一些歷史原因和東部地區對于中西部地區固有的一些區位優勢,20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就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中央政府采取了直接的財政轉移支付以及政府直接投資等手段平衡地區發展,但是并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中西部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一直都明顯低于東部地區。改革開放以后,由于東部沿海地區屬于先一批開放的地區,并且本地自身的工業基礎良好,人口受教育程度較高,因此承接了更多國際產業的轉移,成為了我國經濟梯度中的高梯度地區,而中西部地區大量的人才和資源則在“極化效應”的影響下向東部地區集中,使得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更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下圖分別選取了東中西2009年至2013年各年的GDP總值的比較。
從表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這五年的數據中,中西部的增長速度不亞于東部甚至西部地區的增長率要遠高于東部,但是由于原先存在的巨大差距,使得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量讓然遠大于中西部。由此我們可知,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東部地區仍然會通過“極化效應”集中中西部的各種生產要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擴散效應”在中西部地區并不存在。由圖中我們得知,雖然增量少于東部發達地區,但是增速西部地區要遠遠高于東部地區,這不僅僅是國家在宏觀層面上的調控結果,也與東部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有著重大的聯系。
產業轉移的動因有許多,在中國發生的產業的梯度轉移,即由東部發達地區向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轉移存在著許多的因素:
首先是成本因素。隨著經濟大高速增長,東部地區的工人工資和土地成本都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因此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利潤便被大大降低了。而生活條件的提高使得東部地區的居民對于工作更加“挑剔”,這也使得東部地區大量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陷入了“用工荒”。
其次是自然資源。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東部地區由于濱海沿江,交通發達,并且傳統上東部地區就有著不錯的工業基礎,居民也相對有著較高的受教育程度。而隨著我國整體的發展,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基礎也得到了大大提高,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也不遜色于東部地區。與此同時,尤其是西部地區所擁有的豐富的自然資源便成為了一項重點。比如山西省近年來大力發展的煤炭化工產業,就是為了就地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從而能夠形成產業集聚,形成規模效應。
最后是拓展全國市場。對于西部地區而言,產業的梯度轉移,不僅僅能夠極大地提高西部地區的工業化程度,從而縮小它們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更能極大地解放西部地區數以億計的勞動力,能夠解決西部地區缺乏投資和工作機會的現狀。眾所周知,我國的西部地區由于區位要素和政策因素的影響,經濟的發展要落后于東部地區,因此,吸引投資和產業轉移是提振當地經濟的一種重要手段。
對于中部地區而言,它們在承接東部地區制造業轉移的同時,可以把一部分更適合在西部地區投資的工業向西部轉移,以求達到最優化的發展。比如一些天然氣能源化工工業,可以向盛產石油天然氣的新疆等地轉移。中部地區則可以充分發揮作為中國大陸腹地的區位優勢和相比于東部沿海地區更加具有優勢的廉價勞動力,吸引東部地區和國外的投資,促使本地的工業升級,同時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提振本地經濟。
東部地區很多省份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后工業化”時期,大量的夕陽產業需要轉移。在最近幾年,許多珠三角的加工企業逐步轉移向東南亞和印度,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東部地區制造業生產成本的攀升,在上海和深圳等地,相比于改革開放初期,房租的價格和工人工資上升得非???,使得傳統的低端加工企業紛紛倒閉。與此同時本地許多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的企業家有許多富余資金無處投資。因此,在向中心部產業轉移的背景下,東部地區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將“技術密集”企業的培育發展作為重點;同時向中西部的轉移投資可以有效地利用本地企業主手中的資金,避免資金全部向房地產市場或者民間借貸涌入,從而避免進一步推高房價,造成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綜合上述的分析觀點,筆者提出以下解決的方法:
首先,加大對于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東部地區之所以能夠吸引國際資本的投資,不僅僅是因為便利的區位優勢和政策扶持,與東部地區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有著極大關系?!耙赂?,先修路”便是對這一優勢的口語化表述。我國過剩的產能可以很好地承擔建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
其次,強化全國性的職業技術教育。隨著大學的一再擴招,許多專業的就業趨向于飽和,與此同時很多需要技術的專業工種卻乏人問津,致使我國出現了結構性的失業問題。東部地區的用工荒很大程度上便是由此而起;加強職業技術教育,不僅僅可以緩解東部地區的用工荒,也可以使投資中西部地區的企業能夠盡早開工生產。
參考文獻:
[1]錢學鋒,王勝,黃云湖.王菊蓉進口種類與中國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J].世界經濟,2011(5).
[2]李松志,楊杰.國內產業轉移與研究綜述[J].商業研究,2008(02):370.
[3]王小魯,樊綱.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動趨勢和影響因素[J].經濟研究,2004(1).
作者簡介:盧懿(1991- ),男,漢族,江蘇常州人,華東政法大學商學院,產業經濟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