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文+宋軍偉+王健任+向凱
“扶貧日”的設立讓很多人歡呼雀躍,因為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對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格外關心。在首屆“10·17”論壇期間,本刊記者就“扶貧日”對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意義和影響,采訪了多位政府官員、專家和學者。
扶貧應是全民理念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陸大道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6億多人口脫貧,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是一個沒有任何先例的輝煌發展成就。設立“扶貧日”,表明扶貧進入了國家發展戰略層面,說明扶貧得到全社會的認識和全民的共識,也是國家未來發展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具有世界意義。
中國現在還有很多貧困人口,他們分布在高原山區、沙漠、卡斯特地區,居住條件、生活條件很差。國家設立扶貧日,就表明國家在解決這些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上有堅定的決心。很多貧困地區生存環境惡劣,但同時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很多是大江大河的上游,承擔著為我國東部和中部人口稠密地區提供生態服務的功能,這些地區的脫貧關系到國家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所以,這是一個關系大局的問題。
國家設立“扶貧日”,是要讓人們關注扶貧,讓人們不要忘記我們國家還有大量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知道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還面臨著多方面的艱巨任務。當然,在扶貧這個過程中,取得了進步和成就,也是值得慶賀的。我認為這一天是檢驗、總結和展望的一天,檢驗我們過去在扶貧領域上的工作,總結得失和經驗,展望未來的發展,讓全社會都來關注扶貧,讓扶貧成為一個全民的理念。
齊心協力是最佳扶貧思路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 譚琳
“扶貧日”的設立首先體現了國家對貧困地區百姓的關懷,也體現了國家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視。長期以來,國家對貧困地區的投入力度很大,也取得了巨大的扶貧成果,這點是有目共睹的。
“扶貧日”的設立起到了強有力的號召作用。扶貧開發不只是政府部門的任務,政府只是引導更多社會資源傾向于貧困地區,扶貧需要全社會參與進來。在設立“扶貧日”之前,社會的參與并沒有充當主力軍的角色,更多的還是政府投入。“扶貧日”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更多的社會力量認識到我國還有這么多的同胞生活如此艱苦,急需大家的幫助,這就擴大了扶貧隊伍的力量。
這也是對實現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的積極響應。“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夙愿與共同追求。“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少數人的富有不能叫做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夢”。“扶貧日”的設立加快了貧困人口致富的腳步,同時也就加快了國家實現“中國夢”的步伐。
在將來的扶貧工作中,首先要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扶貧的良好局面。扶貧開發并不是政府單方面就能解決的,需要社會整體力量協調組織起來,形成更強的力量,共同消除貧困。當然,這也需要政府的引導作用,政府要把社會各種力量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這才是最佳的扶貧思路。
從婦聯來講,要采取更多的措施致力于貧困地區婦女、兒童的保護。今后,我們要加大力度,提高婦女的家庭地位,改善婦女的家庭狀況,發揮婦聯組織作用,助推婦女兒童減貧,繼續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做好婦女的減貧工作。
扶貧是一場持久戰
清華大學教授 胡鞍鋼
我國目前已經基本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但是還有相對貧困;收入貧困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還有其他多維貧困。所以,解決貧困問題是一場持久戰,國家設立“扶貧日”,就是為了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使大家認識到國家還有很多任務需要完成。我國設立“扶貧日”,除了宣傳扶貧、動員更多社會力量關注和參與扶貧外,也是向國際社會傳遞一個信號:中國將啃下貧困的硬骨頭,中央實實在在地在關注著最底層的民生。
“扶貧日”是全民抗擊貧困的開始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教授 李小云
扶貧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會一直存在。所以,扶貧不僅需要政策、資金、政府力量,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雖然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對照貧困人口絕對值,中國依然面臨著脫貧的巨大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設立“扶貧日”是非常正確的,意義重大。
具體講,設立“扶貧日”,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向國內和國際社會宣傳扶貧政策、扶貧成果和經驗,討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總結、改善扶貧方式方法。同時,通過舉辦各類“扶貧日”活動,以及通過媒體、專家學者的互動,容易凝聚社會共識,對改善扶貧工作、創新扶貧機制有很多幫助。
當然,僅設立“扶貧日”不可能立竿見影解決許多現實的貧困問題,但卻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會各界真心、真實地了解扶貧工作,從中感受到扶貧任務的艱巨。消除貧困不是喊一兩句口號就能完成的,這是一場戰役,需要科技的支撐、政策的完備,社會公眾廣泛的關注和參與,設立“扶貧日”,也是這場全民抗擊貧困戰役的開始。
每天都過“扶貧日”
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 劉文奎
國家設立“扶貧日”的時機剛剛好。目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意愿參與扶貧濟困的企業、組織和公民個人越來越多,也確實需要一個平臺來凝聚各方面參與扶貧事業的巨大能量。“扶貧日”能夠動員更多的力量,調動更多的資源,喚起更多的關注,共同向貧困宣戰。
但是不能過完“扶貧日”就沒事了,其實在扶貧開發的工作中,我們應該把每天都當做扶貧日來過,扶貧必須要有扎根意識,要長遠規劃。我國設立了好多節日,比如植樹節、節水日等,節日當天大家搞些活動,熱熱鬧鬧的看著挺像回事,但是第二天人們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如何讓“扶貧日”發揮長期的影響并為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發揮應有的作用,這點是至關重要的。endprint
“扶貧日”凝聚扶貧文化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主任 張琦
“扶貧日”的確定,標志著中國的扶貧開發工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是中國繼續向貧困宣戰的集結號,更是中國政府對扶貧工作重視和全社會共同責任的體現,是形成中國“扶貧文化”的新考驗和新體驗。
扶貧日設立的歷史意義就在于在新時期形成中國扶貧文化再凝聚。市場經濟發展帶來了國家經濟實力增強,但綜合國力增強的表現除了經濟實力之外,還有精神理念和文化意識等軟實力的增強,富裕不僅僅是金山銀山的財富,還包括精神財富的擁有。只有全社會的小康和富裕才是真正的小康和富裕,扶貧濟困就是讓一人的小康和富裕走向全社會共同小康和富裕的過程,扶貧濟困不是個人財富的損害和減少,而是個人財富的增值和升華,給別人帶來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給別人帶來快樂,才是最大快樂。目前,在我國的扶貧過程中,扶貧文化重新開啟,正是“扶貧日”設立的重要意義之一。
“扶貧日”的設立不能簡單理解為宣傳活動,其深層含義在于扶貧是一種社會共同責任,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推進和完成。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必須制定一個社會約束機制,建立共同負責、共同參與的制度和機制。
開拓創新社會扶貧方式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向德平
貧困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應該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反貧困陣營中。設立“扶貧日”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貧困地區的開發建設。
近年來,每次發生重大災害時,民間的力量都參與到了扶貧中,參與了災害的救助,這樣一來,就展示出了民間的巨大力量。但是,日常生活中,社會扶貧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扶貧的主體不明確,參與的力量有限,發揮的作用也還是有限的。目前,社會扶貧還存在著平臺建設滯后、工作機制不完善等多種問題。借助“扶貧日”,我們需要進一步開拓創新社會扶貧方式,使得各種社會資源能精準地惠及貧困人群。
引導高端人才對接扶貧事業
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博士后扶貧工程中心主任、博士后 張繼承
“扶貧日”的設立是中國扶貧事業發展和扶貧改革的一項重大歷史事件,是中國政府向世界展示和宣傳扶貧經驗與成果的重要時間窗口,是我國新形勢下向貧困宣戰的戰略意志體現。“扶貧日”的設立對于倡議和引導廣泛社會資源共同參與扶貧事業,構建政府、社會、市場三位一體可持續扶貧格局,優化扶貧事業結構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我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一定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博士后扶貧工程中心是中國扶貧開發協會的分支機構,“扶貧日”的設立對于協會這類社會組織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首先,中國扶貧改革要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市場的合力效應,協會上接政府、下接市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會越來越受重視,在條件成熟時可以承接政府購買的公共服務,這對協會的生存發展以及推進扶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中國扶貧的基本方向是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貧困地區培育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走可持續產業扶貧道路是必然選擇,但產業扶貧必須有人才、科技、項目、金融等優勢資源支撐。
我對“扶貧日”有三點建議,第一,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扶貧事業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第二,推動扶貧論壇及社會扶貧、金融扶貧、青年扶貧、精準扶貧成為日常活動,同時,加強扶貧領域的理論、政策和實踐探索。第三,應圍繞“扶貧日”,推動扶貧領域協同創新試點示范,強化扶貧協會、基金會等獨立第三方的作用,優化科技、人才、產業扶貧政策,表彰扶貧先進人物,推廣先進扶貧模式。
應重視扶貧新生力量
河南省登封巿少林聯合村村委會主任 董豫琪
“扶貧日”的設立有利于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扶貧,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及廣大貧困地區干群對黨和國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麗“中國夢”的美好希望和堅定信念。
我是一名大學生村干部,“扶貧日”對我們貧困地區村干部的“科技助貧創業”工作,以及對我們在基層開展全面扶貧工作,有極大的助力和推進作用。同時,基層干群也能更充分地認識到黨和國家對老少邊貧地區群眾“心貼心”的溫暖。
“民富則國強,國強則民安,民安則天下安”。因此,設立“扶貧日”是國家扶貧工作的重大進歩,應不只流于行式,貧困地區更多需要的是務實,需要因地制宜、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扶貧開發發展。因此,建議龍頭企業以點帶面,輻射帶動“造血式”扶貧開發。
利用“扶貧日”的契機,應讓更多扶貧系統干部、相關專家、科研機構等多深入貧困地區的田間地頭、庭院坑頭,真正“心貼心”地調研并傾聽貧困地區干群的真正所急、所需、所求,務實、有效地在尊重生態平衡、自然和諧的基礎上,科學決策,橫向統籌協調社會各職能部門對扶貧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集中優勢資源,以點帶面地輻射帶動貧困地區的良性發展,不搞“撒胡辣面”、“一刀切”式的資源浪費。
國家應多重視80、90后大學生村干部等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型青年”,引導他們到貧困地區,成為自主科技創業的扶貧新生力量,使其成為貧困地區扶貧工作的“新鮮血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