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不在高,廉潔則名;權不在大,為公則靈。斯是公仆,服務于民。腳步遍基層,民情入腦深。談笑有百姓,往來無私情??梢杂^實況,察真情;無謊報之亂身,無偏頗之愛心,榜樣焦裕祿,贏得百民欽。眾人曰:“公仆精神?!薄在w文強的《讀書筆記》
2014年2月14日,農歷正月十五,當人們正沉浸在家庭團圓的喜悅中時,未滿46歲的金秀瑤族自治縣扶貧辦主任趙文強終因勞累成疾,突發心肌梗塞與世長辭。
“趙主任英年早逝,是黨和人民的損失,也是金秀扶貧事業的遺憾。我們全村都很感激趙主任,并衷心佩服他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比青l甲江村古少屯屯長趙有清發給趙文強妻子覃干鸞的這條短信,表達了當地百姓的心聲。
“先把群眾建房的地落實好,政府搬家的事今后再想辦法”
1968年10月18日,趙文強出生在金秀瑤族自治縣大樟鄉一戶普通農民家庭。由于家中小孩甚多,父母只好含淚將他送給一個姨娘撫養。幼年清貧的生活讓他養成了勤儉節約、不怕吃苦的好習慣,也正是這段生活經歷,讓他走上工作崗位后,明白了群眾真正需要什么。
1999年,趙文強調任六巷鄉黨委副書記。一盞煤油燈、十斤煤油,這是妻子覃干鸞送他到六巷上任的禮物。趙文強在六巷工作8年,讓這個偏遠的鄉鎮結束了不通電和自來水的歷史,原本只到鄉政府的公路也分別延伸到了各個村屯。
2005年6月21日,六巷鄉遭遇200年不遇的大洪災,損失慘重。在縣城開會的趙文強得知消息后,立即往回趕,盡管中途被大水圍困,但他還是設法步行進山,并立即組織開展搶險救援工作。
覃干鸞回憶說,這輩子讓她最難忘的就是那次進山看到丈夫時的情景,“幾天沒洗澡,胡子拉渣,加上三天沒睡覺,一點都不像人樣。”為了不讓趙文強分心,她隱瞞了家中遭水淹的情況,第二天就回去了。
災情評估下來后,除了鄉政府外,包括六巷小村在內的7個村屯需要整體搬遷。然而其它6個村屯都在短時間內找到了搬遷地,只有小村遲遲沒有合適的地方。時任鄉黨委書記的趙文強了解情況后,當機立斷,把原計劃留給政府的搬遷地讓給了小村,當時,政府搬遷的圖紙都已經規劃好了,經費已經有了眉目。對此,一些鄉干部不理解,但趙文強表示:“先把群眾建房用地的問題解決好,政府搬遷的事,我們今后再想辦法!”
洪災過后的7月份,為了做好重建安置工作,趙文強只休息了3天。得知他離世的消息后,六巷村黨支部書記李廣難以接受:“他這么年輕就走了,太可惜了,我們不會忘記他!”
“山區的群眾很困難,我們要想辦法幫他們脫貧致富”
2007年10月8日,趙文強被任命為縣扶貧辦主任。從最偏遠貧困的六巷鄉回到這個國定貧困縣的縣城,一個嚴峻的形勢擺在了趙文強的面前:1998年天然林禁伐之后,全縣大量的脫貧人口返貧,當時,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僅為1415元,貧困人口有3.2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1%。山區為什么窮?出路在哪里?
通過調研,趙文強認識到,產業是瑤山群眾脫貧的核心,基礎設施建設則是脫貧的保障。10多年的山區基層經驗告訴他,茶葉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不可多得的產業,要盡可能地發展壯大。他接手縣扶貧辦主任時,縣里的綠茶發展已有一定基礎,而石崖茶和野生茶在市場中則更具生命力。他通過調查了解到,一畝石崖茶到豐產期后,每年可產生茶200公斤,每公斤26元,每畝收入可超過5000元。即使市場價格下降一半,也有近3000元的收入。更何況,在大瑤山,群眾一直有種植石崖茶的傳統。
為了給這一有前途的產業爭取到自治區的專項扶貧資金,趙文強親自到傳統種植石崖茶的忠良鄉調研,并對全縣適宜種植石崖茶的地方進行摸底,還把上報材料做成有文有圖的幻燈片以增加感染力,邀請縣領導到自治區扶貧辦匯報。經過兩年的努力,金秀石崖茶種植項目成功入選2012年廣西“十百千”產業化扶貧示范工程新增項目,項目的實施期為3年,實施面積10000畝,扶持資金共900萬元。這一年,國家正式啟動了新一輪扶貧攻堅工作,重新調整貧困線標準之后,全縣有21個貧困村列入了整村推進扶貧項目規劃,三角鄉的甲江村成了21個貧困村之一,同時,還成了縣扶貧辦的幫扶聯系村?!耙鸭捉蛟斐墒虏璧囊粋€種植基地”,趙文強暗暗下著決心。
2013年初,趙文強帶著扶貧辦工作人員走訪了甲江村六閉、古少、蘭沖等6個村屯。當時蘭沖、古少都沒有通路,當他聽說古少屯僅用40多天就落實了280多畝的山地時,表示一定要到現場看看,仍然堅持步行前往?!澳谴乌w主任從村委走了兩個小時才到古少,他說一定要看到選好的種植茶山地才放心!”屯長趙有清回憶道。
那次,為了估算從古少到茶葉基地的距離,趙文強每走100步便會摘一根樹枝放在兜里。一步大約75厘米,100步就有7.5米。一路走下來,他兜里裝了400多根枝條,3公里多的茶葉基地路竟然是通過這種方式初步測量出來了。如今,這條投資46萬元、長3.5公里的茶葉基地路已經修通,趙有清說,這條路修通之后,僅就山上砍下杉木,每方就比以前多了100元。他們還辟出300多畝的山地,計劃種植野生茶。
在趙文強和扶貧辦的不懈努力下,2013年甲江村共種植石崖茶29萬多株,面積達983畝,其中,古少屯就種下了280多畝。同時,扶貧辦還扶持甲江修建了2條水泥路、3條砂石路,分別通往3個自然屯和2個石崖茶種植基地。
甲江村的變化,只是趙文強幫助貧困村屯改變面貌的一個縮影。從2007年擔任扶貧辦主任以來,他爭取資金1200多萬元,逐步建成了五大貧困村的五大產業基地,即以金秀鎮、大樟鄉為中心的綠茶產業基地,以忠良鄉為中心的石崖茶產業基地,以頭排鎮為中心的香芋產業基地,以三江鄉為中心的水果產業基地和以三角、六巷為中心的中草藥產業基地。同時,他從2007年起,爭取資金3000多萬元,啟動實施了“中國自然保護區貧困社區可持續發展廣西試點項目”等五大項目,有效地改變了瑤山的面貌。由于趙文強工作成績突出,2009年,他被評為全區第二批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個人,同年,他被評為縣優秀共產黨員。
“有錢就為群眾做點實事,不為自己,也不為扶貧辦”
“他做過的項目,沒有一個不受好評的!”作為共事20多年的老同事,大樟鄉扶貧助理李太林眼中的趙文強做事十分嚴謹,這些年他主持修建的扶貧橋,沒有一座被大水沖毀。在大樟鄉新村王田屯,就有這樣一座扶貧橋。
2013年7月18日,王田河漲大水,橋墩被一根直徑長達2米的大樹卡住,洪水漫過橋身1.78米,村民們都以為橋鐵定被沖毀了。后來卻發現橋身安然屹立,而橋兩頭的路基差不多都被洪水掏空了。
這樣的扶貧橋在大樟鄉有4座,全金秀有20多座。扶貧橋如此牢固,跟趙文強對基礎設施項目施行的“票決制”制度密切相關。
所謂票決制就是扶貧基礎設施建設選擇施工方的一種制度。扶貧辦先把每年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在縣電視臺公布,有資質的施工單位到扶貧辦報名,然后扶貧辦確定日期,公開對施工方進行投票選擇。投票人員由扶貧辦的領導和項目股負責人、各鄉鎮負責扶貧工作的分管領導、扶貧助理以及來自縣財政、審計、紀委等相關部門的領導共計29人組成,每個項目按得票多少選用施工單位,并當場公布結果。在實行“票決制”的同時,縣扶貧辦還聘請施工監理單位全程監理項目的實施,從而確保了每個項目的工程質量。
“有錢就為群眾做點實事,不為自己,也不為扶貧辦”,這句話趙文強經常掛在嘴邊。扶貧辦每年經手的資金上千萬,但作為一把手的趙文強非常清正廉潔,為了杜絕虛報冒領、擠占挪用、貪污侵吞扶貧資金等不良行為發生,在他的極力推行下,扶貧辦制定并嚴格執行了關于扶貧資金管理和使用的“九項制度”,同時堅持定期開展“兩查一評”,讓縣委縣政府和扶貧辦定期為項目資金把關。他推行的整套工作制度和財務運轉方式讓扶貧辦的工作更加規范,社會上的非議幾乎沒有了,群眾的好評越來越多。
趙文強雖然走了,但他留下了健全完善的扶貧工作制度,留下了為山區老百姓扎實辦事的作風,更留下了一座瑤山公仆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