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沓材料,一張方桌,4把木椅。廣東省陽江市荔潭村村委會二樓辦公室,空空蕩蕩,似乎還在等待一個斜背掛包的熟悉身影。然而,他已經不可能再來這里辦公了。
2012年11月22日晚11時左右,駐村干部郭建南熬夜整理材料,不幸累倒在臥室辦公桌前,帶著許多沒有完成的心愿,永遠離開了荔潭村,離開了他一手籌資新裝修的村委會辦公樓。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說:“為了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扶貧‘雙到戰略,縮小廣東區域發展差距,讓更多山區群眾過上好日子,郭建南同志無私奉獻,盡職履職,因工作過度勞累,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引用過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郭建南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他的死比泰山還重。”
郭建南生于1962年3月,1980年12月參加工作,成為廣東輕工業機械有限公司員工,199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工作30年以來,他立足基層,從一個普通工人干起,做事認真踏實,從拜師學藝那一刻起,就立誓忠于黨的事業,扎根生產一線,勤學苦練本領,在工作上服從領導安排,而且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在新的崗位上,郭建南很快就能獨當一面,工作業績又好又快,很受領導贊賞。在公司里,他先后擔任了技術組長、綜合管理辦公室業務組長、質監部副部長、質量監督部主管等職務,并連續多年被授予公司先進生產(工作)者等稱號。
2011年4月,郭建南被派駐到荔潭村掛任黨支部副書記、廣重集團駐村干部組組長。他不懼艱難,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舍自己的小家,顧大家,一心扎根扶貧“雙到”工作。
為了掌握準確數據,郭建南深入到每個貧困戶家中調研,與大家交流種植、養殖的經驗,為他們解決脫貧問題,在每個走訪過的貧困戶家中,都留下了他堅定的足跡及和藹的笑容。他任勞任怨、不辭勞苦、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有時一天的工作時間甚至超過18個小時,無論吃飯睡覺,他的心時刻牽掛著荔潭村的脫貧問題,甚至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在郭建南的不懈努力下,荔潭村連續幾年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均100%完成年度幫扶計劃、100%達到省市政府指標。他主導的亮點項目如“廣重荔潭教育基金”,首發儀式被陽西電視臺報道,有多家幫扶單位上門取經;其牽頭的“荔潭新村自然村公共環境衛生清潔試點” 受到陽西衛生檢查組贊揚,并加以推廣。
在駐村期間,郭建南認真執行黨的扶貧政策,有條不紊地開展幫扶工作。他把扶貧工作做實做細,村里哪些是種植戶,哪些是養殖戶,他都一一分類,有針對性地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他籌資6.8萬元建立“廣重荔潭教育基金”,制定周詳的幫扶辦法,激勵貧困學生成長成才。他不太會用電腦,可為了工作,他從零開始學習,整理扶貧工作數據時,一絲不茍。他去世前發給村支部書記的最后一條短信,惦記的仍然是村委會如何管理好兩個新的集體項目。
在駐村近兩年的時間里,郭建南充分發揮了一名駐村干部的作用。為了幫助村民盧顯益家改建新房,郭建南一次次來到他家,幫其籌錢、查看工程進度。“他為人忠厚,辦事實在,處處為百姓著想,是我們的貼心人。”盧顯益念起郭建南的好處來,老淚縱橫,“我的兩個孩子都有殘疾,要不是他幫忙,現在不可能住上新房。”
在郭建南的努力下,荔潭村有了嶄新的村委會綜合樓,學校的玻璃窗、自來水管煥然一新,兩個自然村均鋪好了混凝土路,平山村的主要進水溝清好了,修好了一座陂頭,買回兩臺抽水機給取水難的田地灌溉,為貧困戶蓋好了房屋,為貧困、特困老人買了養老保險等等。
為了早日幫助荔潭村實現脫貧致富,郭建南克服種種困難,多方招商引資,因地制宜興辦了6個集體經濟項目,使該村集體經濟收入從不到1萬元增長到15萬元。同時,他積極推廣新技術,引導村民科學種養,在荔潭村傳統的養蠔養鵝養豬養魚項目的基礎上,積極發展養鴿、種油茶、種何首烏等有更高經濟效益的種養項目,帶領農民群眾脫貧致富,使該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現 100%脫貧,人均純收入達9100元。在他多方奔走下,村里籌齊了資金,修建了2條村道和4個自然村的農田水利設施,解決了行路難和灌溉難問題。
去世前一周,郭建南還在四處奔波:周日回廣州看望剛退休的妻子與上大學的女兒,周一與村委會商議集體項目建設,周二到縣扶貧辦、縣社保局跟蹤養老保險情況,周三到兩個集體項目工地跟蹤進展。
去世前一天,他馬不停蹄:上午帶領廣重集團領導考察,下午與村委會商量項目,晚上與鎮領導商談工作。
郭建南勇于擔當,舍己為公,甘于奉獻,為黨的扶貧事業和人民的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2012年12月3日,中共廣東省委追授郭建南“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號召全省廣大黨員向他學習。同日,廣東省委組織部追授他為“優秀駐村干部”,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追授他為“扶貧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