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蔚平
借首屆10·17論壇,簡要介紹一下中央財政支持扶貧開發情況和下一步打算。
第一個方面,是積極構建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的財政體系,中央財政堅持支持扶貧開發與促進區域發展有機結合,積極調整支出結構,持續加大投資力度,逐步構建了較為完整的財政扶貧政策體系,著力保障貧困地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資金需求。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持續加大一般轉移支付力度,近年來中央財政充分考慮了財力缺口因素,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一般轉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貧困地區的財力保障水平,緩解了貧困地區的財政壓力,增強了基層政府的反貧困能力。
二是積極引導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向貧困地區傾斜。隨著國家強農惠民富農體系的健全,各類民生在推動減貧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中央財政堅持普惠性政策和特惠性政策相結合,在安排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生態建設等專項轉移支付時,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給予了重點傾斜,消除了一些重要的致貧因素,提高了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三是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給予更有針對性地支持,上世紀80年代初,中央財政就設立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專門瞄準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目前,資金規模已經從5億元增加到433億元,對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貧困人口發展能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初步統計,2013年,中央財政用于農村貧困地區,使貧困人口直接受益的各類轉移支付合計達3700多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4%,同時中央財政還積極創新扶貧開發機制,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貼息,建立產業發展基金等方式,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和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不斷地增強對貧困地區的投入。
第二個方面,是扶持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是財政部義不容辭的責任。盡管我國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扶貧開發任務依然十分艱巨,特別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平衡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貧困地區的資金需求和相對有限的財力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財政扶貧資金的管理水平依然需要進一步的提高。這表明我們的工作對于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和全社會的期待,還有不小的差距,需要下更大力氣進行改善和加強。黨中央明確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的支柱,財稅體制在治國安邦中始終保持保障性的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貧困群眾更多更公平地分享發展成果,是建設公共財政的應有之意,財政部門責無旁貸,義不容辭。
今后,財政部將把扶貧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認真履行好財政部門的職責,不斷健全財政扶貧體系,持續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切實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管理,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步伐,幫助貧困群眾早日過上好日子。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
一是千方百計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入,繼續增加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加強各項與扶貧開發相關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綜合扶貧效應,推動城鄉優質教育、衛生、文化資源,向貧困地區覆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好貧困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消除貧困群眾的后顧之憂。同時,進一步增強財稅政策的引導作用,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拓寬扶貧渠道。
二是著力完善財政扶貧資金精準化的支持機制,改革財政扶貧資金管理機制,確保財政扶貧資金使用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使資金準確瞄準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以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為根本目標。優化扶貧項目的設計,實行產業發展扶持到村到戶,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到村到戶,智慧能力提升到村到戶,使資金直接惠及貧困群眾,切實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價值。
三是進一步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的監管,完善財政扶貧資金和項目管理的辦法,全面推行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按照權責匹配原則,強化地方監管責任,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構建常態化多元化的監督檢查機制,對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管理中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嚴厲問責,保障扶貧資金安全有效地使用。
從今年開始,國家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為扶貧日,是黨中央國務院統攬全局高瞻遠矚做出的重大決策,扶貧開發將邁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展望未來,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團結互助的傳統美德將得到大力的弘揚,全社會關愛貧困群體,廣泛參與扶貧開發的格局必將很快形成。人心齊泰山移,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廣泛參與下,在貧困群眾的努力奮斗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夠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會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