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安
衛生和計劃生育工作是事關群眾最現實利益的民生工程。據統計,2013年我國接受醫療人口達到了73億人次,其中門診69.6億人次,可見衛生計生與群眾關系之密切。但是,我國城鄉健康水平的差距依然較大,疾病成為影響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地區貧困戶中,因病致貧率高達37.8%,因病致貧成為農村地區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衛生和計劃生育扶貧工作,扶貧綱要以及中辦國辦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都將衛生和計劃生育納入扶貧重點服務范疇,做出重要的部署。國家明確要求將衛生和計劃生育扶貧工作與西部大開發區域發展等政策相結合,與深化醫改和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相結合,與實施“十二五”規劃相結合,按照普惠政策重點支持,試點政策優先支持,不斷加大扶貧開發的工作力度,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的健康水平,努力讓貧困地區群眾少得病。貧困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越是貧困的地區,群眾的健康水平越低,這既有人居環境、經濟社會的原因,又有教育健康觀念、生活方式的原因。為此,應分輕重緩急,對癥下藥。
一是抓基礎,針對貧困地區兒童營養缺乏的實際,國家衛計委實施了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造項目,為6至36個月的嬰幼兒,每天免費提供營養餐包,共有8622萬農村嬰幼兒受益。積極開展貧困地區新生兒疾病篩查項目的試點,已在49萬例新生兒中開展了兩種遺傳代謝病和聽力障礙的篩查。
二是抓重點疾病的防治,支持貧困地區開展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的地方防治工作,2013年在氟中毒地區完成了49.8萬戶改造任務。
三是抓長遠,著眼于整個貧困地區群眾醫療服務的提高,服務質量的改善,將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提高到35元,為貧困地區群眾全面開展健康檔案管理,提高新型農村籌資水平和政府補助標準。2014年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320元,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達到了75%,開展了20種重大疾病醫療保障試點工作,大病患者實際報銷比例提高了12個百分點,超過60%,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群眾看病的負擔。今年,國家衛計委還動員社會力量,建立了“健康暖心扶貧基金”,已籌集社會基金2600多萬元,專項用于衛生計生行業扶貧,已為4個定點扶貧縣特殊困難家庭2200余人提供了大病救助,醫療補助,及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免費救治等“一免三助”服務,努力讓貧困地區群眾方便看病,看得好病。為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的目標,國家衛計委在加大“輸血”力度的同時,也注重“造血”功能的加強。
2013年以來,國家衛計委統籌政策措施,不斷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支持貧困地區縣級醫院、村衛生室、農村急救體系等31853個建設項目和18220套鄉鎮衛生院周轉室。
二是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的建設,國家每年投入近14億元,實施農村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全科醫生轉崗培訓、中西部農村衛生人員培訓等項目,在貧困地區繼續實施衛生工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項目,累計培訓貧困地區 110萬人次。通過建立人才綠色通道,加大對口幫扶力度,探索解決貧困地區衛生計生人才短缺的問題。
三是加大技術支持和指導力度,派出24支國家級醫療隊赴貧困地區,開展技術指導和帶教培訓,幫助提升當地醫療服務水平,同時協調建立城市大醫院與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機構的遠程會診系統,加強遠程培訓,轉診預約診療,提高貧困地區醫療衛生的服務能力。在計劃生育家庭扶貧開發方面,實施了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服務制度、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特別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區特別扶助制度三項制度,推動各項惠民政策,解決計劃生育家庭的生產生活困難,促進農村計劃生育家庭致富奔小康。實施幸福家庭創建活動和新農村新家庭計劃項目,啟動“圓夢女孩自愿行動”示范活動,開展針對農村貧困女孩的公益性幫扶活動。
維護人民健康,提升全民健康素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國家衛計委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務院扶貧辦的具體指導下,在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系列推動下,繼續致力于維護貧困地區群眾的健康權益,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圍繞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方向,繼續深化改革,不斷創新機制,采取更好的政策措施,加快貧困地區衛生計生事業的發展,為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計劃生育管理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基本實現全民健康公平和病有所醫的目標創造條件。
健康是每個人的美好愿望,幫助貧困地區人民享有同等的健康服務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讓我們攜手共進,致力于扶貧事業,讓所有的中國人共同實現健康夢、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