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貧困是最大的挑戰,這不僅是指簡單的收入貧困挑戰,也包括人類貧困、知識貧困和生態貧困在內的多維度、全方位的發展挑戰。
根據世界銀行估算,按國際貧困線每人每日支出不足1.25美元計算,1990年全世界約有18億絕對貧困人口,2005年減少至14億人,2010年仍有13億人,絕對貧困發生率達到了21%。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評估,旨在2015年以前將全世界絕對貧困人口比例減少一半的目標已經提前三年實現,主要是因為中國、印度、巴西貧困人口大為減少所致。其中1990-2010年期間,中國有驚人的減貧貢獻,使得5.26億人口擺脫貧困,占同期世界絕對貧困人口減少數(6.95億人)的75.7%。
中國的減貧貢獻主要表現為:
第一,減少絕對貧困人口。過去三十多年,大規模減少貧困人口是中國改革開放最大的發展成就,也是中國對人類發展所做出的最大貢獻。
第二,減少人類貧困。飲用水不安全人口迅速減少,不健康貧困人口迅速減少。
第三,知識貧困程度大大減輕,其中教育貧困人口及比重大幅度下降;信息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現代信息產品的快速擴散、普及,使得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迅速縮小。
第四,消除生態貧困面臨重大挑戰,消除生態貧困成為21世紀初期中國減貧的最大挑戰和重大任務。
中國減貧為世界減貧做出了重大貢獻。首先,中國消除絕對貧困對世界具有巨大影響。這反映在中國的絕對貧困人口(國際貧困線以下的貧困人口數量)數量和占世界總量比重大幅度“雙下降”。1981年中國絕對貧困人口數量為8.35億人,到2013年降至6800萬人。1981年中國絕對貧困人口占世界總量的比重為43.1%,到2010年下降至13%。
其次,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最大。在1981年到1990年期間,中國減貧人口數達到1.52億人,同期世界減貧人口數為0.31億人,中國減貧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達到494.7%。
中國減貧取得了巨大成就的關鍵因素有這樣幾點:
首先,把減貧作為國家重要發展目標,正式列入國家發展規劃。
其次,經濟持續高增長,成為大幅度減少貧困人口的決定性因素。
再次,不斷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創新中國特色的反貧困機制。
上述措施有力促進了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不斷進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農村居民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也為推動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的減貧實踐證明,貧困并非不可戰勝,不過這是一個持久戰的歷史過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就是基本消除各類貧困。這包括四方面目標:消除收入貧困人口、消除各類人類貧困人口、消除知識貧困人口、基本消除生態貧困人口。誠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言,中國對實現國際社會MDG目標(千年發展目標)至關重要。小康社會就是國際社會千年發展目標的中國化目標,中國實現小康社會將會促進實現國際千年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