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
賞識教育、無批評式教育的提法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熱,社會輿論都在大聲疾呼“尊重學生,善待學生”,充分地正面激勵學生上進,培育其全面成材,似乎一批評就傷害了學生,一懲罰就違背了教育規律,以至于一些教師在工作中左右為難,如履薄冰,惟恐背上“缺乏職業道德”的罪名。但每一個聰明的園丁都了解,想讓一朵開得更鮮艷更美麗,澆水施肥是必需的,可是成長過程中的修枝剪葉也是不可或缺的。筆者認為,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但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風細雨式的。相反,有別于體罰的批評懲罰如果運用恰當的話,它還會成為賞識教育的積極補充。
一、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懲罰觀念,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懲罰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況學生乎?學生犯了錯誤,教師必須要通過教育的手段來讓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為此,教師應對懲罰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懲罰有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懲罰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認識到錯誤,并能改正錯誤。所以,作為懲罰的實施者,教師的立足點是促成學生進步,它是一種教育的形式,教師有權使用。古有“嚴師出高徒”,其中正有此意。綜觀美、英、日等國中小學的教育現狀,可以發現,盡管在那里個性發展的大旗高高飄揚,但懲罰教育的威嚴絲毫不減。“不打不成器”、“小樹不修不成材”這些古訓都提到懲罰的育人作用。《三字經》中:“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也正是強調嚴格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專門在第十六條明確了班主任批評學生的權利:“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對犯錯誤的學生處以懲罰,能夠培養他們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的品質,而這正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其次,學生個體品質的形成需要挫折來完善。為什么會出現“因不準玩手機便離家出走”、“因老師一句嚴厲的批評,學生便不堪忍受,直接跳樓”等事件,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學生的品質中缺乏忍受力,心理異常脆弱,少有挫折感。通過老師的懲罰,可以讓學生的心理獲得一定的承受力,并以此作為一種挫折教育,讓受懲罰者變得更加堅強起來。
其實,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內心都有一種要接受懲罰的準備。這是一種心理需求,為自己的愧疚擔負責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紀很小的學生或是社會化程度較低的人,才會選擇逃避責任。回想我們自己長大的過程中,每個人總有一些懲罰讓自己終身難忘。一般地說,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他們急于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銘心。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12歲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鄰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鄰居提出必須要賠償12美元。那是在1920年,12美元可以買到120只雞。這孩子沒有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問玻璃是你踢壞的嗎?孩子說是。爸爸說,你賠,我借你錢,一年之后還。于是,孩子花了一年的時間打工、擦鞋,終于掙回了12美元。這個孩子就是美國總統里根。這是他在回憶錄中寫到的一個故事,他說正是通過這樣的一件事,讓他懂得了什么是責任,那就是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第三,“懲罰”是促成學生改正錯誤的一種外在動因。犯了錯誤,尤其是屢次犯錯誤,教育者如果一味采取平等對話,容易導致學生自我中心意識增強,并易產生逆反心理和躲避錯誤的傾向。所以,采取適當的懲罰,容易讓學生產生對錯誤的趨避意識,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二、了解懲罰的作用,正確地運用懲罰
在學校里,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校里,體罰應堅決摒棄,而懲罰則完全必需。懲罰的目的不是“讓犯過者身心感覺痛苦”,而是為了讓犯過者悔過、改過。其真正的著眼點應是從保護學生、引導學生和發展學生的角度出發。
懲罰是對違紀學生心理或生理施予不愉快的刺激,從而減退或遏止不良行為的出現。它是一種強制性的糾正行為。懲罰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矯正功能:為學生行為與學校要求不一致時,老師對其懲罰,使其懂得行為界限,明確是非觀念,以及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增強道德責任感。這一方法對屢教不改的學生尤其有效。與其苦口婆心的白費功夫不如約法三章,一旦違反,一次嚴厲的懲罰卻會讓他銘記在心,知恥而后勇。這就是懲罰產生的教育效果。
2.威懾功能:學生的認識、態度、觀念等多來源于間接經驗,并不一定得之于親歷獎懲的直接體驗,學生往往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表現方式及行為結果間接得到的。如某個學生抄襲作業,教師懲罰該學生,其他學生便不敢犯該學生的錯誤。懲罰維護了制度的威嚴,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集體目標的實現。
同時更要注意,懲罰是一把雙刃劍,能育人也能毀人。用好則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用不好則事與愿違,甚至山窮水盡。很多人不提倡懲罰教育,顧慮也就在此。所以在懲罰運用的教育中應注意各方面的問題:
1.實事求是,尊重學生
學生犯錯誤的原因往往很復雜,教師在處理學生的錯誤時切忌感情沖動,更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懲罰,甚至做出一些不尊重學生的過激行為,而應首先冷靜地分析學生不良行為的原因,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弄清事實真相,再決定是否懲罰,如何懲罰。
2.讓學生了解為什么受懲罰
教師在懲罰學生的時候,必須講清道理,使犯錯誤的學生對教師的處理心服口服,懲罰必須讓受罰者心悅誠服,這樣才能使其從內部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罰要及時
及時的懲罰能使學生的不安、內疚等體驗更深,能使他們更清楚地看到錯誤造成的后果。延遲的懲罰和處理會因事過境遷而使學生忘記,淡化錯誤行為,懲罰意義也不大。教師對學生的錯誤行為不能聽之任之,等到學生的錯誤行為造成危害后再來“揭傷疤”,“算總賬”這樣易使學生產生情緒上的反感和對立,不利于學生從思想上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
4.對事不對人
懲罰是否定學生的不良行為,而不是否定學生本人。要把懲罰限制在學生的不良行為上,就事論事,如不準逃學、不準講臟話、不準打人,不準拿別人的東西等。避免“我討厭你”、“你把我的臉都丟盡了”等傷害性語言,也不能讓學生感到老師內心對他的冷淡、輕蔑的態度。
5.懲罰要依法辦事
懲罰必須以校紀校規為依據,必須與班規相符合,而班規要求全班同學民主討論確定,這樣的“懲罰”已不是來自教師的“鐵腕”,而是來自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集體意愿。這樣做,犯錯誤的同學容易接受,不會認為是老師對他過不去,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和法治精神。
6.懲罰后要引導學生對錯誤行為造成的后果進行補救
如學生動手打人,班主任除批評外,還要讓學生向對方賠禮道歉,造成傷害的要賠償損失,挽回在對方身上造成的有害影響,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的好品質。
三、現代教育呼喚高明的懲罰
現在的一些學生面對懲罰可以說是越來越“狡猾”,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何在這場智慧的較量中,讓教師更加主動,更加有效的教育學生,就必須要拿出新的高招。高明的懲罰,不是罰站、罰抄、罰打掃衛生、罰跑操場等等,更不是簡單粗暴的無視學生自尊人格的“出洋相”、“整人”。高明的懲罰者總是針對不同的時間、場合、錯誤程度以及違紀者個性特點等,機智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懲罰方式,并努力將懲罰教育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高明的懲罰,有時可能表現為風刀霜劍,有時它又會是極富人情味的。教育家魏書生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做了很多嘗試,現介紹幾例:
1.懲罰唱一支歌,在愉快的氛圍中,并沒有削弱懲罰教育的效果。
2.懲罰犯錯誤的同學為班集體做一件好事,這更能激起學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
3.罰寫說明書,這比一般寫檢討書效果好,寫說明書基本使用心理描述的方法,描繪出心理活動的3張照片,每張照片上都有兩種思想在爭論。第一張照片,犯錯誤前,兩種思想怎么爭論;第二張照片,犯錯誤時,兩種思想怎么交戰;第三種照片,犯錯誤之后,兩種思想作何感想。
當然,高明的懲罰技巧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更是一種高明的教育手段,講究適度和因人而異,需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總結和發展。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用智慧和愛心去教育學生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才能讓學生在懲罰教育中完善自己的人格,促進自身個性的全面發展。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是為了讓學生自己負責,對個人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法國思想家蒙田說:“在開啟一顆脆弱的心靈,一顆為了榮譽和自由而鍛煉的心靈時,我反對一切粗暴行為。”但是,如果懲罰是為了削剪細枝末節,保證主干的茁壯成長,這種善意的懲罰應大加贊揚。
(作者單位: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國際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