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
當下,教師招考和職稱評聘的面試、課堂教學評比的預賽囿于條件及人數,組織者大多選用“無生上課”的形式進行選拔或評比。無生上課時,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一般20分鐘左右)既是編劇、導演,又是演員;既要準確把握課標和教材,又要原汁原味地展現有學生的課堂。站在沒有學生的三尺講臺之上,面對人數有限的評委,展示自己的知識、技能、特色,并要得到評委認可,實現“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的夢想,實屬不易。因工作關系,本人有幸參與了幾次“無生上課”,下面就談談對地理學科“無生上課”的課堂中教師語言的看法。
一、以生為本,于無“生”處聽有“生”
“無生上課”是在模擬課堂的情景下展開教學活動。模擬就是貼近真實,所以教師在“無生上課”課堂中既要眼里有學生,心里有學生,更要話里有學生。
以生為本的課堂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小組討論、活動展示、師生互動等多種形式。“無生上課”的課堂中沒有學生,教師是在唱“獨角戲”,學生的活動過程、學習過程只能通過教師有目的性的語言呈現出來。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如同相聲表演時的演員,采取不同的策略,運用不同形式的語言,既要有正常課堂的引導、啟發、調動、過渡、設問等環節,還要說出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效果和學習狀態,同時兼顧到課標、教材、重難點,要做到“此時無‘生勝有‘生”。
二、靈活運不同類型的教學語言
“無生上課”雖是模擬課堂情景下展開的教學活動,但目的性突出,教師的語言要體現學生學習、討論、探究、展示,這就要求靈活運用不同類型的課堂語言。
1.復述性語言
教師在“無生上課”時,采用可以采取復述的方法來體現學生活動和師生互動。例如:在《城市化》一課中,在學生回答“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之后,教師可這樣復述“正如剛才同學們的展示,我們知道了‘城市化會導致生物的多樣性減少,城市土地質量下降;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了變化,城市氣溫、降水等因素發生了變化。”或者是“這位同學的看法是‘城市化會導致生物的多樣性減少,城市土地質量下降,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了變化,城市氣溫、降水等因素發生了變化。”這樣,通過對單個或群體學生的回答進行復述,就向評委傳遞課堂上有學生活動的信息。當然,復述學生的質疑或回答時不能是傳聲筒和錄放機,要有選擇性的復述,體現教師對課標、重難點、學習方法與過程、學生能力的掌握等方面的把握,切忌面面俱到,占用課堂寶貴的時間。
2.導入、過渡性語言
課堂的開始需要導入性語言,如“同學們,純正東北‘二人轉視頻,讓我們領略到地道的東北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只有東北那片神奇的土地才會有如此的魅力,下面我們一起走進白山黑水去探討《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這樣導入的語言中,可以讓評委知曉教師安排了多媒體視頻的播放。辯論形式的課堂,教師充任主持人,把握課堂的節奏和氣氛,使教學重難點在辯論中清晰明了,適當的導入過渡必不可少。“無生上課”時在課堂形式的創新中,這一點尤其值得注意。如“問題研究”的《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中,教師可以說“剛才正方‘二辯為我們展示了河流上建大壩的美好藍圖,現在請反方‘二辯陳述反方的理由。”簡明的語言道出了課堂的環節和學生的活動。
3.評價性語言
課堂上適當的評價能使學生正視自己,又能體現課堂的互動。在“無生上課”課堂上教師利用評價性的語言來體現師生互動,表現教師心中有學生。可以采用的語句有:“你的精彩回答,我們知道了……”;“你的回答明確了……”;“這位同學的方法很好,他采用了……”;“真了不起,這位同學居然……”通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巧妙的評價向評委傳遞課堂中多種信息,以達到語言能表現在特定環境下的“有效”互動。
4.動作性語言
“無生課堂”的課堂上雖然沒有學生,但教師舉手投足之中,一顰一笑之間,用肢體的動作、臉部的表情來體現自己的情感。有學生的課堂上,拋出問題后、課到精彩時,得體的動作會有很強感染力,容易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無生的課堂中要使課堂多一份激情,教師在關鍵之處做出恰如其分的動作,也會給評委留下強烈的印象。
5.描述性語言
學生的活動可以通過描述性的語言展現,描述性的語言可以重現學生活動的畫面。如:“在我們的小組展示中,我們的農業組通過新鮮的葡萄、碩大的稻穗……展示了他們在農業考察中成果;我們的環保組用不同取水點的河水樣品,讓我們認識了水體污染的觸目驚心;我們的工業組用精美的圖片制作的幻燈片展示了這片土地上的工業進程;我們的規劃組在抒情的背景音樂中用朗誦的形式為我們打開了夢想的藍圖……”在寥寥數語中呈獻給評委的是學生的在課堂上不同的活動,從而讓“無生上課”的課堂鮮活起來。
6.糾正性語言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討論發言或回答問題時,難免會出錯,怎樣在“無生上課”的課堂中體現這點,這就需要運用糾正性語言。如在《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課題上,“剛才,同學們討論的內容不夠全面,忽視了大氣運動的最根本原因,沒有考慮到‘熱力環流形成的因素。”這種糾正性語言既可以向評委透露教學進行中教師安排了學生活動,也讓評委知曉教師對課標、教材內容、教材編排、學情的把握。
7.激勵性語言
沒有學生的課堂不代表教師沒有激勵性語言,激勵性語言激勵的是學生,體現的是“無生課堂”上師生互動的關鍵,也是教師心中有學生的集中體現。例如“影響該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你說的既有側重點,又有全面性,建議大家把掌聲送給他。”“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聽了剛才幾名同學熱烈討論,我們也有著很多收獲。”“在課前收集資料中,你準備充分,自主學習的能力很強。”一番言論道出了學生如在眼前的情境。
8.總結性語言
知識階段小結和課堂總結也是“無生上課”課堂上必不可少的環節。此環節中要采用總結性語言。通過對學生的不同角度的回答進行歸納和概括,向評委傳遞課堂信息和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教材內容重難點的把握。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環》中小結“水循環的過程”時可采用的語句是“在討論環節大家發言很積極,有的立足于‘變,從水的‘三態轉化入手來理解水的循環,有的立足于‘不變,從水的總量的不變、能量總量的不變來理解水循環……”如在《農業的區位選擇》一課中,“剛才同學們討論的只是表象,要全面系統地了解農業的區位,我們還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寥寥數語既給評委展示學生的討論,又向評委傳遞自己對課標、教材和學生的理解與把握。
課堂教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課堂語言體現著教師的教學智慧。“無生上課”的課堂目的性是明確的,時間是有限的,“無生上課”的課堂上可以運用的語言種類很多,我們在運用時要仔細斟酌,明確“以生為本”,體現課堂互動性,通過語言展示了自己的特長,體現自己的風格,從而獲得評委的認可,讓評委們對你青眼有加,達到上課目的。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