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松
【內容摘要】目前的語文教學,存在一些教學困惑,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只有我們的語文老師自己先走出困惑,想各種辦法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美起來,才能重生語文課的魅力。
【關鍵詞】語文學科 教學困惑 課堂美學
曾有語文老師對我說,當語文老師真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工作太累:要改作業,最頭疼的是作文的批改和試卷的批改,更要命的是,還有晨讀;最為關鍵的是家長、學生甚至是學校都不重視語文這學科,覺得中國人還有學不好漢語的。大多數語文教師真是希望從此不再教語文了。這些不禁引起了我們語文老師的思考:為什么最生動、最傳神、最優美的語文會讓學生不感興趣呢?我們能不能改變現階段語文學習過程中學而無趣、學而無法、學而無果的局面,我們應該朝哪些方面去努力?
一、教學模式活起來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語文課是最能體現語文老師的設計能力的。同一篇課文,由不同的老師去上,由于設計的理念、設計的步驟不一樣,所產生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但可能是受教參的影響,又或是出于對成績的敬畏,很多老師喜歡對著教本照本宣科,教學的方法是相當的單調,教學過程沒有變化,要不就是教師在上面念,要不就是教師圍著課本后的練習問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教室的氣氛是相當的沉悶。試想一下,這樣的教學氛圍怎么能夠提起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呢?所以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精心設計好每一環節,甚至是一句過渡語,把每堂語文課當成一件藝術品來對待,以此來調動學生的興趣。我一直有個想法,像老教師備課,不必像新老師那樣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條條框框一一寫得清清楚楚,而是應該在原有的教學設計上補充加上新的內容以及根據以往的教學反思來重新調整好教學順序,讓一堂課流暢又新穎。
二、語文理念新起來
語文學科包羅萬象,它可能涉及到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多門學科。但很多語文教師只有狹隘的語文觀,只是就語文談語文,局限于小語文的境地。教學語文時,也只是局限于教本,局限于教參,局限于語文課堂,局限于練習冊,局限于幾張試卷……當語文學科局限于這些時,就把語文的范圍框死了,學生學習是消極的,被動的。事實上,教師的視野一定要向遠、向廣延伸,只有教師的眼界寬了,學生的視野也就寬了。在閱讀訓練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有話可說,有話要說。例如在講解施耐庵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可以聯系整本《水滸傳》,聯系李逵、武松和魯智深進行比較分析。有學生提出:魯智深很仗義,很大氣,比李逵大方多了;也有學生提出:魯智深粗中有細,在打死鎮關西后,一句“你廝詐死”就把自己撇開;武松在“大鬧鴛鴦樓”之后,在墻壁上大筆書寫“殺人者武松也”。像這種能結合文本提出自己的見解又有何不可呢?當然,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并不等于學生的任何觀點都行,教師還是要有一定的指導。
作為語文教師,可以放手大膽讓學生自己去干:比如我讓學生自己設計課時,并由他們自己去實施整堂課;在講完戲劇之后,利用元旦聯歡會,我就讓學生自己編寫劇本,自編自導自演,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這樣的參與,戲劇的知識掌握得非常牢固;學生自己組織辯論賽;甚至讓他們組織卡拉ok賽,由學生自己寫主持詞、串臺詞等……這些活動都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學生能力提起來
為了追求中考升學率,為了追求教學成績。很多教師也逃不脫這個教學怪圈:可能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知識的講解上,放在了題海戰術上。于是就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其實教師可以在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能力。從預習開始,就可以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特別是預習的能力,可以通過學生自己查字典、詞典解決字詞的注音及解釋,并培養學生聯系語境理解詞義的能力;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從各種角度思考文章的立意及主題……在學生各種能力上,有一種能力的培養特別重要,即學生自我提問的能力,自我質疑的能力。
例如教《孔乙己》,課文中有這樣一句: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當時就有學生提出來,這句話挺矛盾的:又大約,又的確的。這問題一提出來,我馬上引導學生圍繞文章的內容展開討論:“我”到現在——敘述故事的時候,一直沒有再見到孔乙己,也沒有得到一點關于他的確切消息,以前他遭丁舉人毒打之后,別人以為他“許是死了”,他竟沒有死,又來買酒喝,現在從來沒有人談起孔乙己已死的事,“我”不忍斷定孔乙己已經怎么樣,所以用“大約”來表示自己的猜測;但是,根據孔乙己最后一次離開酒店的情況,在那樣冷酷無情的社會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他的死是無疑的,所以在“大約”之后,用“的確”來表示“我”猜測的結論。最后大家得出結論:“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不矛盾,它流露出小伙計對孔乙己的同情,同時有力地控訴了舊社會。這種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課堂語言美起來
我始終認為,語文課是美的,它就是一門美的藝術。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在語言上下點功夫。可能其它科目的老師在講授新課時,可以直接說:這節課我們講XX章節。但語文老師應該組織好一段優美的語言,如根據課文的內容講述此人的經歷;又如用比喻句、排比句引入新課,讓這種美的語言把學生帶入美的課堂當中去。例如我在教學鄭振鐸先生的《貓》時,就用了這樣一段導入語:貓,因為它的活潑乖巧而被許多人喜愛。和人一樣,每只貓都會有各不相同的性格。作者的家里就曾經養過三次貓,這三次養貓的經歷給他帶來了不盡相同的感受,有快樂,有辛酸,有憤恨,甚至還有無盡的懊悔……
“夕陽枯草尋常物,解讀都為絕紗詞。”古典詩詞都會描繪一個美妙的意境,而這意境必須由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懂得利用詩詞的內容進行再創造,由這些代表抽象的詞語想象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透過抽象的語言文字看到生動傳神的美麗圖畫,透過無形的語言看真實的生活,置身在這些作品之中,去感悟人生的美好,去領悟美的享受。只有我們的語文課堂美了,學生的興趣也來了。
我想,要想讓語文教學走出困境,我們的語文老師就要走出困惑,只有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美起來,我們的語文一定會回歸到主流中來。
【參考文獻】
[1] 魏東 主編.《魏書生教育文選》,遼寧教育出版社.
[2] 何功興. 語文教學應該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語文建設》,2010年12期.
[3] 人教版7~9年級,《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