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耀東
【內容摘要】該文闡述了初中生物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含義與特點,并結合教學實踐案例,從創設體驗學習情境、實踐體驗學習過程、內化體驗學習所得、評價體驗學習效果四個方面提出了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 體驗式教學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提出:“生物學課程期待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可見,新課標提出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的實現,要以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為前提,要以學生自主體驗學習過程與方法為基礎,要以學生有效建構知識體系與能力為導向。作為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一線生物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珍視學生的自主感受,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精心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親身觀察思考、動手實驗操作、自主合作探究中,自主體驗,有效建構,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此,筆者結合生物新課程教學實踐,就自主體驗式教學模式作了探索與實踐。
一、初中生物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含義與特點
1.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含義
體驗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積極體驗學習過程,有效達成三維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要求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知識與生活經驗,在對新情景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感悟與體驗,獲取新的知識與技能,然后通過反思再總結提升為理論或成果,最后將理論或成果放到實踐應用中去檢驗。體驗學習主要的教育哲學及理論架構是教育家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學”、社會心理學家大衛庫·伯的“體驗式學習圈”、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
2.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1)突出學生主體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即是說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思維方式和情感態度。因為真正有價值的學習是以學生個體經驗為基礎的,是學生對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更是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過程。
(2)體驗學習過程
生物課堂上的行為具體表現為:看、摸、做、畫等各種形式的感官活動。還需要猜測、類比、分析、驗證、歸納、推理等各種思維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指令性的、沒有思考空間的各種操作活動并不是體驗,它僅僅是模仿性的機械操作而已。
(3)重視合作交流
這是因為建構活動有其社會性質,也就是說,個體的經驗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與分享,才能達到共同建構的目的。
二、體驗式教學的課堂教學策略
1.創設體驗學習情境
體驗學習的主體雖然是學生,但體驗學習的情境創設和學習過程的組織引導都要靠教師。初中生物學突出了人與生物圈的關系,旨在使學生在探究生命現象,學習生物知識,體驗生物價值的過程中,確立保護生物,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的情感。生命活動雖然時刻都在生物體內進行著,但初中生對于這些活動過程常常是不會有意去關注的。所以即使是學習認識人體自身的知識,也會存在學生經驗缺乏、感知不足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盡量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精心創設體驗學習情境,讓學生自主體驗。例如,在學習《人體的呼吸運動》時,筆者先讓學生體驗自己呼吸的過程,再讓學生談談什么是呼吸運動?人為什么要呼吸?人呼吸的過程,然后分組進驗證“人呼出的氣體成分是什么?”請一位同學向澄清石灰水里吹氣,通過觀察,學生發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呼出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進而得出概念:呼吸指的是人或動物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的過程。接著讓全體學生進行“肺活量的測量”,及時記錄數據,最后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對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可以增加肺活量的認識。
創設體驗學習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通過體驗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內化情感。
2.實踐體驗學習過程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新課標強調“加強和完善生物學實驗教學”“積極組織探究性學習”。生物學實驗的作用不僅在于讓學生通過實驗的理解實驗原理,掌握實驗技能,也是學生體驗學習過程與方法,自主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團結協作精神的過程。例如在“觀察蚯蚓的運動”探究實驗中,筆者讓學生做一組對照實驗:將兩條蚯蚓分別放在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糙的硬紙板上,仔細觀察它們的運動情況。學生經觀察得出:蚯蚓在粗糙的表面爬得快,并分析了實驗結果:蚯蚓運動依靠體壁肌肉和體表剛毛的協助進行,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摩擦力很小,因此蚯蚓無法運動;放在粗糙的硬紙板上,摩擦力較大,所以蚯蚓運動速度較快。但有些組卻發現蚯蚓在玻璃板上運動速度比在硬紙板上快,由此對實驗結論產生了質疑。筆者肯定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觀察探求的精神,引導學生再觀察實踐:“用手觸摸蚯蚓體表,有什么感覺?”“玻璃板和硬紙板會對蚯蚓體表分泌的粘液產生怎樣的影響?”學生各抒己見,氣氛熱烈,經過討論認識到:是蚯蚓體表不夠濕潤導致這一結果。當把蚯蚓放在硬紙板上時,由于硬紙板比較干燥,蚯蚓體壁分泌的粘液被硬紙板吸附住了,所以運動速度很慢,甚至不能運動。
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深刻理解了課本上“觀察中注意保持蚯蚓體表濕潤”的原因和重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勤于動腦,樂于探究,善于合作交流的學習精神。
3.內化體驗學習所得
新課標指出:“廣闊的自然界是生物學教學的天然實驗室,走進大自然可以開展許多探究活動。”自然界中和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為我們的體驗式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例如,學習植物的多樣性時,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或鄰近的公園中去認識植物,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體驗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態習性。還可以組織課外興趣小組給校園中的植物掛上標牌,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鞏固學習所得,體驗知識的價值。還可以與勞動技術課程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的種植和養殖基地,和學生一起種植包括實驗材料在內的各種植物、栽培食用菌、養殖小動物等,還可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種植盆景,飼養家禽等。學生在真實的探究園地和情景中探究生物學知識,或遷移所學的生物知識探究新的生物知識,更具有真實性、誘惑性、趣味性,能讓學生切實感受探究知識的無窮趣味,使生物學體驗式教學有更廣闊天地,更大空間范圍,更多時間保證,更妙的綜合實踐。
學生依據自身的實際狀況,自發奇想,自主學習,自由體驗,內化體驗所得,對于提高學習效益以及對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影響都是不言而喻的。
4.評價體驗學習效果
評價反饋能檢驗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水平。對于學生而言,可以體驗學習的成功,思維的過程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例如,在學習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后,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分析農民窖藏甘薯、土豆、白菜的原理,有人入窖取物喪命的原因,討論防止悲劇重演應采取的辦法。還可讓學生討論:為什么同樣一把豆角在夏季放在常溫下,半天就干癟了,而放在冰箱里,幾天還非常新鮮,以此來評價學生運用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的知識的能力。
這樣的體驗學習從已知到未知,從理論到實踐,從思考到表達,做到理論知識從現實中來,到生活中去,并且較好地融入了體驗學習效果的評價。
總之,體驗式教學是在新課程實踐中產生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它充分展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體驗學習留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煉,情感得到體驗,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匡村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