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云
散文是高中語文教材中數量最多的一種文體。《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散文鑒賞有如下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而且,根據新課標對中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所提的具體要求,散文教學是達到這一要求的最佳途徑。因此,散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學生的散文解讀能力有所提高是中學語文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從一下幾個方面做些思考:
一、落實散文的動情點,尋找生活味
語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論的。作家的創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解讀作品不應脫離作家創作時的生活;文本解讀的實際功效也要求不可脫離讀者的現實生活,應注重挖掘其生活味。比如寫人記事的散文,作者描摹他們的音容笑貌,敘述他們的行為事跡,字里行間融入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全篇洋溢著悲憤熾烈,學習這篇文章就必須要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換位思考,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比如在教學中提出這樣的假設:如果“微笑”“和藹”的劉和珍是你的同學和朋友,她去請愿被殺害,還要受誣蔑,你內心會有怎樣感受?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到魯迅的悲憤之情,更能喚起學生們對劉和珍的敬仰和對她的死的沉痛心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每一篇文章中的景、物與事,走進作者生活和觀察的世界,從而捕捉到作者涌動的情感。《小狗包弟》總能讓我們想起自己養過的小動物;《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那位老師形象,讓我們每次讀來仍如在眼前;《荷塘月色》我們可以透過月夜荷塘上幽靜、安恬的夢幻般景色,去捕捉到作者隱含其中的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感受到文章的奇妙之處。
因此,學習散文要鼓勵學生融入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去,作為語文教師要盡可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把更多的生活資訊融入到語文課堂的教學中。讀寫人記事的散文,幫助我們增長見聞,明辨是非,領悟時代的精神和人生的意義;讀寫景狀物的散文,讓我們感受到荷的清香、雨的氣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引領我們領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讀山水游記類散文,隨著作者的足跡飽覽了大地山川,風物美景,體會“登上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情懷。
二、落實散文的知識點,尋找語文味
目前語文教學彌漫著一股浮躁之風:總希望不必進行扎實艱苦的知識教學,就能使學生很快具有某種“能力”。都在趕“樂學”的時髦,而“苦學”遭人鄙棄。可是任何能力的形成都要借助知識的積累,如果說能力是“大廈”,那么知識就是“地基”,只有打下牢固的“地基”,才能建造起雄偉的“高樓”。積累知識才是形成能力的正道。
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體特征。解讀散文,把握文章主旨,關鍵是找到作者最想說的那句話,也就是散文的“神”。緊扣文眼,尋找行文脈絡,目的是以點帶面。還以《荷塘月色》為例,教師要緊緊抓住開篇“這幾天頗不寧靜”這個文眼,作者在心情“頗不寧靜”時,在荷塘產生了一種“偷來的片刻逍遙”。當然,僅僅緊扣住“文眼”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理清行文的脈絡。行文脈絡,是一個完美、嚴謹的藝術整體的脈絡和筋骨,在全文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我們在指導學生分析文思時,還要指點學生明了每一篇散文的精巧的藝術構思。比如,在學習《赤壁賦》時,指點學生把握文章感情變化的線索,當學生能夠找到作者感情由“樂”到“悲”再到“喜”的變化線索時,學生才會進一步理解作者復雜的感情,才能理會“樂”只是作者對內心愁苦的暫時忘懷,而在深沉的“悲”之后作者最終能夠超脫釋懷“喜”的思想高度和人生境界。第三,要教好散文還得要以入情入境聲情并茂地朗讀來品味散文文質兼美的語言。朱光潛在《散文的聲音節奏》一文中說:“讀有讀的道理,就是從字句中抓住聲音節奏,從聲音節奏中抓住作品的情趣、氣勢或神韻。”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閱讀散文仔細玩味的好習慣,只有認真品味,才能品出蘊藏在字里行間的韻味與真情實感,才能體會文章的精妙。
三、落實散文的著力點,尋找人文味
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品位是現當代散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將擔負起生命語文回歸的重任,因為散文的美早就浸透到了華夏兒女的血液中。散文是多彩的文字,散文課堂應是五彩斑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課堂。
讓學生發現美。散文最重要的特質是有詩意,有“味”,高中散文教學更是美育的重要陣地。散文尤其講究語言美。《荷塘月色》中寫景的語言,像余音裊裊的洞簫、明凈無塵的水晶,透明和清麗的文字,怎不讓高中現當代散文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呢?如散文《故都的秋》中的語言,像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徑通幽的園林、煙波云海的扇畫,透出大自然的靈性和秀麗。其次,注重散文的美育功能。語文教學的終極意義只能是精神性的東西,給學生的人生打下對真善美的追求的精神底子。錢理群教授說過:“人在年輕時代有這樣的精神墊了底,以后無論遇到什么艱難曲折,經歷了怎樣人生的、精神的危機,都能從容應對,堅守住基本的精神路線,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態勢,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壓垮。”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人行天地中,飽吸大自然的甘霖,飽賞大自然的美景。那寂靜清幽的荷塘,那清靜悲涼的故都的秋,那繁密而蔥蘢的綠,那清幽寧靜的蘭亭,那空明澄澈的赤壁,己在讀者的心中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跡。
總之,散文教學是語文學科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構成,對于散文的教學,我個人認為應該讓學生通過學習散文,尋找到生活味、語文味、人文味。散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出發,理解散文中的真摯情感和深刻感悟;從語文的本質“言語”出發,培養學生的語感,增長知識和能力;從審美的角度出發,提高語文素養,打下精神的底子,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