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察爾森鎮政府內蒙古興安137718)
北方地區羔羊痢疾的發病原因及防治
鮑五月
(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察爾森鎮政府內蒙古興安137718)
痢疾在羔羊養殖經營中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急性病種,其特點是發病快,死亡率高,影響范圍廣會造成大批羔羊死亡,導致出現巨大的經濟效益損失。
羔羊痢疾也稱為羔羊梭菌性痢疾,俗稱“紅腸子病”,痢疾病發針對的主要對象是出生1~3日齡的初生小羔羊,特征為初生小羔羊出現連續腹瀉和小腸潰瘍等癥狀,痢疾發病快死亡率很高。
1.1 羔羊痢疾病原體
羔羊痢疾的病原為B型魏氏梭菌,是在羔羊剛出生的時候,魏氏梭菌從母羔羊給小羔羊哺乳、飼養員對新生羔羊的接觸以及羊糞等途徑進入新生羊羔消化系統,導致初生羔羊患有痢疾。
1.2 羔羊痢疾的病體癥狀
羊羔痢疾傳染病的發病對象是初生小羔羊,其潛伏期為1~2 d。小羔羊出現痢疾病發初期的癥狀為:小羔羊精神萎靡,低著頭縮著背,食欲不振,此癥狀持續幾天便會演變成腹瀉,大便味臭,糞便形狀不一,糞便顏色或黃、或綠、或黃綠、或灰白,其質或稠或稀,發病后期甚至出現血便的現象,直至此時小羔羊體漸虛弱無法站立。
小羔羊痢疾病發的死亡前兆:小羔羊四肢疲軟,無法站立,呼吸不暢,嘴角有白沫流出,肢體抽搐,并在逐漸昏迷的過程中保持頭往后仰的趨勢,一旦體溫下降就會在短時間內死亡。
小羔羊患有痢疾的傳染源為:痢疾病羔羊、帶魏氏梭菌的母羊、痢疾病羊的糞便;其病因分氣候因素、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等三方面因素。
2.1 氣候因素
內蒙古東北部地區的氣候特點為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量不均勻、寒暑特征變化顯著。冬季漫長而寒冷,大部分長達5~7個月。而1月份是整個一年當中最冷的月份,平均氣溫由南向北逐漸下降;夏季短暫而溫熱,大部分地區只有1~2個月,而7月最熱,平均最高氣溫達到20~40℃。晝夜溫差變化較大。一旦入冬,牧區全部被范圍廣闊的積雪覆蓋,這對羔羊進行分娩、初生羔羊成長等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引發痢疾的出現,導致初生小羔羊死亡。
2.2 外部因素
內蒙古是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晝夜溫差較大,羊圈溫度低等因素容易給初生小羔羊的成長埋下隱患。
母羔羊在懷孕期間因為沒有補充足夠的飼料導致營養不良,致使羔羊母體體質弱,生下的小羔羊也會體質虛弱多病,抵抗力較差。
羊羔養殖環境沒有嚴格的衛生標準,沒有及時清掃羊羔糞便,致使羊圈潮濕陰暗,這樣不合格的環境不利于小羔羊的成長。
2.3 內部因素
對小羔羊的哺乳時間不定,使小羔羊進食沒有規律,體制瘦弱,反應遲鈍,導致小羔羊自身免疫力降低,面對大量細菌沒有抵抗力,尤其是無力抵抗痢疾病菌的侵襲。
如果羊圈衛生條件不達標,就更容易誘發痢疾的發生。
針對羔羊患有痢疾的防治措施,從環境、母羊、小羔羊等三個方面提出若干有效措施,對痢疾進行有效預防。
3.1 環境的防治措施
羔羊養殖場在羊羔懷孕周期內按時用適量的石灰粉或漂白粉溶液對羊圈以及羊圈周圍環境進行消毒,尤其在羊羔分娩前要時刻對羊圈進行消毒,保證羔羊分娩環境沒有有害細菌,并保持羊圈內部干燥溫度適宜、環境干凈整潔、安靜。
3.2 母羊的防治措施
提高母羊在懷孕期飼料量的喂養,保障母羊在懷孕周期之內和分娩之后體質強壯,有很強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這樣生下的小羔羊才會更健康。
對懷孕期的母羊在分娩前一個月,進行羊梭菌多聯苗注射,能夠有效地讓初生的小羔羊從母羊初乳中獲得被動免疫的能力,從而達到抵抗痢疾的目的。
分別給懷孕母羊在分娩20~30 d、10~20 d等兩個階段進行后腿內側皮下羊痢疾氫氧化鋁菌苗的注射,疫苗藥劑量分別為2 mL、3 mL,其疫苗效果顯著,在注射后1 d便可以使母羔羊產生免疫力。
3.3 小羔羊的防治措施
以碘酒對初生的小羔羊的臍帶進行消毒,預防痢疾或其他病菌從臍帶進入小羔羊體內,保證小羔羊的體質健康,不受病菌侵襲。
讓初生的小羔羊吃到足夠的初乳,提高小羊羔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并對出生后12 h內的小羔羊進行灌服土霉素,且每只小羔羊每次服用0.15~0.2 g的劑量,1次/d,連續灌服5~7 d,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預防痢疾。
養殖人員要對初生小羔羊精心照顧,保證小羔羊的成長環境溫度適宜,哺乳要有規律,也可以適當的運用藥物對痢疾進行預防,如:鞣酸蛋白0.2 g、磺胺脒0.5 g、恩諾沙星0.5 g等藥物治療。
由于內蒙古東北部地區天氣寒冷,晝夜溫差變化較大,而羔羊痢疾疾病給養殖單位的畜牧業發展造成了阻礙,這對初生羔羊的生存帶來嚴峻的挑戰。所以,必須加強對新生羔羊痢疾防治措施的落實,打造優質的羔羊養殖環境與藥物防治相結合的策略,這樣才能防治羔羊痢疾的發生,為畜牧業發展帶來長久的經濟效益?!觯ň庉嫞旱一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