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和良,劉興華
(1.湖南省洞口縣畜牧水產局湖南邵陽422300;2.湖南省洞口縣花園鎮動物防疫站湖南邵陽422300)
邵陽市首例豬增生性回腸炎診療報告
肖和良1,劉興華2
(1.湖南省洞口縣畜牧水產局湖南邵陽422300;2.湖南省洞口縣花園鎮動物防疫站湖南邵陽422300)
豬增生性回腸炎是豬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是由胞內勞森菌感染而引起的,多以病豬的不同程度的出血性、頑固性或間歇性腹瀉,食欲下降,皮膚蒼白,生長速度緩慢等為主要病變特征的疫病。此疫病2015年4月在邵陽市洞口縣首次發生。通過對首例增生性回腸炎的診斷、藥物治療和防治效果進行研究,為此疫病的診斷、防治和控制提供參考。
增生性;回腸炎;診斷;防治
2015年4月29日,豬場1號欄死亡1頭大豬死亡,30日2號欄死亡1頭大豬。病豬糞便有點帶血,分別測了同欄的另2頭豬體溫,為39.5℃和40℃。4月29日2號欄8頭大豬中有2頭豬發病,有減食現象,分別測得體溫為39.6℃和40.2℃,每頭病豬只肌注1針青霉素240萬U,恢復了食欲,就停止治療。5月3日1號欄又死亡1頭。現場查看,進行體溫測量和體表觀察。
第二棟豬舍前四欄有發病豬:3頭、8頭、4頭、6頭共21頭,我們把這四欄分別編為1、2、3、4號欄。其他豬欄依此類推:編為5、6、7、8……。將各欄號豬欄結構(分小豬、中豬、大豬、母豬)的豬數進行表格登記。本豬場有四棟豬舍106間欄有小豬123頭、中豬118頭、大豬89頭、母豬28頭。記錄發病豬頭數、治愈頭數、便于觀察和體溫測量等數據管理。在1、2、3、4號欄測量了 14頭豬(占這 4欄 21頭的66.7%)的體溫,體溫在39.1~40.6℃之間,平均體溫40.07℃。
體表變化不明顯,病豬稍蒼白,只3頭肛門外和會陰粘有血便,食欲減退。發病豬消瘦,掉膘現象明顯。
1)體表變化:體表蒼白,無尸斑,眼黏膜蒼白,肛門外和會陰粘有少量黑色柏油樣稀糞。
2)病理變化:心臟變軟,胃內容物變稀量少。主要病灶在腸部:十二指腸和空腸內容物紅色或鮮紅色里面有很多的血凝塊,小腸黏膜有點狀出血,部分黏膜脫落,小腸腸系膜毛細血管增粗藍色充盈度明顯。結腸和回腸內容物也是紅色或鮮紅色,充滿血水樣稀糞,結腸和回腸腫大近一倍。直腸充滿黑色柏油樣(也稱瀝青樣)稀糞。
1)根據流行情況臨床特征(腹瀉、糞便稀軟、不成形、血便),病理變化(小腸及結腸黏膜增厚,壞死或出血)可作出初步診斷。但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取腸黏膜涂片,用姬姆薩液染色,顯微鏡檢查,觀察到細胞內勞森菌,就可確診)。
2)在臨床上應注意與密螺旋體病(豬痢疾)的區別豬痢疾除有下痢混有血液外,尚有黏液和壞死物;剖析時可見病變集中于大腸;死亡率高,嚴重感染豬不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都可能死亡。
3)在體表上容易與其它豬病區別。此病體表蒼白,無尸斑,可區別于豬瘟(腹下有針尖狀出血點)、豬丹毒(體表有塊狀紫斑)、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耳、體表都有無規則的紫斑)。與豬白肌病體表變化相似,但豬白肌病體溫正常,有跛腳現象。
根據臨床診斷和病理解剖,此病主要病灶在腸道出血和排黑色血樣稀糞的情況及相關文獻的參考,此病診斷為豬增生性回腸炎。
該豬場自繁自養,3年沒到外引進豬。可能外銷生豬時屠商和進出人員消毒不嚴,帶來病菌,也可能從飼料原料中帶來病菌。誘因是豬場管理不嚴,豬只營養不良,天氣突然變化等,造成豬體抵抗疫病能力下降。據查:4月28日-5月3日洞口縣洞口鎮天氣為14~25℃,晝夜溫差11℃。
6.1 用氧氟沙星注射液(主要用于革蘭陰性菌):按0.1 mL/(kg·bw)肌注。2次/d,連用5次以上。
6.2 飲水改為口服補液鹽:食鹽350 g、小蘇打250 g、氯化鉀150 g、白糖2 kg、常用水100 kg,以利于增加機體的電解質,保持酸堿平衡,增加病豬抗病能力,促進生長發育。
6.3 肌注牲血素:于發病早期,按0.06 mL/(kg·bw)肌注,主要補鐵。
6.4 肌注止血敏:于發病早期,按0.06 mL/(kg·bw)肌注。
7.1 泰妙菌素拌料進行預防:按每噸飼料混合400 g泰樂菌素,預防15 d以上。
7.3 進行消毒工作:用季銨鹽類消毒劑帶菌豬體消毒,另用含碘消毒劑對豬場欄舍內外、豬糞便,空坪等進行消毒2次/d。
5月24日回訪,6日第一棟39號欄6頭大豬中有2頭發病,7日第三棟65號欄有1頭母豬發病,21 d后未有發病豬(未見帶血便和體溫升高的豬),未有病死豬,發病豬基本康復(食欲恢復,體溫正常),疫病得到了控制。
及時診斷、及時進行藥物治療和預防等綜合防治措施,十分必要,否則發病率和死亡率會直線上升。此疫情5 d死亡3頭大豬,來勢洶猛。但經過藥物治療,消毒等綜合防治技術能在20 d內控制疫情。排除了細胞內勞森菌毒力增強或變異導致高致病性疫病的可能性。證明此防治方案效果顯著。
1)直接損失:死亡大豬3頭按每頭125 kg,市場價15元/kg計5 625元,用藥(口服液鹽、氧氟沙星、泰妙菌素、消毒藥等)22 d記錄統計為19 870元,損失合計25 495元。按豬場358頭豬,每頭損失71.2元。
2)間接損失:據資料此病發病豬平均增重降低6%~20%,飼料轉化率降低6%~25%。豬場發病豬康復和隱性發病豬的康復損失不可估量。
小腸腸系膜毛細血管增粗藍色充盈度明顯,該病理變化在所有豬回腸炎的診療報告未見描述。筆者認為:這是由細胞內勞森菌毒素的作用,在腸系膜毛細血管產生高濃度酸性物質,則產生高濃度的酸性溶液,在小腸內產生低濃度的堿性物質,則產生低濃度的堿性溶液,因而在小腸壁形成高低溶液滲透壓,通過腸系膜毛細血管將血液源源不斷地大量的滲透到小腸內,然后到大腸,形成血便,而小腸中也有大量的凝血塊。這些理論有待學者加以研究。因此小腸腸系膜毛細血管增粗藍色充盈度明顯,這一病理變化是豬增生性回腸炎一個重要的有鑒別診斷意義的特征性的病理變化。
朱書和郭艷華等報道[1-2],用恩特瑞豬回腸炎活疫苗(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產)已在歐洲19個國家推廣,在中國也進行了口服免疫豬回腸炎效果試驗。用于治療豬回腸炎的主要是支原凈、泰樂菌素等藥物,但發病豬主要為生長期豬,治愈后平均增重降低6%~20%,飼料轉化率降低6%~25%,并用藥成本過高。而用豬回腸炎活疫苗進行免疫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建議國內的規模化豬場用豬回腸炎活疫苗進行免疫,減少疫病損失。■(編輯:趙曉松)
[1] 朱書.應用疫苗控制豬回腸炎試驗報告 [J].湖北畜牧獸醫,2008,(10):19.
[2] 郭艷華.豬回腸炎活疫苗在中國應用效果研究[C].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傳染病學分會第三屆豬病防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