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久炎,林 濤,陳少華,李啟華
(1.廣東造船工程學會,廣州510180;2.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廣州510006;3.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州510006;4.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發展研究中心,廣州510000)
廣東瀕臨南海,地處亞太海洋交通要沖,海岸線長,自漢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海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前沿,在東西方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策源地之一,廣東在重建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中,具有歷史、區位和文化三方面的優勢。《廣東航運經濟文化史研究》課題組從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與現實角度,結合國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揭示了廣東在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提出要加快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鞏固和提升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唯一長盛不衰港口的地位。
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最早在廣東,班固《漢書·地理志》記載了秦漢時期南海航行的完整航線,可看做海上絲綢之路在漢代的最早體現。兩千多年來,廣東與廣州在我國與海外的交流中一直發揮重要作用,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古跡遍布全城,特別是其港口迄今始終未衰,是當今世界上少有的兩千多年不衰港。
(1)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
東西方的海路交流可以上溯到秦末漢初,當時從中國南方的番禺等地前往東南亞乃至印度洋的海上航路開始接駁貫通,呈現出“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的活躍景象。1983年發現并發掘的廣州南越王墓內發現了來自伊朗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的舶來品——銀盒,這一舶來品是經過海上絲綢之路的運輸來到南越國的。墓中出土的希臘風格銀器皿以及南越國宮殿遺跡發掘出來的石制希臘式梁柱等證實了秦末漢初海上絲綢之路已經誕生。
(2)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開始于徐聞古港
據《漢書·地理志》所載,從西漢開始徐聞古港就憑借它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在中外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漢武帝滅南越國后憑借海路拓寬了海貿規模,從徐聞、合浦通沿海各國,到達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東漢時期,“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這是歷史記載的中國與羅馬帝國第一次往來。
徐聞古港在西漢時期有繁榮昌茂的歷史,作為西漢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毋庸置疑。
(3)唐朝的廣州通海夷道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
唐朝正式形成了海上絲綢之路,當時的名稱是廣州通海夷道。唐人賈耽《廣州通海夷道》把廣州到巴士拉港的航路,作為東路航道;把阿拉伯半島沿岸乃至亞丁灣、紅海航道成為西路航道。東路航道大致包括今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國的沿海據點。西路航道大致包括今天的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沿海據點。
廣州通海夷道作為唐朝最長的遠洋航線,是我國人民航海活動輝煌久遠的標志,而這條航線的起點就是廣州。此外,從廣州港起航也有通往日本、朝鮮的航線。
唐代廣州“雄藩夷之寶貨,冠吳越之繁華”。大歷五年(770年),前來的外國海舶,有南海舶、西南夷舶、海道商舶、番舶、南海番舶、婆羅門舶、蠻舶、西城舶、昆侖舶、昆侖乘舶、波斯舶和獅子國舶等名稱。廣州港口的景象,如劉禹錫詩中所云:“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
在海上絲綢之路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相對其他沿海港口,廣州是唯一長期不衰的港口。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東非和歐州,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長共14 000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元代時,廣州的中國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仍然是中國第二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于“一口通商”局面。明清時期,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有3條航線;1784年,美國“中國皇后”號訪粵,標志著美國直達廣州的航線開通。目前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主要有6處:南越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懷圣寺光塔、清真先賢古墓、南海神廟及明清古碼頭遺址。
在九城聯合申遺中,我們可以看出廣州與福州、南京、北海、泉州、揚州、漳州、蓬萊、寧波在“海上絲綢之路”形成與發展中地位與作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中廣州定位為永不關閉的對外窗口;福州是東南福地的控海咽喉;南京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中心;北海是光彩奪目的南海明珠;泉州是盛極宋元的東方大港;揚州是盛世大唐的“海絲”奇葩;漳州是全球化初期的映海明月;蓬萊是中原文明的海上門戶;寧波是東亞海域的商貿中心。
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商貿之路,還是古代東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之路。以海上絲綢之路為紐帶,廣東不僅是佛教禪宗的“西來初地”,也是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和瑣羅亞斯德教來華的第一站和橋頭堡,因而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跡:光孝寺、懷圣寺與光塔、清真先賢古墓、石室圣心大教堂,達摩初祖、宛葛素、鄂多立克、沙勿略、利瑪竇、馬禮遜,還有偶見于史書中如謎一樣的昆侖奴以及唐宋時長期居住在廣州蕃坊的蕃客。
當我們說起廣東人的精神特質時,“開放”、“包容”、“務實”、“領風氣之先”已成為普遍的共識。長期的商貿往來,使廣東人培養出獨立自信的意識,即使在充滿屈辱的百年近代史里,廣東人仍大膽提出“以夷制夷”、“中體西用”、“商戰救國”等口號,充分顯示出粵人敢于融入海洋文明的魄力。廣東的開拓,源于航運經濟;廣東的歷史發展脈絡,基于航運經濟;廣東的未來發展,更要依托航運經濟!
(1)拓展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目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產能過剩,結構性矛盾突出,需要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中重新定位,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體,以開放促改革。
(2)構建開放型亞太經濟體系
全球經濟治理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亞太地區需要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的區域合作,中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有助于提高亞太地區一體化水平。
(3)加強亞太地區安全治理
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時代主題,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與古海上絲綢之路相比,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態和內涵都已發生較大變化。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有形通道,更代表著一種精神和文化。不僅包涵了自然形態,而且反映各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內涵。
(1)機制方面:以中國為核心的區域合作機制。
(2)理念方面:互信、包容、合作、共贏。
(3)定位方面: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
(4)實現途徑:經濟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
(5)五大支柱: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包括三段:
(1)中國至東南亞航線
節點國家包含了幾乎所有東盟國家。東盟10 國總面積約448 萬平方千米,2012 年人口約6.86 億人、GDP為2.32 萬億美元。
中國與東盟2010 年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并與新加坡單獨建立了中新自由貿易區。2012 年中國對東盟貿易總額為4401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0.34%,
(2)中國至南亞及波斯灣航線
節點國家包括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巴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等12 個國家。該航段區域855 萬平方千米,2012 年人口約17.48 億人、GDP 為4.53 萬億美元。
中國與巴基斯坦于2007年建立了自由貿易區。2012 年中國對該航線國家貿易總額為2 335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 6.04%。
(3)中國與紅海灣及印度洋西岸航線
節點國家包括也門、埃及、蘇丹、厄立特里亞、吉布提、索馬里、肯尼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等9個國家。該航段區域714 萬平方千米,2012年人口約2.75 億人、GDP 為4 507 億美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
2012 年中國對該航線國家貿易總額為266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0.69%,
(1)南海是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點區域,要積極推進海上合作和共同開發。要堅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平等對話和友好協商,妥善處理涉及南海的爭議與分歧,積極推進海上合作和共同開發。
(2)用好中國-東盟思想庫網絡,完善與東盟國家的智庫交流機制。擴大并用好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深化農業漁業、互聯互通、海洋環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災減災等領域的合作。
(3)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后續行動和制定“南海行為準則”,在海上規劃等方面占據制高點,共同打造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支持海南建設南海資源開發服務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
(1)加快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便利的投融資支持;
(2)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提供長遠的制度支持;
(3)全力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
(4)適時加入跨太平洋貿易伙伴關系(TPP)談判,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掃除合作伙伴的后顧之憂;
(5)推動沿線地區發展港口經濟和自由貿易園(港)區,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先行先試的載體;
(6)謀劃建設若干“海上驛站”。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提安全的通道保障。
廣州歷來是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門戶城市,東盟10國也是廣州最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之一。近年來東盟已成為廣州除美國、歐盟之外的第三大貿易伙伴, 2013年廣州與東盟貿易總額達132.06億美元,占廣州進出口額的11.27%。
世界公認的國際大都市,服務業發達是最重要的標志。廣州可探索推進與東盟國家在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業務等方面的創新合作,推動制度、手段、機制創新,為廣州的繁榮發展和內外互利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目前,廣東正在實施產業轉型升級計劃,而沿線各國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不一、產業跨度很大,為廣州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空間,因此可以立足于廣交會的輻射影響,利用海上絲路沿線國家與廣州產業的互補性推動廣州產業轉型升級。
遵循“以我為主”的原則,建立廣州—東盟產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建立合作共建機制,把教育培訓基地建設成為產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發、區域合作、國際交流的重要平臺,為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經貿交流活動提供充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海運方面,通過開拓國際航運線路、增加國際航運的班次密度,主動融入國際化貨運物流體系;陸運方面,加強內接周邊及內陸腹地的公路、鐵路的聯通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便捷高效的通關體系;空運方面,推進白云國際機場擴建工程建設,加密與沿線國家的航空客貨航線,增強白云國際機場航空樞紐功能,構建21世紀“海上絲路”互聯互通綜合樞紐平臺。
兩千多年的海洋文化沉淀與海上絲路的經驗浸潤,給廣州的城市品格、思維方式與發展視野,帶來了重大的影響,留下了一大批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古跡及精神財富。廣州要挑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龍頭重任,需先梳理出一套完整的文化傳承脈絡,如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交流、商貿發展、十三行發展、港口發展、城市發展、城市建設、廣府、宗教、史跡保護等系列文化發展,為新一輪的發展奠定文化基調和理論基礎,提升嶺南文化國際影響力。
[1] 周秋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與現實.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資源開發”研討會,2014,12.
[2] 王智亮.廣東:海上絲路歷史、區位和文化優勢.南方網,2014.7.
[3] 洪三泰.尋找廣東的靈魂(海上絲綢之路探尋)---珠江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人民之聲,2004(2).
[4] 黃啟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
[5] 黃偉宗,司徒尚紀主編.中國珠江文化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6] 南方日報編輯部.海上絲路 廣東出發.南方日報“海上名粵”系列報道,201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