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呂龍德 通訊員 彭永桂
在最近召開的第二屆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高峰會議上,中國船協會長郭大成指出,我國造船業結構性產能過剩依然突出,產業轉型升級不僅形勢嚴峻,而且非常迫切。從上一輪發展周期開始,我國造船積累了大量過剩產能,據業內權威機構統計,目前行業產能過剩近20%。要實現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的目標,船企就必須積極轉型升級,促進行業化解過剩產能。
十多年來,中國造船學歐美,學日韓,逐步實現了造船總量的“由小到大”,但在制造“虛胖”的過程中,也付出了代價,嘗到了苦果。痛定思痛之余,中國造船堅定不移地提出了轉型升級的戰略,并從政策等層面進行調控和引導,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壓力仍然很大。因此,中國造船的轉型升級一直備受關注。
中國造船業的產能過剩主要是低端嚴重過剩和高端明顯不足。顧名思義,轉型升級就是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從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級,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升級。設計落后的常規船型在市場中已經失去競爭力,備受船東冷落。如何讓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首先是產品結構的升級,即從低端的常規船型向高技術、高附加值、低能耗和低污染產品轉變;其次是管理模式升級,要進一步提升質量、效率和效益。由于上游航運業遲遲不見回暖,加之造船業同質化現象突出,中國造船行業繼續面臨“洗牌”趨勢,不主動轉型升級的企業必將遭淘汰,所以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是船企突圍的不二法則。事實上,近年來眾多船企倒閉或停工,而部分船企卻能逆勢成長,這和轉型升級與否關系緊密。中國船舶信息中心主任李彥慶表示,發展方式落后導致造船企業經營步履維艱,只有加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才能有效應對新的競爭壓力,從根本上解決產業發展的出路問題。
由此可見,中國造船業要從大到強,就必須采取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來化解、轉移過剩產能,彌補不足產能,使造船產能具備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總體上說,我國造船業的調整轉型和升級優化還存在許多困難,因為我國船企差異化大,發展極不平衡,大多處于創新能力不強、實力較弱、低端領域多的狀態。換而言之,我國的幾家造船集團可能比較容易進行轉型升級,而其他船廠則顯得困難重重。
造船業是技術、資金和勞動力都密集的行業,并且生產周期相對較長,要進行轉型升級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技術支撐,而許多船企本身就做低端產品,技術落后,遭遇船市低迷后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又何來能力轉型升級?與此同時,中國文化慣性也給造船業帶來不良影響,即企業偏好于簡單的市場份額擴張,對技術投入的熱情不高,盡管政府、社會和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斷強調創新,但要形成催生超級創新企業所需要的創新生態,包括開放的心態、甘于冒險、勤勞、富有趣味性以及敢于挑戰權威的思維方式,短時間內很難形成。此外,我國造船技術產業化進展緩慢,專利成果轉化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對此,真正達到升級的并不多,而常見的則是通過另一種低端的轉移來緩解燃眉之急,如前些年因為海工產品看好,許多船企就紛紛轉向低端海工,結果又造成了海工的產能過剩??梢哉f,這不僅不利于企業的成長,也給行業造成了嚴重的后遺癥。
不管有多少困難,也不管條件如何不成熟,船企轉型升級已是大勢所趨。對于怎樣轉型升級這個問題,其實,國家一直都在不停探索,并推出了諸如《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和《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等系列措施,支持兼并重組,鼓勵老舊高耗能船舶提前退出航運,引導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目前來看,國家依然要從“扶持”和“調控”兩方面去促使造船業走上良性軌道,對有實力有創新能力的企業要適當給予優惠政策,對落后的產能要下定決心淘汰。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顧問王錦連說,目前中國造船仍以低附加值的“大船”為主,而日韓等造船發達國家則在新技術的儲備上走得更早、更快。隨著國際上造船新標準、新規范的出臺,下一代造船技術主要包括以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為目標的綠色造船技術和以通信導航為主的信息技術和更加智能人性化的設計等。 具體說,船企轉型升級的主要途徑是向最新技術升級,向最先進的管理模式轉型。
這樣的成功例子在業界有很多。面對行業“寒冬”,金海重工通過自主研發、進軍高端海工裝備和特種船、引進優秀人才、加大科研投入等,研發出一批高附加值船型和裝備,使企業得到了健康高速成長。中國海油以海洋工程裝備尤其是高端海工平臺作為重點突破方向,交付了名震世界的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為造船業轉型升級樹起了一面旗幟。而在華南地區,中船海洋與防務裝備股份公司也在這方面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該公司啟動資本運作,成功并購了龍穴造船、中船黃埔文沖和揚州科進造船業務資產,奠定了大發展的基礎。公司還堅持“自主研發、技術創新”的理念,不斷改進和優化船型,2014年承接高技術和特種船舶40多億元,創企業歷史新高。此外,實現“提速”上量向“按序” 上量轉變,釋放了“一廠多地”的產能,企業生產效率和生產效益大幅度提升。
總之,船企的轉型升級是可以實現的,也是有路可尋的,關鍵是船企有沒有決心和魄力。在當前市場下行和國內政策利好的態勢下,中國造船的轉型升級正處在一個攻堅期。讓船企普遍地自我進行轉型升級的時代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