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新華網 本刊編輯部整理
近日,搭載我國首臺套重型裝備海底60米多用途鉆機“海牛號”科考船在獲取通行證后,駛離汕頭港進入我國南海海域。“海牛號”在廈門港海域已成功完成淺海試驗,未來將進行深海測試,即在3000米海水深處往地底下“鉆”60米。海試一旦成功,我國在此項技術上將超越俄羅斯、日本等國,與美國、德國、澳大利亞3國并駕齊驅。
在我國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主題項目“海底60米多用途鉆機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中,湖南科技大學擔任主持單位,獨立自主研制了海底60米多用途鉆機“海牛號”。今年1月中旬,項目的海上試驗大綱已通過專家組評審。
據介紹,在深海鉆機研制領域,50米是道坎兒。哪個國家擁有超過50米的深海鉆孔深度的裝備,就擁有了國際先進的深海鉆探能力,能勘探到更大更深的海底礦產資源。
“海牛號”有四個“牛”點:
“操控”牛。“海牛”號整機自動控制水平較高,基本上可以做到傻瓜式操作。
“體重”牛。整機的重量僅為8.3噸,而國外超過50米深度的鉆機,重量都在10噸以上,而節省的重量意味著“海牛號”具備更大的發展潛力。
“功能”牛。“海牛號”不僅可以用來鉆孔取芯,即鉆取巖心送到實驗室檢測,還可以原位探測巖石的電阻率、孔隙率,以及給孔內周邊巖石拍照等。原位探測的結果較取芯送實驗室測試更為準確。“海牛號”不僅可鉆硬巖,還可以用來鉆取稀軟的海底沉積物。
“效率”牛。“海牛號”的關鍵技術“繩索取芯”完全屬于自主研發。有了這一技術,同樣打60米孔,以前需要4至5天時間,現在可縮短為20多小時,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
另據介紹,鉆探是礦產資源勘探的最后一步,也是關鍵環節。通過鉆探取樣分析,可以確定礦藏儲量、品位和埋藏形態,為日后開采勾勒出一幅“藏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