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呂 藝 陳彥蓉
從“新華體”到“新新華體”
——淺析新華社報道文風創新的實踐與意義
□ 文/呂 藝 陳彥蓉

呂 藝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聞系主任
源于新華社以往報道文風而被命名的“新華體”,作為國內頗具代表性的傳統主流新聞語體,曾經產生過廣泛影響。面對新媒體時代社會發展、業界生態和受眾閱讀習慣的改變,近些年來,新華社的報道文風出現一些創新性變化,我們姑且稱之為“新新華體”。本文擬從傳統“新華體”的報道風格入手,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對“新新華體”的報道文風進行考察,總結其特點,分析其變化的深層原因和傳播效果,并且基于宏觀視野,對這種新文風的普遍意義和價值啟示進行探析,以期對我國新聞媒體提高自身競爭力提供一定的借鑒。
新聞實務 新新華體 創新 文風
作為我國的國家通訊社,新華通訊社前身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所創建的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色中華社”“紅中通訊社”或“紅中社”),與在江西瑞金召開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日成立,時間是1931年11月7日①。因此,隨同我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一路走來的新華社,其報道文風始終適應著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形勢需要,具有一定的指標性意義。近年來,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所主導的新聞改革要求,更好地適應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國家發展需要,新華社的報道文風又出現了整體性的明顯革新,我們姑且稱之為“新新華體”。這種報道文風的創新,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代新聞傳播應當遵循的基本規律,也體現著新華社孜孜以求的探索與創新,值得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對于“新華體”,程曼麗等編《宣傳輿論學大辭典》中這樣定義:“新華通訊社長期報道國內外新聞所形成的一種寫作體式。關于新華體的特點說法不一,但這一概念在我國新聞界已流行通用。”②在新中國的發展歷史上,新華體既是我國新聞界在長期新聞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寫作文體,也曾是最符合國家通訊社傳播特點的新聞語體。然而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飛速發展,帶動全球范圍內又一次深刻而全面的媒介和社會變革,傳媒生態發生了巨大改變,受眾對新聞報道的閱讀需求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多樣變化,這就必然對新聞信息傳播的新聞語態產生“倒逼”式影響。于是,新華社應勢而變,曾經一以貫之的報道文風也實現了從傳統的“新華體”到“新新華體”的轉變與超越。
1.傳統“新華體”概述
作為國家通訊社,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新華社業務的一項核心內容,就是“受權發布”政府機關或執政黨就重大事項授權發表的新聞③。這類新聞多由授權機關擬定,大多出自全局性視野,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和較為廣泛的適用面,因此多居于高位立場,采用宣導性話語,在文字上要求權威、嚴肅、簡潔、明確,這是其職責和特點使然?;蛟S是受此影響,作為國內傳統主流媒體的一種特定的新聞報道樣式,“新華體”在新聞報道的標題、導語、結構和文風等方面曾經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型態,成為我國官方新聞采寫的一種成熟寫作范式。上世紀80年代初,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曾對其特點做出歸納:“內容上是大家普遍關心的重要的最新新聞;事實上是大家信得過的,真實、準確、可靠;政治觀點上是正確的,是和黨中央保持一致的,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態度非常鮮明;文字上精煉生動;時效上是及時的,最快的,不落在報紙電臺后面④。”這種新聞報道方式規范性強而易于操作,能夠滿足新聞通訊社供稿的通用性要求。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新聞報道的寫作范式一旦固定并長期使用,就難免造成缺少變化的觀感,例如“新華體”長期不變的導語、主體、結尾的“三段式”結構,報道角度的居高臨下,報道內容的平鋪直敘,標題的直白而缺少文采等。盡管穆青也曾提倡以“散文式新聞”“視覺新聞”“實錄性新聞”等改變“新華體”的刻版印象,一定程度上注入了報道活力,但總體文風仍然難以擺脫宣教式的新聞語態。新媒體時代的全面來襲,為曾以文字供稿為主業的新華社報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新華體”已經難以適應廣大受眾的閱讀和審美需求,也難以全面勝任黨和國家所交予的新聞傳播重任。如何從以往高高在上的新聞視角和語態走向受眾,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新聞文體變革,就成為推動新一代新華人繼續創新和變革的強大動力。
2.新時期的“新新華體”
突破了固有模式和文風窠臼的“新新華體”,以切實增強黨和國家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的公信力、傳播力和影響力為目標,力求依靠鮮活的新聞事實、生動的故事細節和具有魅力的文字敘述,貼近、吸引和影響讀者,從而展現出新的面貌和勃勃生機。從總體上概括,其最突出的特點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兩大方面:
(1)清新與大氣共存
新華社近年來大力倡導以簡短清新的文風打動人心,并明確提出“短、新、實、深”的報道要求。受此引領,涌現出一批行文清新活潑,但內涵不乏深刻雋永的報道佳作。比如新華社黑龍江分社2013年8月2日報道:《領導來了窗口全開——哈爾濱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廳“秒轉作風”目擊》(記者劉景洋、辛林霞、王子辰),就是一篇典型的“新新華體”佳作。其中寫道:
二樓的辦事大廳里,已經有數十人在座位上等候,然而辦理進度卻十分緩慢。記者觀察發現,13個窗口中有的沒人,有的有人卻擺上了“稍后辦理”的牌子,有的辦完了一個業務卻遲遲不叫號。一個接一個連續辦業務的,只有4個窗口。
近1個小時后,緩慢的辦事進度瞬間有了“神一般的提升”。15時25分左右,一位穿白色警服的領導在一群穿藍色警服的人陪同下進入辦事大廳,邊走邊查看室內各種設施。不到半分鐘,13個窗口里都坐上了人,叫號的速度明顯加快。
記者粗略統計了一下,這位白色警服領導在場的約15分鐘內,電子叫號屏上“高速”滾動過了20多個號碼,窗口前的空位也坐滿了辦事群眾。15時40分,大廳里基本不見了辦事群眾。一間窗口內的辦事民警還一邊瞄著領導一邊小聲對旁邊同事說:“沒號了,怎么辦?”
記者這才恍然大悟,辦護照究竟難在哪?難不難?!
在這篇報道中,記者從親身經歷的生活小事出發,敏感地捕捉到一個典型的形式主義官風報道視角,具體真實地反映出了群眾呼聲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機關作風懶散的現實問題。全文不過短短680余字,但記者卻用簡潔卻又細致形象的筆觸,勾勒出具有強烈對比感的新聞現場畫面,并以“難不難”的提問和感慨戛然而止,一氣呵成,引人深思。稿件刊發后獲得多家媒體的轉載,“秒轉作風”遂成為網絡熱詞。哈爾濱公安局當即表示要對稿件反映的問題予以認真解決,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從而彰顯出清新文風所蘊含的巨大價值。
此外,“新新華體”的報道在注重清新筆調的同時,還很好地與原有的大氣磅礴風格相結合,從而使得傳播效果得以更好地提升。應當說,作為國家通訊社,大氣莊重本是其肩負職責及所處地位使然,但倘若不能與清新自然的文風相結合,不能呈現具體生動的新聞事實,這種大氣和莊重就很容易流于空洞和說教?!靶滦氯A體”的創新,正在于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得新聞作品既有細膩飽滿的筆觸,又有立意高遠的意境,于是大氣磅礴也就更加具有攝動人心的力量,一改傳統“新華體”在報道重大新聞事件時的“說教范”。例如由新華社前社長李從軍領銜的報道團隊采寫的長篇通訊《“三北”造林記》(2013年9月25日新華社電),就是體現這一文風特點的典型報道。此篇通訊建立在記者團隊深入采訪調研的基礎上,全景式地記錄了三北地區建設美麗中國的輝煌業績,展示了三北人民發展生態文明的感人歷程,也譜寫了三北造林人的英雄史詩。全文用富有詩意的語言,緩緩展開三北造林的宏偉畫卷,既有從細處著眼刻畫的造林人形象,生動展現造林英雄群像的精神風貌;也從宏觀視野點破三北造林工程的時代意義。文體風格兼具清新文風和恢宏視角。例如:
三北綠色夢,與中國夢同行!
車行原野,極目遠眺。遍染綠色的沙丘與依舊褐黃的沙丘交錯而立,相互守望。
綠丘:人類的幾十年,改變了我們的千百年。
黃丘:我是你遙遠的從前,你是我不久的未來。
綠丘:人們終于找到了打開大自然寶庫的金鑰匙——平衡與和諧。
黃丘:也許,找尋才剛剛開始……
車行迅疾,語聲漸遠。那無盡的對話,消失在莽莽叢林中。
夕陽下,古長城遺址與綠色林莽交相輝映。
突然,一群蓑羽鶴直沖云霄,在巍峨的烽火臺上空低回盤旋。隨著頭鶴一聲長鳴,它們飛向晚霞燃燒的天邊,飛向生命新的起點,恰如一個代代相傳的古老寓言。
(2)溫度與深度融匯
曾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的范敬宜說過:“感染是新聞作品生命力之所在?!眰鹘y的新華社通稿時常從居高臨下的視角采用三段式體例,因為難以體現不同新聞事實與報道對象的差異和特點,文風上就難免雷同與枯燥之感。而“新新華體”則從“三貼近”的新聞報道規律入手,借助與生活、事實、人物和細節的“無限”貼近,通過講好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從充滿溫度的文字中巧妙地滲透和傳遞報道內涵的深度,從而起到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的良好效果,新聞報道的生命力和價值意義也得以大大提升。
大葉女貞(又名冬青、蠟樹)。為木犀科常綠喬木,喜光,稍耐蔭,喜溫暖,較耐寒,喜濕潤,不耐干旱;適生微堿性的濕潤土壤,不耐瘠薄,壽命長,根深,抗風性強,耐修剪,對SO2等有害氣體有較強的抗性。長江中下游地區,水源豐富,氣候在-10℃—37℃間,適宜大葉女貞的生長特性。

□ 右圖為1991年9月張小龍拍攝,當時圖片說明是“一名身著超短裙的女孩走在大連街頭?!弊笊蠄D是1991年陳曉露(左)與她的丈夫和女兒一家三口的合影。左下圖是2013年11月13日,陳曉露(右)與她的母親和弟弟在自己家中。(新華社/發)
例如,新華社大連支社記者閆平采寫的《尋找22年前穿短裙的女孩——一張新華社老照片背后的改革信號》(2013年11月13日電),就是這樣的一篇報道。報道從尋訪一張二十多年前老照片上的女主人翁陳曉露入手,透過照片上年輕曼妙回眸一笑的倩影(見圖),挖掘出一個改革開放以來普通中國百姓生活美好的中國故事,過程鮮活有趣,語言極具生活的“溫度”:
陳曉露說:“我從小就特愛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家里生活條件好了,思想開放了,也更愛美了。由于常去大連,跟潮流跟得很緊,穿衣服往往很超前、很時尚。家人、鄰居都說我‘浪’?!闭f到這里,她忍不住笑了起來。
但作品又并未僅僅停留于普通中國人思想開放和生活富足的現象之上,更引導讀者思考和認識這種改變發生的根本原因,這就將社會進步與改革開放政策及中國夢報道的宏大主題融合在一起,以形象而具有說服力的方式,點出民族復興過程中應有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報道的結尾時說:
照片上陳曉露的形象盡管是一位普通中國鄰家女孩,但代表的卻是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思想從單一走向多元、生活從貧困走向小康的一個節點,是標記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符號之一。“我上網查了一下,每逢改革開放作為節點性的年份,這張照片會經常性被媒體使用,可見老照片的魅力?!壁w振江說。
這樣的正面報道對于傳統模式有所突破,從而引發很好的社會反響,榮獲2014年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通訊類作品二等獎。
又如賈立君采寫的《很萌很真實——光屁股小孩“闖入”<新聞聯播>背后》(新華社包頭2013年2月10日電)一文,同樣彰顯了以小見大,以溫度見深度的報道風格:
小家伙正趴在小床中間的方桌上吃糖果??吹接腥藖恚麣g蹦亂跳地跑到身后的火炕上,一會兒把枕頭頂在頭上,一會兒又鉆入靠墻一側的立柜里探出笑臉……這個鏡頭也引發了網友的贊譽——“看不到‘安排’的痕跡,非常自然”、“貼近生活,原汁原味兒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多了”、“小歡樂、小細節、小清新見證著中國政治的進步”。
這篇報道從標題、角度到內容,都極為貼近當下的社會生活和新潮的語言表述方式,滲透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和人情趣味。文中采用大量的直接引語和生動的細節描寫,用充滿溫度的鮮活語言還原了李克強總理2013年春節期間走訪“光屁股小孩”一家的真實情景。這一充滿溫情的報道是典型的小稿件,但背后卻蘊含著社會大主題,有力地撬動了我國以往涉及國家領導人的“嚴肅報道面孔”,也用細節證明了國家領導人此次走訪沒有“被安排”的事實。這就用百姓生活中的小細節,填充了新聞報道中不可或缺的大背景,從而真實反映了新一屆國家領導人親和、親民的良好政治形象,折射出政治新聞應有的“深度”。
“新新華體”注重清新與大氣并存、深度與溫度融匯,一改傳統新華體居高臨下的宣教話語文風,背后的深刻的原因,既是社會受眾需求變化所導致的必然,也是落實“三貼近”“走轉改”等新聞改革活動使然,更是我國新聞文體回歸新聞傳播規律的應然要求。
1.因應受眾需求變化的必然
復旦大學新聞學教授李良榮曾說:“新聞事業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不斷爭奪受眾、發掘新受眾的歷史。⑤”受眾是新聞信息傳播的對象,只有滿足受眾的要求并被他們接收與利用,新聞報道才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信息和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各式各樣的閱讀終端蓬勃興起,當代新聞受眾的閱讀選擇和審美需求都發生了極大改變,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面臨嚴峻挑戰。首先,信息借助新媒體渠道的快速傳播和更新,使得很多受眾已經習慣在第一時間獲取自己所需或者能夠吸引自己的信息;其次,在傳統媒體具有信息壟斷地位的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處于靜態和被動接受的地位,新媒體則基于信息技術可供大眾共同使用,傳者與受者的身份、職能皆可以互換等原理,從而強調在傳者和受眾之間搭建平等對話的橋梁,以往單向線性的閱讀變為雙向動態的互動;最后,新媒體技術的便捷和普及,給受眾帶來全新的視覺閱讀享受。讀圖時代的全面到來,培育了新一代受眾對于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現場感、形象感和細節真實的敏感與追求。因此,原本即以單一的文字符號作為傳播工具的新聞報道,倘若不能在態度、視角、樣式、語態、文風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革與創新,不能隨同受眾新的閱讀需求而發生改度,就難以在新媒體時代獲得應有的生存地位與未來發展。
“新新華體”的創新,正是在因應當代受眾閱讀需求變化中發生?!靶滦氯A體”強調“短、新、實、深”的報道風格,“短”是指簡短精煉、重點突出;“新”是指思想深刻、富有新意;“實”是指語言敘述要符合實際、管用和有感而發;“深”則是指建立在深入挖掘、深度調研的基礎之上。這正是針對當前受眾閱讀習慣所做出的新調整。比如,要求新聞報道簡短有力,就是適應當前受眾漸已養成的快速閱讀習慣,用最簡短的文字傳遞盡可能豐富的信息。例如新華社記者朱旭東采寫的《“小二,來兩斤上好凈水,三壺新鮮空氣”》(新華社南京2013年3月1日)就是短小精悍的典型報道。全文不過500余字,假借古人之口獨辟蹊徑,揭示出當前霧霾嚴重這一環境問題,短小精干的文字中彰顯幽默詼諧的寫作功力,但讀來卻讓人心疼,促人反思:
……多少年以前,這種建議顯得很滑稽,現在卻顯得很必要。多少年以后,在外行走的旅人,累了、餓了,找個地方歇歇,最期盼的,估計是吩咐店里的伙計:“來兩斤上好凈水,三壺新鮮空氣……因為躲無可躲、避無可避,所以即使忍無可忍,也只能忍著、吸著、喝著。曾經,空氣和水都是干凈清白的,并不是烏托邦中才有。而對于每一條生命來說,都不在乎這個P那個P,要的只是正常的生存環境。殘酷的現實告誡我們,當新鮮的空氣干凈的水成了奢侈品,GDP們又有何意義?
2.落實“三貼近”“走轉改”等新聞改革活動使然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黨所主導的新聞改革提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作為改進和加強自身工作的重要指導原則,以實現“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2011年8月,由中宣部等五部委牽頭在全國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倡導我國的新聞工作者學習運用群眾新語言,在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以一種清新樸實、生動鮮活、言簡意賅的文風寫人們愛讀、愛聽、愛看的新聞作品,從而實現新聞宣傳的最佳傳播效果。身為國家通訊社,新華社積極響應并創新實踐“三貼近”“走轉改”的新聞改革活動,作為具體成果,“新新華體”就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應時而生。
從結構關系上說,“走轉改”是對上述新聞報道“三貼近”原則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實。而在“走”“轉”“改”三者關系中,“走基層”和“轉作風”既是實現“三貼近”新聞報道的前提條件,也是“改文風”的源頭活水。但是,任何新聞傳播畢竟只有借助最終的報道作品,首先入眼、入耳,最終才能臻于入腦、入心,因此,“改文風”可謂“三貼近”和“走轉改”活動展開的重要抓手。新華社總編室主任劉思揚曾總結:“走基層是途徑,轉作風是根本,改文風是效果,新聞作品文風的改進,是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轉變作風最直觀的成果體現。⑥”因此,為了有力推動改文風活動的常態化和機制化,新華社在全體采編人員中大力提倡“短、新、實、深”的清新文風,并通過組織三屆“清新文風”范文佳作征集評議活動,在各編輯部、社辦報刊和全國分社營造出強烈的清新報道文風的創新氛圍。正是這一機制的激勵,推動了新華社采編記者對傳統“新華體”的改造,從而創新發展出“新新華體”。
比如新華社天津分社記者劉林采寫的《駛向希望的綠皮火車——跟隨6448次列車見聞》(新華社天津2013年2月4日電),作為“新新華體”的代表作品之一,入選新華社第三屆“清新文風”范文佳作選集。記者深入群眾生活跟隨采訪,以群眾的樸實話語和平實清新的文風,描寫了春運大軍中外出務工人員的不同人生和他們一年來的收獲,以及對于來年的期盼,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節前去程人多,節后返程人多。“這個車條件差點,平時沒什么人”。高建華看了看擠滿車廂的乘客跟售貨員周玫說,“一會看見有不方便的乘客照顧一下?!薄苊祩€子不高,嗓門卻十分洪亮,整個車廂全是她的聲音?!凹茏诱埬欣罘欧€!”“哪位發揚發揚精神給懷孕的乘客讓個座好嗎?”……15時17分,火車準點靠站,早就提好行李的人群一下子涌出了車廂。閆自沖走在前面,突然停住了腳,他提醒王建,“快看天上!”一行排成人字的大雁緩緩地掠過天空?!拔揖驮谡n本里看過,沒想到是真的啊,春天要到了吧!”閆自沖興奮不已。
3.踐行新聞傳播規律的應然
新聞自誕生至今的四百年間,應因社會發展而服務受眾需求,始終是其最本質的職業屬性和價值體現。有緣于此,全球的新聞工作和理論界,依據所處的不同時代特征、技術條件和現實需求,對于新聞傳播的規律進行了持續不斷的全面探討,總結和積累了諸多可供后人借鑒的經驗成果。其中,新聞報道的語態和文風,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新聞在樣式上不同于政論、宣講或教科書,在目的上不僅限于宣傳和教誨,作為一種選擇性閱讀產品,它總是要從大眾身邊所發生的新聞事實出發,借由讀者的閱讀及利用,最終發揮多方面效用。因此對于新聞而言,不能吸引讀者,不能促使閱讀行為的發生,就不會有任何價值的實現。正是基于對這一新聞傳播規律的認識日益深刻和明晰,近代以來的全球新聞界,對于運用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樣式,使用他們生動鮮活的語言,借助一個個典型的新聞故事來傳遞新聞傳播者的訴求,日漸形成共識。在我國,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卓越的新聞活動實踐,以及許多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新聞作品,在新聞語態和文風方面,無不具有這樣的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華社報道文風從“新華體”到“新新華體”的創新與轉變,正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和持續不斷的社會及思想觀念進步的背景之下,我國新聞報道文風日漸回歸新聞傳播本質規律的一種進步標志,應當長期堅持并使之發揚光大。
作為國家通訊社和重要的主流媒體,“新新華體”的文風創新對我國其他媒體改進文字報道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首先,從主流媒體與市場化媒體競爭的角度而言,新華社在文風上的創新及傳播效果的顯著提升,對于我國各級主流媒體如何應對市場化媒體的競爭挑戰,具有某種引領性的導向作用。從當下各級傳統主流媒體,尤其是一些地方主流媒體的傳播實踐來看,普遍存在文字報道風格僵化、具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新聞作品數量偏少、政策解讀不能貼近普通民眾需求等不足,因此面對市場化媒體的沖擊,時常感到左支右絀,生存維艱。“新新華體”在文風上的創新,大大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趣味性和引導性,既展現了主流媒體的大報風骨,也有市場化媒體鮮活生動的傳播特征,同時又規避了一些街頭小報的俗媚內容,為主流媒體在當前媒介市場化的大環境中重新贏得競爭力提供了重要參考。
其次,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競爭角度看,“新新華體”的創新,也為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異軍突起時突出并強化自己的長處,從而在媒體“融合”中體現自己應有價值提供了某些啟示。不可否認,新媒體的最大優勢在于新技術,傳統媒體的未來發展,離不開對于新技術以及由此而來新觀念的學習與運用。然而同樣不爭的事實是,當代各種新媒體最大的短板,也恰恰在于過度依賴新技術,以至許多新聞信息的內容傳播,時常淪為技術的附庸,例如虛假信息泛濫、碎片化傳播、淺閱讀盛行等。任何時代,新聞傳播的功能都不僅僅在于告知;在信息海量的時代,對于多元信息的處理,包括認知、分析、判斷和解讀等,更是處于信息焦慮中的廣大受眾的迫切需求。因此,在任何時代,借助于文字符號所進行的內涵豐富而深刻的新聞報道,都必然具有強大生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新聞傳播樣式,只不過報道的樣式、語態和文風等,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改善,以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而已。有鑒于此,“新新華體”強調“短、新、實、深”,以短小卻不失深度的文字報道吸引受眾,用來自于生活與實踐的極具現場感和形象感的故事化敘述貼近并啟迪讀者,大大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文字感染力,就是重獲受眾關注的重要手段。同時,“新新華體”以清新的文風完成文字報道,借溫度傳遞深度,又有效規避了新媒體時代常見的淺閱讀的缺陷,凸顯出傳統主流媒體無可替代的公信力、信息解讀力和輿論引導力,從而為傳統媒體如何保持其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最后,當全球新聞界都在因應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不斷探索大數據技術在新聞領域的應用的大背景下,“新新華體”與大數據手段的結合,也為傳統主流媒體如何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新聞生產作出了新的嘗試。
見于新華網北京2013年11月7日電的《愛在那兒——“爸爸去哪兒”大數據解讀》,是新華社首次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寫成的一篇文字報道稿件。報道通過對1300萬條微博及1億關系數據所進行的分析研究,將大數據手段和清新文體加以結合,以圖表展示與文字解讀相映相襯的方式,較為精準而客觀地實現了對“爸爸去哪兒”這一著名電視綜藝節目的大數據解讀,播發之后獲得了強烈反響。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運用大數據手段融入新聞報道,是新華社具有示范效應的一次重大創新,全文抓熱點、接地氣、講實效、有深度,為新華社新媒體產品生產和實現全媒體戰略轉型探索了一條可行之路,也為文字報道手段在與新技術的融合方面,展示出應有的價值意義和更為廣闊的應用空間。
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曾說過:“假如新華社是一個工廠,新聞是產品,那么這樣的產品件件都應該是新產品。在我們這里不允許生產舊的、重復的產品。⑦”作為國家通訊社,新華社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主流媒體之一,在新媒體的浪潮之下,創新和轉變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具備更為強大的競爭力,以便更好地承擔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實踐證明,“新新華體”的應運而生,正是基于職責和使命感,順應時代和國家發展要求而自然發生的結果。因此,它保留了傳統新華體的合理內核,回歸清新、簡潔、親和、易讀等新聞傳播規律,又采納更為符合時代和受眾需求的新樣式與新表述,再加上基于新媒體和大數據時代的新技術與新呈現,從而找到了新聞報道文風創新發展方向,大大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
(作者呂藝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聞系主任;陳彥蓉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新華通訊社史編寫組:《新華通訊社史》第一卷,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第1頁。
② 程曼麗,喬云霞等著:《新聞傳播學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年版,第193頁。
③鄧濤:《新華體與中新體新聞寫作改革審視》,《寫作》,2013年第5期。
④穆青著:《新聞工作散論》,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第309頁。
⑤范敬宜:《感染是新聞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山河壯麗人多情序》,《中國記者》,1996年第4期。
⑥李良榮著:《西方新聞事業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10頁。
⑦李英華:《如何推動記者主動做到“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中國廣播》,2011年第11期。
⑧穆青著:《新聞工作散論》,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第340頁。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