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金飛
紙媒微信號爭取“微受眾”的三向維度
——以“平潭時報”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實踐為例
□ 文/張金飛
微信已成為強大的傳播媒介,社會微信公眾號對傳統主流媒體形成了巨大沖擊。傳統媒體應發揮優勢,參與“微受眾”的爭奪。本文是對“平潭時報”微信公眾號運營經驗的思考和總結。
紙媒 微信公眾號 平潭時報
《平潭時報》是于2011年獲批,公開發行的一份報紙。作為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的機關報,主要擔負著宣傳推介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成就的任務。創刊三年多,這個“年幼”的新生兒,已經成為當地的權威主流媒體。
但是,在社會轉型期,《平潭時報》也和各種傳統媒體一樣,受到了不斷興起的新媒體的巨大沖擊。特別是最近兩三年來,社會上不斷出現的微信公眾號,以其傳播的威力,讓我們的主流輿論陣地感受到了自媒體的挑戰。
由于注冊微信公眾號門檻低、手續便捷,越來越多的組織和個人開通微信公眾號。在平潭綜合實驗區,近年來涌現出來的微信公眾號就多達幾十個,有的已經發展成數萬粉絲的大號,在當地具有一定影響力。
這些微信公眾號的興起,對地方主流媒體形成了合圍之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與紙媒搶時效。由于報紙在時效上的局限性,給這些自媒體提供了搶占時效先機的機會。對剛剛發生的新聞,許多自媒體簡單編輯處理就發出去了。報紙雖然能夠做到詳細和深度報道,但到讀者手中,這些新聞已成明日黃花。其次是侵犯主流媒體版權。由于自媒體不具備采訪權,許多新聞無法直接獲得,他們就從官方的報紙、網站上轉載新聞稿件,進行“巧妙”處理,甚至隱去來源,改換標題,使許多“微受眾”誤以為是這些自媒體的作品,削弱了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再次,更為嚴重的是,常常搶發一些不實信息,博取眼球,混淆視聽,甚至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當前,已有許多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建設中,對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投入了相當大的力量,在輿論傳播渠道中獲得了主動權,不僅彌補了傳統媒體先天的缺陷,而且形成了疊加效應。
2013年10月,平潭時報社申請開通了“平潭時報(pttimes)”微信訂閱號。剛開始并未給予太多重視。微信編輯也只是由一位報紙編輯兼任,推送的內容基本上都照搬報紙。到2014年底,運營一年多的“平潭時報”微信號,僅積累粉絲2000人。
2015年,我們在社會微信公眾號的沖擊中“幡然醒悟”,決定將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當成一件“正事”來做,成立了微信工作室,確定一名報社領導主抓微信工作。此舉大大改變了“平潭時報”微信運營的被動局面,所選內容更貼近受眾,形式更活潑,語言更生動,在“微受眾”中的影響力大幅提高。截至2015年6月底,僅半年時間,粉絲量就在原來的基數上翻了幾番。從2015年6月份開始,《福建日報》與清華大學合作開展微信公眾號影響力測評,“平潭時報”微信號數度進入福建省媒體微信公眾號榜單前20強。
在運營微信公眾號方面,傳統媒體雖然有諸多優勢,但如果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理念不新,也難以與社會微信公眾號比拼。
在與自媒體爭奪“微受眾”的過程中,我們深切體會到,做好內容才是制勝的根本。不論傳播技術如何發展,傳播渠道如何更迭,“內容為王”應是始終堅持的原則。
1.高度:堅持權威性,占領輿論制高點
追求高度,就是要堅持權威性。社會微信公眾號所推送的信息,其公信力常常受到質疑。而主流媒體推送的微信,因其具備專業、甚至官方的背景,讓人們覺得“更靠得住”。
平潭作為全國唯一的對臺實驗區,又是自貿試驗區,備受海峽兩岸民眾關注。平潭的發展和走向,是人們關心、迫切需要知道的,當地的主流權威媒體成為發布權威信息的權威平臺。而作為當地黨政機關報《平潭時報》派生的“平潭時報”微信公眾號,應該堅持主流媒體的權威性,用權威信息吸引粉絲,增加粉絲黏度,用權威信息占領輿論制高點。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一些社會微信公眾號或道聽途說,或臆斷猜測,或采用一些不夠權威的信息源,言之鑿鑿地多次發布“福建自貿區在某天掛牌”的預告消息,但每次的預告最后都落空,在受眾中造成了輿論混亂,給政府工作帶來不良影響。在各種消息滿天飛的情況下,作為具有官方背景的“平潭時報”微信號,始終保持冷靜,沒有慌亂,堅持以最權威的信息源為依據,堅決不發布臆斷猜測或含糊其辭的消息,不給黨和政府的工作添亂。最后,在獲得最可靠信息后,才發布了確切的自貿區掛牌消息。
堅持權威性,讓“平潭時報”占領了輿論高地,獲得了粉絲好評,也增強了粉絲的信任度和黏度。一位粉絲告訴我們,她原來關注了好幾個本地的微信公眾號,后來發現“平潭時報”推送的新聞最權威、最可靠,便取消了對其他幾個本地微信公眾號的關注。
2.長度:堅持原創性,拉伸閱讀鏈條

主流媒體微信公眾號背靠專業的新聞機構、專業的從業隊伍,原創性是其本色,是自媒體難以企及的。這里所說的原創,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區別于社會微信公眾號的抄襲搬運、組裝拼湊;二是與所在媒體的新聞報道,在選題策劃、表現形式、語言風格等方面,均有所區別。
“平潭時報”今年來所推送的微信,并沒有完全簡單照搬媒體報道,常常進行二次創作,甚至原創,做出了特色。
一是遇重大新聞事件時,如果等報紙、電視刊播后再來推送,往往要到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二天,時效性便大大折扣。在這種情況下,應派記者到現場采寫專門的微信稿,爭取最快的時間推送。比如6月8日,平潭舉辦國際“海洋杯”自行車比賽,6月14日,平潭“共同家園”論壇開幕,“平潭時報”微信工作室都派出記者現場采訪。要求記者要針對“微受眾”的心理,寫出語言生動、形式活潑的微信稿,當天及時推送。這幾次嘗試都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微信稿被轉發、被點贊的數量明顯增多,閱讀量可觀。
二是對傳統媒體刊播的新聞進行改造,添加鏈接和相關閱讀,拉長閱讀鏈條。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電視臺,容量有限。受篇幅和時長的限制,對一天新聞的報道,總無法做到隨意延伸。相對來說,微信的容量較大,可以對許多新聞進行“拉長”,延伸閱讀長度。如今夏入伏那天,“平潭時報”微信除了轉載報紙上關于入伏的新聞報道外,還鏈接了如何避暑、三伏養生、國家防暑降溫政策等相關資訊,得到粉絲的廣泛點贊。
三是多種形式并用,如文字、圖片、動漫、表格、視頻、音樂一起上陣,營造“微受眾”閱讀的愉悅感。夏季是平潭島的旅游黃金季節,今年6月,平潭早早就出現了“藍眼淚”奇觀。“平潭時報”微信工作室派出記者連夜采訪、拍攝,編輯人員連夜趕制出了一條有文字、有圖片、還有動感制作的微信,凌晨就予以推出。第二天,這條微信迅速成為朋友圈的熱帖,閱讀量、轉發率、點贊率攀升。這條微信的閱讀量最終接近4萬,許多外地游客沖著“藍眼淚”來平潭,再一次引發了平潭的旅游熱。
3.廣度:堅持大眾性,鍛煉說好“普通話”的本領
“平潭時報”微信公眾號在運營過程中,始終保持粉絲量有較大幅度的正增長,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其在傳播廣度上做文章。
一是注重選題策劃。為增加“微受眾”的閱讀廣度,“平潭時報”微信經常策劃一些報紙上沒有刊載的選題,以順應不同層面、不同領域、不同需求的“微受眾”需要。“平潭時報”微信對“番薯藤食療作用”的策劃,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平潭盛產番薯,以番薯為原料的食品不少,但對有專家稱“像人參一樣”的番薯藤的食療養生作用認識不足,對番薯藤一般是丟棄或喂豬。我們從網絡上搜索了番薯藤養生作用及烹制方法的文章,整合當地對番薯的傳說,推送了一條《平潭滿地都是人參,可惜都把它拿去喂豬……》的微信,效果出人意料,閱讀量數日內就超過了3萬,當天新增粉絲100多人。
二是注重運用大眾化語言。微信要受歡迎,必須改變冷面孔和官腔官調,或者空洞的口號語言,必須使用通俗、直白的大眾化語言,這一點在標題上特別關鍵。為增加親和力,“平潭時報”編輯人員在標題上動了不少腦筋。比如,《這是我見過最美的陽光海岸!平潭人有福了!》《平潭封關一周年,這么多政策紅利你未必都知道!》等等,都是編輯人員精心改造制作的標題,與報紙上的標題風格明顯不同,其親和力如春風化雨。另外,微信要多使用“懸念式”標題,這一點和報紙對標題“直截了當”的要求不同,微信在標題上適當地故意“繞彎子”“賣關子”,反而能激發粉絲的好奇心和點擊閱讀欲望。比如,《他們紛紛從外地趕來平潭,都是為了她……》《昨天他跳海,7米高!結果……》《平潭要建地鐵?真的假的?》等等,都是這類標題,對閱讀量均起到了拉升作用。
三是經常開展互動活動。經常開展受粉絲歡迎的互動活動,不僅對吸粉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還有利于增強粉絲黏度,不易掉粉。平潭去年新建的雕塑園,成為人們休閑游樂的好場所,但也有許多游客存在攀爬雕塑、踩踏草地等不文明行為。“平潭時報”通過微信平臺,向全社會征集文明標語,評選出“十佳”標語,鐫刻在雕塑園內。這項活動最后征集到文明標語數百條,在“微受眾”中產生良好影響。“平潭時報”微信還與報社小記者活動配合,線上線下同時開展活動,及時推送小記者活動的新聞和資訊,吸引了大批家長粉絲。(作者是平潭時報社副社長)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