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黃 穎
攜手共托明日朝陽
文 / 本刊記者 黃 穎
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需從多方面入手,依靠全社會的努力

留守兒童過集體生日
“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3月14日,中江縣通濟鎮初級中學2013級17名留守學生度過了一個難忘的集體生日。在同學和老師的祝福聲中,他們吹滅蠟燭,許下心愿。
14歲的少年如同三月的天,然而他們中的一些人卻成長在缺少父母關愛的環境中。一項調查顯示,2014年,四川留守兒童人數多達368萬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為223.13萬人。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涌進城市務工。受現實條件所限,外出務工的農民不得不將年幼的孩子留在老家托付給老人或親戚,隨之產生了留守兒童群體。他們的教育成長問題已成為當前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我成績還可以!”“老師很關心我們!”“我爸爸在新疆打工,我去那里玩過!”通江縣石廟小學的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向志愿者介紹自己。這是巴中市開展的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四護行動”,其中“護生活”就是由教師、志愿者擔任“代理監護人”、“編外家長”,與隔輩監護、無人監護的留守兒童結成對子,及時發現并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生活上的實際困難,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2013年,通江縣成為全國首批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示范縣之一,當年全縣投入5000余萬元建有標準化“留守兒童之家”595個。鄉鎮級以上學校都安裝了“校訊通”,并協調運營商為“留守學生”親情長話免費。“留守兒童之家”還設立了視頻聯系點,為留守兒童搭建了與父母面對面交流的平臺。
安全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的一個重大問題,特別是校外管理方面。每一年,在沒有學校守護的暑假,由于缺乏父母監管,留守兒童私自下水而發生溺水事件屢有發生。
翻開中江縣學校三本臺賬中的《防溺水塘堰安全管理臺賬》,每個村中河、塘、堰、水庫信息及其管理人信息、涉及學生人數和一系列的防溺水舉措條條在目。學校通過當地政府的協調,與村和社區黨組織共同擔負起了學生防溺水工作。鎮村干部結對看護,落實每一個留守學生、每一處塘堰的看護人員和職責,塘堰與周邊黨員簽訂防溺水看護協議,看管員及時報告看護情況。
留守學生工作涉及面廣、綜合性強,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社會事務,中江縣建立了關愛留守學生的部門聯動機制,開展以“警校共育”、“醫校共育”、法律維權等和諧共育活動,教育、團委、公安以及各鄉鎮黨委、政府等10多個部門積極行動,按照各自職責,既分工又合作。
成功的經驗需得到推廣,關愛留守兒童并不是只依賴一方力量就能有作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需從多方面入手,依靠全社會的努力。
“1+1”心聯小屋是中江縣通濟鎮初中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場所,這里成為了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小屋分為個體輔導室和團體輔導室,條件雖然有些簡陋,但作用卻不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整個留守兒童關愛工程中“最柔軟的部分”。
在這里,老師們能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通過交流來緩解他們成長中的煩惱,每一位來小屋做客的學生總能得到熱情的接待。
“八年級三班的一名留守學生與好朋友鬧了矛盾,她告訴我在班上都交不到朋友,不想上學了。”負責心理健康輔導的團委書記彭小鳳說,在留守兒童群體,這樣的現象具有共性。
彭小鳳與那名小女生溝通,給她一些建議,鼓勵她嘗試建立新的朋友圈,與別班的同學、少年宮的同學交朋友,或者做點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經過多次交流,現在小女生已經交到了新朋友,重新開朗起來了。
除了心理輔導室,通濟鎮初中每個月還分年級進行心理輔導,每周班主任在例會上與學生分享心理教育案例。


少年宮培訓豐富了留守學生的課余生活
“撒播真愛,讓留守兒童在守望中快樂成長”是隆昌縣關工委邀請心理咨詢專業教師舉辦的心理健康助導活動,200余名小學生接受了心理健康輔導。
心理咨詢專業教師陳建平通過故事講述、心理游戲等方式,將珍愛生命、感恩父母、排解情緒、快樂學習等話題,與廣大留守兒童形成積極互動。通過互動講座,引導留守兒童學會面對“留守”帶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成長等種種難題,學會生活、學習和做人。
如今,各地越來越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各類心理輔導活動。但我們也應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一項薄弱環節,僅憑學校、社會的努力遠遠不夠。
“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如果學校的精神培養、社會的關心、家長的輔助幾方面的關愛能夠整合在一起,留守的花朵就能美麗綻放。”陳建平老師建議,那些忙于掙錢與孩子溝通較少的家長,要真正履行好孩子成長導師這一職責,多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成長。
通江縣廣納小學留守學生小涵,父母在上海務工,性格孤僻,學習成績急劇下降,盼媽媽回家;民勝小學的小雪,父母在江蘇無錫務工,幾年才能見上一面;90%的留守學生靠爺爺奶奶照管……一部手機,不足以讓親情跨越時空的距離,孩子們最需要的是親情的守護。
通江縣在針對留守學生開展的大家訪活動中,得知留守學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和父母團聚。通江縣一邊通過“致留守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和學校做家長的“勸返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巴山新居”等項目建設提供就業崗位吸引家長“回巢”,充分發揮職業教育作用對農民工進行培訓。
小涵的母親回家了,不但在超市找到一份工作,還能照顧到家庭,小涵的性格開朗起來,學習成績也直線上升。而另一名留守兒童小雪的母親在民勝職業中學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在家發展養殖業,不比在外打工差。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鄉對于農民工來說可能會有更好的機會。事實上,解決留守兒童的難題和破解當前“空心村”現象有密切聯系,引導農村青壯年“還巢”就要求農村和城市一樣,有支撐其發展的產業、資源、公共服務,全體居民共享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成果。這樣一來,“留下來”不再是難事。
曾有媒體針對“空心村”的調查發現,“爸媽接放學”是留守兒童認為最值得夸耀的事。他們需要關心和呵護,是任何物質條件都代替不了的。而目前通江縣留守學生家長近20%選擇了在家鄉務工,已開始“為愛堅守”。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繼去年首提“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和‘空心村’問題”之后,再次明確提出“為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提供關愛服務,建立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留守兒童已得到全社會的共同關注。
在四川,政策、社會、監督三個層面正推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向縱深發展,努力構建黨委、政府、群團、社會聯動機制,形成全社會參與的關愛模式。
責任編輯: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