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
長寧滬劇團創作排演的滬劇現代戲《小巷總理》去年底首演后,最近又在上戲劇院進行了第二輪演出。該劇取材于長寧區街道社區第一線居委干部事跡,由滬劇舞臺“五朵金花”之一、著名滬劇演員陳甦萍擔綱主演。
說起滬劇的現狀,身為團長的陳甦萍顯得頗為焦慮:“《雷雨》、《楊乃武與小白菜》這些滬劇經典作品,都是從老師那里傳承下來的。我們給以后留下什么?現代的經典在哪里?家喻戶曉的唱段又在哪里?有人說,滬劇的興旺發達不是靠小劇團的,你們的綜合力量不能和大劇團比。這句話我不承認。滬劇界的‘五朵金花,區級劇團也各有一朵。最近一出《挑山女人》,讓全國都知道了上海有個寶山滬劇團。我有個宗旨,我們雖然是個區級劇團,人員和資金可能沒有大劇團充足,但是藝術上不能輸。”
長寧滬劇團追求創作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反映社會生活熱點、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此前劇團在現代戲創作方面也成績斐然——提倡反腐倡廉的滬劇《清風歌》,榮獲全國首屆文華獎;謳歌下崗職工自強不息的滬劇《母親的情懷》,在全國現代戲匯演中捧回了十一項獎項。七年前,陳甦萍出任長寧滬劇團團長,而她上任后的第一個新戲,就是2008年“五·一二”地震后推出的《廢墟上的愛》,這是災后上海的第一出抗震救災題材的原創新戲。2012年,長寧滬劇團改制為長寧區滬劇傳承中心。改制結束了陳甦萍動用所有社會資源為排新戲爭取資金的日子,劇團在經濟上有了保證。
對于創作現代戲,陳甦萍的看法是,一定要抓住當下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把脈要把得準確。長寧區最近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區”,榮譽背后是所有社區干部、居民的付出,長寧區委宣傳部、長寧區文化局、長寧區文聯鼓勵并組織文藝創作團隊將先進典型搬上舞臺。2012年底,看了話劇《柏阿姨的一天》,陳甦萍受到了啟發——在長寧區以虹橋街道虹儲居委會黨總支書記朱國萍為代表的基層居委干部中也有“五朵金花”,他們身上不是也有許多這樣生動的故事嗎?同時她又十分糾結:居委干部的工作如一地雞毛,非常繁瑣,應該怎樣入手?
去年年初開始,《小巷總理》的主創團隊多次深入社區基層,編劇徐正清花了一個半月時間搜集大量素材,從中選取熱點。最終,該劇以解決老式小區水質問題為切入點和主線,小區停車位不足引發糾紛、鐘點工引發的家庭關系改變、拆除違章搭建、申請廉租房、居民與物業間矛盾突出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都在劇中有所反映。主人公潘雅萍集居委干部“五朵金花”的故事于一身,走進了舞臺上的“可樂坊”——她以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不失溫情的工作智慧將矛盾一一化解。主創人員設計了這樣的情節:潘雅萍在暴風雨之夜指揮搶險,撲在第一線,無暇照顧女兒飲食起居,女兒患上腸胃炎上吐下瀉導致高考落榜。陳甦萍認為,這樣的人物比較真實可信:“人不是萬能的,她像滅火隊員一樣,在處理好大家庭矛盾的同時,恰恰她的小家庭遇到了困難,她對女兒是有愧疚的。”
陳甦萍以往塑造的角色多為少奶奶、教師一類,不是小家碧玉就是大家閨秀,舞臺形象比較優美典雅、富有女人味,而基層社區干部這個群體她接觸不深,有點心里沒底。為此陳甦萍多次拜訪主人公的原型朱國萍,觀察她的工作狀態。從朱國萍身上,陳甦萍既看到了干脆利落,爽快干練的工作風格,也從她豐富的表情、多彩的語氣中體會到柔美細膩的女性情懷,更目睹了她言辭激烈、真情流露的時刻。從原型身上吸取大量的表演養料,讓陳甦萍信心大增。
《小巷總理》不僅反映長寧區居委干部的工作面貌,也是上海市所有基層干部的寫照。陳甦萍坦言,《小巷總理》演到今天,在劇本上、人物上固然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首演引發觀眾熱烈的反響,是自己沒有想到的。首輪演出邀請了浦東、徐匯、長寧三個區的居委干部和群眾。演出結束后,陳甦萍又把觀眾請到劇場為戲把脈。“這是大家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沒有大家的認可,戲就沒有意義。”原型人物朱國萍最初難以想象,滬劇要怎樣去呈現自己的日常工作狀態。連續兩天含著眼淚看完戲后她深受感動:“沒想到我們基層黨員的日常工作可以這樣被搬上舞臺。”看戲時候隨著每一幕劇情的發展,她的回憶也像在放電影一樣,與主人公感同身受,“我們對家庭是確實有愧疚的。小區的事情,365天,半夜也有可能找到你,我們的電話24小時不關機。”陳甦萍曾向她袒露自己的擔心:“有人說我塑造的居委干部是不是穿得太好看了?”朱國萍回答:“我們決不是你們想象中的幾十年前那種婆婆媽媽的形象。大家平常穿得比你時髦多了。”
《小巷總理》目前邊演邊改,創作人員將綜合各方面意見,對這部戲進行加工和打磨,力爭上一個臺階。陳甦萍的追求是,讓這出戲走出長寧,走向全市乃至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