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摘要:對小反芻獸疫的流行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和防控措施進行了介紹,提出了小反芻獸疫的臨床診斷要點和實驗室診斷方法,旨在為有效保障養羊生產和羊肉市場供給,進一步做好小反芻獸疫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反芻獸疫;診斷;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11-0035-02
小反芻獸疫(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PPR),又名小反芻獸偽牛瘟,是由小反芻獸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1-3]。主要感染小反芻動物,以發熱、口炎、腹瀉、肺炎為特征。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A類疫病。我國規定為一類動物疫病。1942年在象牙海岸首次發生該病,其后,非洲的塞內加爾、加納、多哥、貝寧等有該病報道,此后,亞洲的一些國家也報道了該病。1992年,約旦的綿羊和山羊中發現了該病特異性抗體;1993年,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首次報道有小反芻獸疫發生。近年來,我國周邊國家小反芻獸疫疫情多發,呈地方性流行。2007年,我國西藏阿里地區首次發生小反芻獸疫疫情;2013年12月以來,我國新疆、甘肅、內蒙古、寧夏等省區先后發生小反芻獸疫疫情。為了有效地診斷和防控該病,筆者對小反芻獸疫的診斷與防控措施進行了介紹,旨在為有效保障養羊生產和羊肉市場供給,進一步做好小反芻獸疫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1 病原
該病的病原為小反芻獸疫病毒,歸屬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4]。與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學及免疫學特性。病毒呈多形性,通常為粗糙的球形。病毒顆粒較牛瘟病毒大,核衣殼為螺旋中空桿狀并有特征性的亞單位,有囊膜。病毒可在胎綿羊腎、胎羊及新生羊的睪丸細胞、Vero細胞上增殖,并產生細胞病變,形成合胞體。小反芻獸疫病毒是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環境下抵抗力較低,50 ℃ 60 min即可滅活;在pH<4.0或pH>11.0條件下失活;在冷藏和冷凍組織中能存活較長時間。醇、醚和普通清潔劑可以殺滅病毒,苯酚和2%的NaOH都是有效的消毒劑。
2 流行病學
該病主要感染山羊、綿羊、美國白尾鹿等小反芻動物,山羊比綿羊更易感,臨床癥狀更嚴重。巖羊、野山羊、盤羊等野生小反芻動物和亞洲水牛、駱駝等可感染發病。小反芻獸疫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傳播方式主要是接觸傳播,可通過與病羊直接接觸發生傳播,病羊的鼻液、糞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含有大量的病毒,與被病毒污染的飼料、飲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場等接觸也可發生間接傳播,在養殖密度較高的羊群偶爾會發生近距離的氣溶膠傳播。易感羊群發病率通常達60%以上,病死率可達50%以上。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雨季節和干燥寒冷季節多發。潛伏期一般為4~6 d,《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表明其最長潛伏期為21 d。
3 臨床癥狀
山羊臨床癥狀比較典型,綿羊一般較輕微。根據癥狀可分為溫和型、標準型和急性型3種。
溫和型病畜癥狀輕微,發熱,類似感冒癥狀。標準型病畜出現發熱,體溫可達40~41 ℃,持續3~8 d,口腔黏膜充血,口鼻分泌物嚴重增加,頰黏膜進行性廣泛性損害、導致多涎,腹瀉嚴重,有時有口腔潰瘍;后期出現帶血水樣腹瀉,嚴重脫水,消瘦,有時表現支氣管肺炎,類似羊支原體肺炎;懷孕母羊可發生流產。急性型病畜較少發生,感染后1~2 d內死亡。
4 病理變化
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爛壞死;支氣管肺炎;可見壞死性或出血性腸炎,盲腸、結腸近端和直腸出現特征性條狀充血、出血,呈斑馬狀條紋;可見淋巴結特別是腸系膜淋巴結水腫,脾臟腫大并可出現壞死病變;瘤胃、網胃、瓣胃很少出現病變;組織學上可見肺部組織出現多核巨細胞以及細胞內嗜酸性包涵體。在消化系統,病毒引起馬爾基氏層深部的上皮細胞發生壞死,感染細胞產生核固縮和核破裂,在表皮生發層形成含有嗜酸性胞漿包涵體的多核巨細胞。
該病可通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做出初步診斷,如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5 實驗室診斷
無菌采集病羊眼棉試子、口棉拭子、鼻棉拭子和抗凝血,采集被撲殺或剛死亡病畜的脾、胸腺、腸系膜和支氣管淋巴結、腸黏膜、肺等組織,無菌采集全血,用常規方法分離血清。樣品采集后,置冰上冷藏盡快送至實驗室檢測。該病血清學檢測可采用競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病毒檢測可采用瓊脂凝膠免疫擴散、抗原捕獲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實時熒光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普通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對PCR產物進行核酸序列測定可進行病毒分型。
6 防控措施
病羊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其糞尿以及口鼻分泌物會不斷污染的環境、傳播疫病或通過直接接觸感染健康羊只,引起疫病擴散。追溯調查對于及時撲殺病羊、防止疫源擴散具有重要意義。
6.1 防疫管理
在當地畜牧獸醫部門指導下,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和消毒工作,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場前應徹底消毒。嚴格執行動物防疫有關法律法規,嚴禁從疫區引進羊只,對外來羊只,尤其是來源于活羊交易市場的羊調入后必須隔離觀察30 d以上,經臨床診斷和血清學檢查確認健康無病,方可混群飼養,切實提高生產安全水平[5]。
6.2 疑似病例管理
養殖戶發現疑似小反芻獸疫患病動物后,應立即隔離疑似患病動物,限制其移動,加強消毒,并立即向當地獸醫主管部門或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6.3 疫點、疫區管理
抓好疫點、疫區和高風險區免疫,嚴格按照要求開展小反芻獸疫強制免疫工作,特別是新生羔羊的補免。對患病動物及時撲殺,尸體要焚燒、深埋;有疫情的畜舍應徹底清洗和消毒;對小反芻獸疫疫情認真做好監控工作。疫點內最后一只羊死亡或撲殺并經無害化處理后,并按規定進行清洗消毒至少21 d,疫區內沒有新發病例,經風險評估后,由當地獸醫主管部門向上級申請,方可解除疫區封鎖。
參考文獻:
[1] 李 震,董世娟,曾江勇,等,由麻疹思考小反芻獸疫的問題[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09, 31(1):78-80.
[2] 秦曉光,尹榮蘭,沈國順.小反芻獸疫的研究進展[J].現代畜牧獸醫,2006(1):31-33.
[3] 劉佩紅,沈素芳,黃 忠.動物外來疫病—小反芻獸疫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8(6):14-15.
[4] 徐向明,張 泉.小反芻獸疫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2009,36(1):113-116.
[5] 蒙學蓮,才學鵬.小反芻獸疫病毒致病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獸醫科學,2010,40(7):758-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