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漣水縣畜牧獸醫站江蘇淮安223400)
雛鵝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斷與防治
王 娟,林貫樹
(江蘇省漣水縣畜牧獸醫站江蘇淮安223400)
近年來我縣隨著養殖業結構的變化,鵝的飼養量大幅度增加,傳染性漿膜炎不僅在鴨群中的發病率居高不下,鵝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在我縣的個別養殖區域呈流行態勢,從門診記錄來看,2011年以前鵝傳染性漿膜炎極少發病,2011年以后2~6周齡的小鵝傳染性漿膜炎病例也頻繁發生,目前,鵝的傳染性漿膜炎已從偶發病變成了常發病,在很多的養殖場甚至成了必發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①養殖圈舍簡陋,生存環境惡劣;②養殖場的水源、場地污染;③粗放的飼養管理水平等。
根據門診部1~5月份的診療記錄與就診養鵝戶發病情況來看,鵝發生傳染性漿膜炎的病例約占總病例的53%,大腸桿菌與傳染性漿膜炎混合感染的約占總病例的32%。
今年的四、五月份,養殖戶李某某在自家的魚塘邊,分兩批飼養6 000只(每批3 000只,兩批間隔為43 d);穆某某在廢黃河灘上,分兩批飼養7 000只(第一批4 000只,第二批3 000只,兩批間隔為32 d),他們飼養的兩批鵝都先后發病,通過鵝發病情況來看,共同特點:①兩家均為連續飼養多批鵝的老場,場地污染嚴重;②傳染性漿膜炎在鵝群中的發病日齡均在20~40日齡之間,20日齡之前和40日齡以后很少發病;③均是雨后發病。
2.1 病鵝初期
病鵝表現為發熱,飲食欲減退,精神沉郁,腿軟無力或不明原因的跛行,離群喜臥或成堆擁擠。發病初期,病鵝眼睛流出漿液性分泌物,使眼眶周圍的絨毛粘連出現“濕眼圈”現象,分泌的黏液性物質堵塞鼻孔且打噴嚏及呼吸困難;病鵝排乳白色水樣稀便并逐漸排黃白色或黃綠色稀便,隨著病程的延長,部分病鵝出現神經癥狀,表現為共濟失調、頭頸震顫,不自主搖頭擺尾,病鵝腿軟腳癱,跛行、不愿站立行走,嚴重時走路翻倒,翻倒后仰臥不易翻轉。
2.2 發病后期
病鵝出現全身痙攣、角弓反張,雙腳劃水樣,常因抽搐而死。慢性病例出現頭頸彎曲反轉,因飲水采食困難而導致生長緩慢,發育不良等。
1)發病鵝群中較早出現的急性死亡病例,常見肝臟腫大、充血,腦膜出血,無其他明顯病變。
2)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病例都具有明顯病理變化,病死鵝全身脫水消瘦,由于糞便稀軟污染泄殖腔周圍羽毛,結膜潮紅,眼圈羽毛潮濕粘連,心包、肝臟、和氣囊形成纖維素性滲出炎癥為其主要特征。急性病例的心包液增多且有數量不等的白色絮狀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心包膜增厚,心包膜表面可見一層灰白色或灰黃色的纖維素性滲出物覆蓋,病程長者心包液減少,心包內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凝結,使心包膜與心外膜發生粘連,難以剝離。氣囊膜渾濁增厚,頸、胸氣囊上有纖維素性滲出物附著;肝臟表面覆蓋灰黃或灰白色,易剝離纖維素性膜,肝臟腫大且質地較脆土,呈黃或棕紅色;脾臟腫大,附著纖維素性滲出物呈斑駁狀。有神經癥狀的病鵝可見腦膜充血、水腫、增厚,也可見到纖維素性滲出物附著。慢性病鵝可見一側或雙側跗關節和脛過節、跖關節腫大,關節囊中關節液增多。另外,少數病理表現胰腺出血,胸腺、盲腸扁桃體輕微出血。腸道廣泛性出血,腸淋巴濾泡腫脹,腎臟腫大。腺胃乳頭水腫,肌胃角質易剝離。鼻腔有黏性的淺黃色液體存在,喉氣管出血、充血,氣管分泌大量黏液。
4.1 細菌培養與菌落形態
用無菌操作法采取病死禽的心、肝和干酪樣滲出物分別接種于巧克力瓊脂培養基中,分別置溫箱和燭罐中37℃培養24 h,可見在巧克力瓊脂平皿上長出邊緣整齊,凸起,透明,有光澤呈奶油狀,直徑約1~2 mm的菌落,用斜射光觀察時有虹光。菌落周圍不溶血,邊緣整齊。
4.2 染色鏡檢
取純培育物涂片或病料涂片或以組織臟器新鮮切面壓印,滴加甲醇,作用2~3 min,自然干燥,然后以瑞氏或美藍染色后鏡檢,多見單個、少見成雙,偶見呈鏈狀排列且不能運動的菌體寬0.2~0.4 μm,長1~5 μm兩極濃染的小桿菌。
注意:在檢查病料涂片時,只看到少數兩極濃染的細菌,不能立刻診斷為里默氏桿菌病,必須結合臨床表現、病理變化綜合診斷,因為有可能是健康帶菌者,另外其他細菌也可能有兩極著色的現象。
4.3 復制病例
取巧克力培養基上的純培養物1鉑耳與2 mL生理鹽水混勻后,接種于15~20日齡健康雛鵝的蹼部,注射0.1 mL/只。接種后48 h雛鵝體溫升高至42.5℃以上,同時眼鼻分泌物增多,咳嗽,噴嚏,呼吸窘迫,排淡綠色稀糞,跛行甚至癱瘓。剖檢可見明顯的纖維素性心包炎、纖維素性肝周炎、纖維素性氣囊炎,并可從復制的雛鵝的心血中回收到鴨疫里默氏桿菌。
5.1 診斷
根據臨診時病鵝的臨床表現,淌鼻流眼淚,咳嗽,噴嚏,眼結膜潮紅,眼眶周圍羽毛濕潤粘連,排淡綠色稀糞以及頭頸震顫,不自主搖頭擺尾,病鵝腿軟腳癱,跛行、不愿站立行走,嚴重時走路翻倒,翻倒后仰臥不易翻轉等表現,結合病理解剖可見的纖維素性心包炎、纖維素性肝周炎、纖維素性氣囊炎以及實驗室的實驗結果,及可確診。
5.2 鑒別
該病主要與鵝的大腸桿菌病、巴氏桿菌病、沙門氏菌病容易混淆。
5.2.1 大腸桿菌病發病緩慢,可發生于各種日齡的鵝,主要臨床表現為精神沉郁,伏臥不動,沒有神經癥狀。
5.2.2 巴氏桿菌病主要發生于膘情較好的成年鵝,排黃綠色稀便,發病急,死亡快,急性者常無明顯癥狀突然死亡。
5.2.3 沙門氏菌病肝臟腫大呈古銅色,脾臟壞死,鵝巴氏桿菌病內臟沒有纖維素性炎癥反映,多呈急性敗血病變,其心臟上的冠狀脂肪溝有點狀出血,心肌上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肝臟上有針尖大的灰白色壞死灶。
1)根據規模圈養的飼養管理要求,抓好基礎設施建設,鵝是水禽,必須擁有與養殖規模相適應的清潔水源和運動場。
2)鵝的圈舍要求夏季能防暑降溫,冬季能防寒保暖,通風透光良好,最大限度的減少環境應激因素。
3)根據鵝的不同生長階段,提供充足而優質新鮮的日糧,保證鵝的營養需要,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4)加強飼養管理技術,保證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密度和空氣的新鮮。注意日常的清潔衛生管理,鵝舍按時清掃消毒,料槽、飲水器按時洗刷消毒。
5)以放養為主的的鵝場應及時轉場,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杜絕“套茬”養殖;糞便及時清理出場并做好無害化處理,減少污染機會。
6)免疫接種。可選用國產的油乳劑滅活苗肌肉注射或選用進口的含有1、2、5型鴨疫里默氏桿菌的活疫苗進行氣霧或飲水免疫。
治療原則是在藥敏試驗結果的基礎上選擇療效確實的藥品進行預防和治療,切勿濫用藥物。出現發病鵝應迅速隔離病鵝,對發病的鵝群,投喂藥物:①在飲水中添加0.25%~0.3%磺胺二甲基嘧啶、0.025%~0.05% 噁磺胺喹 啉,飼料中添加 0.01%氟苯尼考、0.01%多西環素和0.005%甲氧芐氨嘧啶,連用 3~5 d,可以預防同群鵝繼續發病和治療已經病發的鵝,提高其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編輯:趙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