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亮亮,劉玉滿,潘春玲
(1.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29;2.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畜牧業經濟研究中心北京100732;3.沈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866)
中國生豬生產的區域特征分析
郜亮亮1,2,劉玉滿2*,潘春玲3
(1.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29;2.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畜牧業經濟研究中心北京100732;3.沈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866)
本文利用1998-2013年的統計數據對我國生豬生產的區域特征進行了詳細分析。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生豬生產存在明顯的區域特征,且優勢區的優勢隨時間推移逐漸增強;同時,優勢區或者非優勢區內各省的競爭激烈,排名并不穩定;而各省在存欄量、出欄量和豬肉產量三方面排名不一致的特征或許表明當前的區域布局仍然沒有達到市場均衡狀態,也可能蘊含著更深刻的效率涵義,應繼續由市場在生產區域布局中起決定性作用。
生豬生產;區域特征;優勢區;市場
生豬產業是我國農業中傳統的優勢產業,是城鄉居民肉食品的重要來源,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當前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和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宏觀背景下,生豬產業的發展不但事關人們對豬肉及其產品的消費需求能否得到滿足,而且也是農民增收、農村勞動力就業、糧食轉化、帶動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從各國情況來看,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科技為支撐,以資源為依托對某一產業的區域布局進行優化是農業發展的一般趨勢和必然規律,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對生豬產業的區域布局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學界對生豬區域布局進行了大量研究。馮永輝(2006)對我國1994-2004年間的生豬生產、生豬規模化養殖進程以及區域布局特點和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1]。周旭英、羅其友、屈寶香(2007)對我國1980-2005年間生豬區域布局形成及演變進行了分析,并考察了生態、技術條件等對布局的影響,最后提出相應區域發展戰略[2]。王軍、田露、張越杰(2011)對我國1993-2009年間的生豬生產優勢區域變動進行了分析,發現中東部優勢區的產業地位不斷提升,而沿海優勢區和西南優勢區的地位均有所下降[3]。鄧蓉、閻曉軍(2012)對我國1980-2010年間生豬生產區域產量結構變化進行了分析,并考察了飼料資源狀況、經濟效益等對區域布局的影響[4]。吳霞等(2013)[5]利用1981-2011年數據揭示30年間我國生豬養殖區域分布變化趨勢。另外,2009年,農業部為進一步深化畜牧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生豬區域比較優勢,提高我國生豬的市場競爭力,穩定市場供給,確保我國養豬業持續與健康發展,制定了《全國生豬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規劃,制定了區域發展目標。那么,當前我國生豬生產的區域布局現狀如何,又具有哪些特征仍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1998-2013年的數據厘清當前我國生豬生產的區域布局特征,從而為生豬產業發展以及其他相關研究提供必要的實證素材。文章接下來分析生豬生產的區域特征,最后給出政策含義。
生豬是我國養殖范圍最廣的畜產品之一,涉及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在我國華中、西南、華北、華南等地均有大規模的生豬飼養。生豬產業的成熟必然伴隨著區域布局的優化,而區域布局的變化必然反映了市場對生豬產業所涉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環境等)的高效配置。縱觀1998-2013這15年,我國生豬產業的區域布局具有如下特點。
1)從年存欄數、出欄數和豬肉產量來看,15年間區域分布有競爭但基本穩定,呈現“兩頭很穩、中間略變”特征。
從表1可知,總體來看,1998、2007和2013年,不管是從年底存欄數、年出欄數還是年豬肉產量來看,四川省都穩居第一。除了1998年時,山東省的存欄頭數低于云南省而排名降到第5外,其他年份且不管是從年底存欄數、年出欄數還是年豬肉產量來看,河南、湖南和山東三省則穩定在2~4名。海南、新疆、天津、北京、上海、青海、寧夏和西藏8省依次穩定在24~31名,且青海、寧夏和西藏穩定在后3名;其他19個省份則穩定在5~23名。
第一,從2013年來看,四川、河南、湖南和山東在年底存欄數、年出欄數和年豬肉產量三方面都依次排名在1~4名。這四個省份都屬于《全國生豬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重點布局的19個優勢區域,其中河南、湖南和山東屬于其中規劃重點發展的中部地區優勢區。當然,這4個省份的存欄、出欄數和豬肉產量都隨時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態勢。例如,出欄量方面,四川省由2007年的6 010.7萬頭增加到2013年的7 314.1萬頭,增長了21.7%;而排名第二河南省由2007年的4 488.8萬頭增加到2013年的5 996.9,增加了33.6%;湖南和山東在相應期間的分別增長了22.5%和31.3%。再如,1998年時,河南省的存欄量、出欄量和豬肉產量都不及湖南省,只是2007時存欄量實現了反超,但直到2013年出欄量和豬肉產量才實現反超。所以,這4省份之間存在較大的競爭壓力,發展速度最終將影響排名。
第二,中間19個省份在不同年份、或者在存欄、出欄、豬肉產量方面的排序略有升降,但幅度不大。例如,1998年時,江蘇的豬肉產量(190.8萬噸)要高于遼寧豬肉產量(112.8萬噸),但到了2013年,遼寧則反超了江蘇。再如,從豬肉年產量看,廣東1998年時為189.3萬噸,要低于同期河北、廣西和江蘇3省,但在2013年反超了它們。再如,不管是存欄數還是出欄數,1998年時,河北省都要高于廣東省,但2007年開始一直到2013年,廣東高于河北。這19個省份中陜西、內蒙古、甘肅和山西基本穩定排在最后4名,即20~23名。
第三,不管是1998、2007年還是2013年,不管是從年底存欄數、年出欄數還是年豬肉產量來看,海南、新疆、天津、北京、上海、青海、寧夏和西藏8省穩定排在最后8名,即24-31名;其中,青海、寧夏和西藏穩定排在最后3名,西藏穩定在最后一
名。這8個省份都不屬于《全國生豬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重點布局的19個優勢區域。這8省內部排名也存在動態變化。例如,1998年和2007年時,北京的生豬年底存欄數、年出欄數和年豬肉產量都排在天津之前,但2013年天津實現了反超。

表1 各省1998、2007和2013年的生豬存欄、出欄數和豬肉產量

表2 各省1998、2007和2013年的生豬存欄、出欄數和豬肉產量占全國百分比(%)
2)生豬產業集聚度比較穩定。
從表2可知,1998-2013年間,四川、河南和湖南三省各自的存欄量、出欄量和豬肉產出占全國相應百分比基本都超出了8%。①排名第一的四川省在三個方面的所占全國比重基本都在10%左右,只有2009年時該省豬肉產量占全國比重由1998年的10.05%跌至9.53%,并繼續下跌到2013年的9.30%;②穩排前4的四川、河南、湖南和山東省的存欄量、出欄量和豬肉產出三個方面的累積占比(即“累積占總數百分比”)在2013年時基本占全國1/3左右。而排名前10的省份的三個方面的累積占比在2013年時約為63%,都沒超過全國的2/3。排名前20的省份的三個方面的累積占比在2013年時約占全國相應總量的93%。
3)優勢區與非優勢區布局分明,優勢區隨時更優
2009年,農業部制定了《全國生豬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該規劃從我國實際出發,
4)各地區在存欄量、出欄量和豬肉產量三方面排名具有不一致特征。
從表1和表2可知,2013年時,各省在存欄量、出欄量和豬肉產出方面占全國相應比重的不同表明這些地區生豬產業“量”與“質”的不平衡,或者全國來看,數量上的區域布局未必與效率上的區域布局一致。例如,排名第一的四川省的存欄量和出欄量占比分別為10.55%和10.22%,而同年其豬肉產量只占全國總產量的9.30%;同時其出欄量由2007年的6 010.7萬頭增加到2013年的7 314.1萬頭,在借鑒美國依托糧食資源、丹麥發揮技術優勢成為生豬生產、出口大國的有益經驗基礎上,并綜合考慮各地區飼料資源優勢、生產基礎優勢、市場競爭優勢和產品加工優勢,重點布局了19個優勢區域省份。它們是沿海地區的江蘇、浙江、廣東和福建4省,東北地區的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中部地區的河北、山東、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7省,西南地區的廣西、四川、重慶、云南和貴州5省(區市),共19個省(區市)為優勢區域。利用本文數據(表3),對這些區域的生豬生產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第一,19個優勢區省份加總的生豬存欄、出欄數和豬肉產量占全國總量九成以上,其中排名前四的省份占全國總量3成以上;而其他非優勢區省份占比不足一成。第二,從1998年到2007年,再到2013年,優勢區省份的優勢更加突出。例如,優勢區省份加總的生豬存欄數占全國的百分比由1998年的90.70%增加到2007年的91.89%,盡管2013年小幅下降,但依然比1998年高0.65個百分點;出欄數占比由1998年的91.35%增加到2013年的91.84%,豬肉產量由1998年的91.37%增加到2013年的91.87%,而排名前4的省份在存欄數方面也呈現同樣的變化趨勢,例如,它們存欄數占比由33.63%提高到 2007年的 36.17%,再增加到 2013年的34.72%(表3)。增長了21.7%,相應的豬肉產量卻增加了25%。而,廣東省的存欄量、出欄量和豬肉產量在絕對數上排名分別為第8、6和6名,且三方面占全國比重依次為4.81%、5.23%和5.06%,即同等存欄量的出欄量和產肉水平都要高。山東省的三方面占比在1998-2013年間表現出了持續穩定的增長態勢。而貴州省在這15年間,存欄量占比持續下降,但其出欄量和豬肉產出占比持續穩定增加。各地區存欄量、出欄量和豬肉產量的這種不平衡可能有更深刻的區域布局含義,這還需進一步研究。

表3 中國1998、2007和2013年優勢區省份的生豬存欄、出欄數和豬肉產量占全國百分比(%)
本文利用1998-2013年的數據分析了我國生豬生產在存欄量、出欄量和豬肉產出三方面的區域布局特征。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生豬生產優勢區和非優勢區布局基本穩定,優勢區隨時間而變得更優;同時,優勢區或者非優勢區內各省份的競爭也很大,排名并不穩定;而各省在存欄量、出欄量和豬肉產量三方面排名不一致特征或許表明當前的區域布局仍然沒有達到市場均衡狀態,也或許表明有更深刻的涵義。
綜上,仍應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精神,在適時發揮政府和行業協會頂層設計作用的同時,更好地讓市場對生豬生產的區域布局起決定性作用,真正實現動態的、高效的、可持續的生豬生產區域布局。■(編輯:狄慧)
[1] 馮永輝.我國生豬規模化養殖及區域布局變化趨勢[J].中國畜牧雜志,2006,(4):22-26.
[2] 周旭英,羅其友,屈寶香.我國生豬區域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3):41-44.
[3] 王軍,田露,張越杰.中國生豬生產區域布局變動分析[J].中國畜牧雜志,2011,(10);19-21.
[4] 鄧蓉,閻曉軍.關于我國的生豬養殖區域發展再探討[J].現代農業,2012(9):43-46.
[5] 吳霞,陳磊,潘紅梅,等.三十年來我國生豬養殖區域分布變化趨勢[J].中國畜牧雜志,2013(16):7-10.
Analysis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ive Pig Production in China
Gao Liangliang1,2,Liu Yuman2*,Pan Chuanling3
(1.Tehua Post Doctoral Workstation,Beijing,10029;2.Animal Husbandry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of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3.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866)
Using 1998-2013 statistical data,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ive pig production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We finds that there exist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live pig production in current China: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ominant regions is basically stable and has little change.Should continue to let the market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live pig production.
live pig production;regional characteristics;dominant regions;market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農地確權對農地流轉市場影響的實證研究--兼論農地流轉市場的交易成本及其變化”(項目編號:7120323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養殖模式和飼養效率變化對我國飼料糧增長及糧食安全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71173204)、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創新工程項目“中國農產品安全戰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郜亮亮(1981-),男,山西高平人,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農村土地制度、畜牧業經濟研究,E-mail: gaoll@cass.org.cn。
*通信作者:劉玉滿,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畜牧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奶業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E-mail:liuym@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