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汝松,段定然,者明曉,寸成芬
(1.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騰越鎮畜牧獸醫工作站云南保山678000;2.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保山678000)
牛肝片吸蟲病的診治
藺汝松1,段定然2*,者明曉2,寸成芬2
(1.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騰越鎮畜牧獸醫工作站云南保山678000;2.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保山678000)
肝片吸蟲病是牛常見的一種寄生蟲病,在沼澤、河谷、水溝、池塘等低洼、潮濕草地放牧的牛很容易發生本病,牛一旦感染肝片吸蟲后,輕者產生營養不良、生長障礙,嚴重的導致死亡,造成嚴重經濟損失,認識牛肝片吸蟲病的危害,做好預防,感染后盡早做出診斷,選用有效藥物,科學治療能有效減少牛肝片蟲病造成的危害。了解認識該病的危害,重視預防,做好預防,可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生風險。筆者經過多年的獸醫實踐,在診斷和治療牛肝片吸蟲病上取得了一些經驗,供獸醫同行參考。
水牛;肝片吸蟲;診治
牛肝片形吸蟲病是肝片形吸蟲寄生于動物的肝臟、膽管、膽囊中,以破壞動物肝臟、膽管引起急、慢性肝炎、膽管炎為特征,并伴有全身性中毒癥現象,引起營養障礙的寄生蟲病,相較于成牛本病對犢牛的危害更為嚴重,是造成養牛業損失最為嚴重的寄生蟲病之一,人畜共患。
該病在我國分布廣泛。除牛外,羊、馬、駱駝、鹿等多種動物為其終末宿主。其中間宿主主要是小土窩螺等椎實螺。成蟲產生的蟲卵隨膽汁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在適宜條件下孵化成毛蚴,毛蚴在水中找到中間宿主小土窩螺寄生,在螺體內生長,經胞蚴、雷蚴、尾蚴幾個無性繁殖發育階段,形成尾蚴并逸出水中,經3~5 d脫掉尾部,以成囊細胞分泌的分泌物將體部覆蓋,黏附于水生植物的草葉上或浮游于水中形成囊蚴,水牛吞食含有囊蚴的水或草、葉受感染。囊蚴于十二指腸脫囊而出,形成童蟲,童蟲穿過腸壁進入腹腔,經肝包膜鉆入肝臟,在肝實質中的童蟲,經過移行后到達膽管,在膽道中經2~3月長成成蟲。成蟲在動物體內可成活3~5年,甚至更長。患畜和帶蟲者不斷地向外界排出大量蟲卵,污染環境,成為本病的傳染源。溫度、水、淡水螺是肝片蟲病流行的重要因素。通過肝片吸蟲的生活史可知該病的發生有地域性和季節性的特點。
牛羊感染肝片吸蟲后,體形逐漸消瘦,行走無力,精神呆滯,食欲減少,在民間又被稱為“慢癥”,病畜被毛干枯、彎曲、粗亂、無光澤、易斷易脫落,嚴重的脊背背毛掉光,背部皮膚干枯開裂、結痂,撥幾根被毛迎光照視,可見被毛有竹節樣環帶結節。可視黏膜蒼白,伴有貧血癥狀,個別牛出現頜下、胸下發生輕度腫黃,消化不良,偶有腹瀉。感染肝片吸蟲后,若得不到有效治療,嚴重的會造成死亡。
筆者在獸醫臨床實踐中,參與解剖不明原因死亡的病牛中,共有9頭發現有肝片吸蟲,臨床解剖癥狀基本相似。肝炎發生率100%,其中2例急性病例肝臟腫大、充血,肝膽管梗阻。7例慢性病例肝臟萎縮,肝臟表面凸凹不平,結締組織增生,肝胞膜發炎、增厚,肝臟發硬無彈性,肝組織有不同大小的孔,孔道內有血液和肝組織碎片,膽管高度擴張,管壁增厚,膽囊萎縮,切開膽管可見黏稠而污穢的棕綠色液體和大量成蟲或童蟲,蟲體外觀形態為偏平,形似樹葉,金黃色,長約20~35 mm,寬約8~20 mm。急性病例營養衰竭病理變化不明顯,慢性病例出現可黏膜蒼白、黃染,皮下黃染,皮下脂肪水腫,膠胨樣變。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和病畜的臨床癥狀可做出初步診斷。水牛進行性消瘦,病死后剖檢發現大量蟲體可做出確珍,對懷疑的病牛,取牛糞水洗沉淀法收集蟲卵,顯微鏡檢,發現大蟲卵就可以確診。
水牛肝片吸蟲病,在有流行病史的村寨時有發生,因為是慢性病,不易引起養殖戶的重視,往往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在獸醫臨床工作中建議,只要出現臨床癥狀,就要進行治療。先利用西藥殺死病原體,再用中藥扶正祛邪,調補脾胃,促使機體康復,筆者在獸醫臨床實踐中用下列方法共治療牛患肝片吸病理51例,治愈49例,治愈率96%,療效顯著。
5.1 用下列藥方殺蟲驅蟲
1)碘醚柳胺10 mg/(kg·bw),一次口服。
2)丙硫苯咪唑+硝氯酚:丙硫苯咪唑20~30 mg/(kg·bw),硝氯酚2~4 mg/(kg·bw),一次口服。
3)三氯苯咪唑片一次口服用藥10~12mg/(kg·bw)。
5.2 中藥調理
可用中藥扶正驅邪,健胃消食,促進機體康復。驅蟲1~2 d后,投喂消食健胃散,調理胃腸;促進病牛消化機能:檳榔(炒)50 g、蒼術50 g、陳皮50 g厚樸50 g、黃柏50 g、知母50 g、山楂(炒)75 g、麥芽(炒)50 g、六神曲50 g、甘草25 g,供為細末,開水沖調,適溫后灌服,方藥總質量500 g,研末后根據病牛體重適當調整使用量,1~2 g/(kg·bw),一劑/d,連用3~4 d。用藥2周后患畜食欲和反芻正常,1~2月后膘情即明顯轉好。
對于肝片吸蟲病要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根據肝片吸蟲病的流行病學特點,采取綜合防制措施。在高發病地區要定期進行驅蟲,每年進行2次驅蟲,以防止發生本病,另外要注意消滅中間宿主椎實螺,用0.01%的硫酸銅溶液噴灑潮濕草地和牲畜活動地帶,水塘用硫酸銅萬分之一濃度消毒,2~3個月重復一次,消滅環境中的肝片吸蟲蟲卵也是防止該病發生的重要措施,牲畜糞便堆積發酵,患畜肝臟嚴重損傷者全部廢棄,作無害化處理,用0.01%的硫酸銅溶液噴灑后深埋,盡量減少到易發病地點放牧,可有效預防本病的發生。■(編輯:趙曉松)
作者簡價:藺汝松(1973-),女,1992年畢業于云南省保山市農業技術學校,獸醫師。
*通訊作者:段定然(1968-),男,1991年7月畢業于云南農業大學獸醫專業,獲學士學位,畢業后分配到云南省保山市騰中縣畜牧獸醫站工作至今,主要從動物疾病臨床診療,畜牧獸醫新技術推廣,鄉村獸醫技術培訓,農戶養殖技術培訓的指導,先后從事獸醫臨床工作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