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曉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875
盧埃林早年留學德國、法國,深受歐洲自由法律運動的影響。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遭遇嚴重的經濟危機,實用主義哲學在這樣的背景下為美國社會所普遍接受。所以,盧埃林的現實主義法學思想與他一生的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系,相應地,他的現實主義法學思想也引領著時代的發展方向,尤其是《美國統一商法典》的制定。
自由法律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法官在司法的過程中應當不受立法的約束,應根據正義原則自由創造法律,‘自由地’作出判決或決定”。①以耶林為代表的法學家,批判概念法學的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強調法官中心主義,即法官在司法過程中的能動性。自由法學家還認為,成文法并非法律的唯一法源,存在著國家法律之外的與自然法類似的自由法,而且這些自由法內容隨時事而改變,②這些活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法源。
實用主義哲學強調以人的價值為中心,倡導以實用、效果為準繩,主張社會實踐和社會行為的工具主義,反映了美國現代社會求實進取的民族精神,是美國文化的核心。③《中國大百科全書》也認為,“現實主義法學是以實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為思想基礎的”,④總體而言,實用主義哲學的特點在于強調經驗和效果,內含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所以,有的實用主義者也稱實用主義哲學為“生活哲學”、“實踐哲學”。
霍姆斯大法官在一生的審判工作中總結出了“法律的生命已不再是邏輯,而是經驗”、“法律就是法官的預測”等至理名言,創立了實用主義法學。他認為法律是“于社會方便的東西”,或者說是社會所需要的東西。⑤霍姆斯大法官有著豐富的審判經驗,他的實用主義法學觀影響著盧埃林,為盧埃林現實主義法學思想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淵源。
盧埃林的法學思想是個人探索的碩果,也是時代的產物。他受到歐洲自由法律思想的熏陶,接受了實用主義哲學的理念,更為霍姆斯大法官的實用主義法學觀所影響。盧埃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結合美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在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研究中讓現實主義法學思想逐漸發展成型并不斷豐滿。
規則不確定論也被稱為“規則懷疑論”,其主要觀點是懷疑法律規則的確定性與可預測性。在傳統的規則中心論者看來,規則是法律的核心,⑥法學家的任務就是把規則組成一個邏輯一致的體系,法官和律師只需要找出具體案件應當適用的規則即可。盧埃林對此表示懷疑,他認為社會是千變萬化的,法官面對的具體案件也是錯綜復雜的,書面的規則根本無法適應這樣的復雜與變化。而且,同樣的規則之下,不同的法官所得出的結論往往存在差異,適用規則的可預測性也變得撲朔迷離。
盧埃林認為,現實主義法學研究方法的核心是法官的行為,特別是法官的標志性行為,這些行為是法官職位上前仆后繼的傳統,是他們與普通公民溝通的橋梁。⑦正如上文所述,規則具有不確定性,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在司法審判中也是被動的適用——在法官自我理解、解釋的基礎上適用,所以法官的行為才是法律的核心,法官的行為有著充分的靈活性,能夠與社會的發展變化相適應。在具體案件中,法官結合各種因素對規則進行適用,充分發揮法官的司法能動性,更能夠滿足實踐的要求,更能夠實現個案的正義。總之,法官的行為直接決定了審判的結果,在廣泛意義上來說,他的行為就是判決所依據的“法”。
盧埃林認為,就法律功能而言,法律就是一種制度,而制度是圍繞著一項工作或者一系列的工作的有組織的活動。盧埃林基于實用主義的視角,把法律功能分為以下六類。⑧第一,對麻煩事件的處理,解決社會糾紛和沖突;第二,在充滿潛在矛盾的環境中對行為進行引導,引導的目的在于預防、減少麻煩事件,促進人們的合作交流;第三,在美國這樣流動性極強的社會中,需要對行為進行再引導,以構建新的習慣和期望,從而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發展;第四,在發生麻煩事件之后,根據法律作出權威的處理;第五,對社會和集體的組織和工作提供動力;第六,司法方法的功能,即建立和利用使一切法律工作人員和機制出色地進行工作的技能。所以,他強調法律的工具性,凸顯法律的功能作用,這在《美國統一商法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現實主義法學思想的指導下,盧埃林主持起草了《美國統一商法典》。由于其他起草者幾乎都是現實主義法學思想的追隨者或擁護者,所以,該法典有著濃厚的現實主義法律思想的色彩。
第一,定義及其索引。法典每篇的第一章都對該篇涉及的一些概念進行了集中規定,并提供了“定義索引”。雖然這樣的規定有助于人們對相關定義的查詢和了解,但似乎與盧埃林對法律概念的批判相矛盾。筆者認為,正因為盧埃林認為法律概念容易產生模糊不清的狀態,他才將重要定義在開篇即加以明確規定,從而引起人們對定義的重視和了解,減少對定義的模糊理解。
第二,反對形式主義,重視當事人意思表示。盡管有了相關定義的規定,但文字或詞語的模糊始終難以避免,克服這樣的模糊就需要尋找當事人糾紛的實質,而不是通過對規則中詞語的機械理解來解決糾紛。盧埃林認為,商事交易的事實和客觀情況比它們所可能采取的形式更為重要,并在起草過程中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以清除先前法律中的形式主義,將法律關注的重點由形式轉到了當事方的意思表示上。⑨例如法典第2-204條中,合同的訂立可以通過任何足以表明當事人達成協議的方式,使得商事交易的雙方只需明白彼此的意思表示即可確定自己的行為及其效果,而不必再糾結于“要約”、“承諾”等術語的內涵和表現。法典第2-313條、第2-305條、2-606條、3-115條、等都體現了對當事人意思表示行為的尊重。
第三,法典的靈活性與開放性。導致規則不確定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規則無法完全預見未來可能產生的問題,為此盧埃林在法典的制定上采用了靈活、開放的風格,從而擴大了規則的可預測性??倓t的內容充分體現了法典的開放性與靈活性。第1-102條第一款即規定,“本法應作靈活的解釋和適用,以促進本法之宗旨的實現”;同樣在該條的第三款中規定了通過協議改變法典條款的效力。法典的開放性可以在第1-103條中體現出來,即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各項原則應作為法典的補充,這是因為規則的內容有限,無法面面俱到,更無法預測所有未知的問題。此外,法典中出現了很多靈活的、從屬于變動的解釋的詞語,例如“合理的”、“不合理的”、“適當”等等,給規則帶來的一定的彈性,便于當事人對商事行為的靈活把握,例如法典第2-718條、第3-505條、第3-118條等規定。
盡管盧埃林非常重視法官的行為,甚至把法官的行為直接看作是法本身,但是“法官行為主義”思想并沒有在法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然而,這也并不意味著法典完全拋棄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首先,法典整體的靈活性和開放性給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法典第1-102條第一款規定,“本法應作靈活的解釋和適用,以促進本法之基本宗旨的實現”,也就是說,法院在適用該法典時,可以靈活地對具體條文進行解釋并適用。法典第1-103條規定,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各項原則應作為法典的補充,所以法官在具體案件中還可以選擇適用其他法律,而不是僅僅依賴該法典的規定進行審判。
其次,部分條文明確強調了法官的行為。雖然法典中沒有充分地、直接地體現法官行為的重要性,但從個別條款中還是可以一窺盧埃林對法官行為的重視。例如,第1-201條第十款規定由法官判斷條款或句子是否“醒目”。又例如,第2-302條中的規定,賦予法官對顯失公平的合同及其條款加以認定并進行規制的權利,從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再例如,第2-723條中規定,在市場價格的確定過程中,法官對“通知”是否充分擁有自由裁量權,并依據法官自己的判斷對該市場價格是否有效進行確認。再例如,第7-601條中規定,“如果所有權憑證丟失、被竊或毀損,法院可作出交付貨物或簽發替代憑證的命令,且貨物保管人不因遵守法院此種命令而對任何人承擔責任?!笨梢?,當所有權憑證丟失、被竊或毀損時,法官可以作出交付貨物的命令,也可以簽發替代憑證的命令,具體作出哪個命令由法官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進行判斷。這樣的規定還有很多,例如第2-202條、第2-716條、第2-724條、第3-804條、第9-507條等等,這些規定都給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體現了盧埃林對法官行為的重視。
法律的制定要彰顯法律的功能,而不是含蓄的隱藏在文字之下,這正是盧埃林制定法典的實用主義精神的反映。通俗地說,制定出來的法律就是要能夠被當事人、律師、法官等所使用,是“實用的東西”,進而實現法律應當承載的功能。法典第1-102條第二款說明了本法制定的基本宗旨,“a.使調整商業交易的法律更加簡潔、明確并適應現代要求;b.使商業作法能夠通過習慣、行業慣例和當事方協議不斷獲得發展;c.使各州調整商業交易的法律歸于統一”。該條文直截了當地闡述了制定法典的三個目的,明確了該法典的功能。
法律的功能之一就是解決麻煩事件,這一功能在法典中的體現很多。例如《美國統一商法典》第3-114條規定,“票據的流通性不因票據未填日期或錯填日期而受影響票據錯填日期時;如果票據是即期付款或票據日期后一段固定日期付款,付款日期按錯填的日期計算;如果票據或票據的簽名旁填有日期,該日期應被假定為正確”??梢园l現,票據日期的問題屬于瑣碎型的,在實踐中總是出現“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況,但法典3-114條對未填或錯填票據日期的情況分別進行了規定,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麻煩事件,又例如法典第2-306條、第3-118條等。
法律如何才能成為“實用的”法律?在盧埃林看來,貼近生活的法律才是最實用的法律。在商事交易活動中,從當事人訂立合同開始,到支付貨款、交付貨物,再到擔保交易等流程,潛在的糾紛存在于各個階段,都需要法律加以規定。與這些社會生活相對應的相關的法律,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這樣的流程進行設計,便于普通人理解,更具有實用性。另外,法典中多處使用“行業慣例”。眾所周知,行業慣例是在長期的商事活動中形成的為大家所普遍接受、適用的習慣,人們總是不自覺地實施這些行為習慣。由于行業慣例在商事活動中經常出現,所以,從實用的角度來說,行業慣例就應當相應地在法律中得到充分的規定,從而引導、規范涉及行業慣例的的商事活動。法典注意到了實踐中的這一具體情況,并在立法中毫不隱晦的體現出來,突出了法律的實用性功能。
《美國統一商法典》應時代要求而產生,其結構和具體內容都體現了盧埃林的現實主義法學思想,對規則不確定論、法官行為主義和法律功能論等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回應。由于法典屬于示范法,美國各州可以選擇適用該法典,所以法典在各州的適用經過了漫長的爭論時期。最終,《美國統一商法典》先后在各州得到不同程度的適用,為商事交易的發展提供了統一的法律規定。同時,適用的結果表明法典的實踐價值得到了普遍的承認,這也是對盧埃林現實主義法學思想的認可。
[注 釋]
①付池斌.現實主義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0.
②付池斌.現實主義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0.
③付池斌.盧埃林:書本法不同于現實法[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54.
④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638.
⑤付池斌.盧埃林:書本法不同于現實法[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52-53.
⑥王紹喜.卡爾·N·盧埃林——荊棘叢[J].清華法學,2004(01).
⑦馮玉軍.美國法律思想經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06.
⑧沈宗靈.盧埃林的現實主義法學[J].法學研究,1990(05).
⑨孫新強.論美國統一商法典的立法特點[J].比較法研究,2007(01).
[1]付池斌.盧埃林:書本法不同于現實法[M].黑龍江: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2]馮玉軍.美國法律思想經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
[4]付池斌.現實主義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潘琪譯.美國統一商法典[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0.
[6]孫新強.論美國統一商法典的立法特點[J].比較法研究,2007(01).
[7]王紹喜.卡爾·N·盧埃林——荊棘叢[J].清華法學,2004(01).
[8]沈宗靈.盧埃林的現實主義法學[J].法學研究,19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