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晴云 安亞彬
甘肅警察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網絡輿情是由于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產生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目前網民人數持續增長,簡便快捷的網絡信息平臺為信息的迅速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網絡數據量日益龐大,網絡信息來源多樣,造成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同時敵對勢力利用網絡進行信息發布,傳播分裂國家、煽動民族仇恨、損害國家形象、擾亂社會秩序等思想,手段隱蔽,傳播迅速,對我國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以上種種現象都表明網絡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犯罪工具、犯罪場所和犯罪對象,網絡也是輿論斗爭的重要陣地。而基層公安機關基礎工作薄弱,利用網絡輿情調查分析、引導規范的意識薄弱,缺乏相關網絡基礎知識和輿情基礎知識的培訓,工作方式單一,措施粗放,導致輿情應對被動,錯失良機。公安機關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高度重視網絡輿情的監測收集、分析研判,正確導控。
互聯網絡每日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力爭在第一時間掌握輿情動態直接決定輿情導控工作的效率和結果,目前公安機關搜集信息仍然以手工搜索為主,當然加強研發網絡輿情搜集技術與工具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現有的技術手段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監測搜集制度是必要的。
首先要加強網上巡查制度,日常信息搜集通過專用搜索系統、搜索引擎和重點網站監看相結合的方式,搜集輿情熱點,涉警涉穩信息和傾向性言論,查看輿情信息傳播規模,擴散速度等,獲取日常輿情信息實況。除了日常巡查,特定事件的輿情信息通常會有一些集中傳播的場所,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對這些特殊網站、論壇、微博、微信、QQ群的收集,往往可以用最少的時間獲取最重要的信息。敏感時期加強對重點網上公共空間的專項監看,可以提供輿情內容,并發現傾向性、苗頭性的輿情信息。對某一時期熱點輿情信息,尤其是涉及本地的輿情信息,進行專題巡查,全面獲取某一熱點問題的詳細內容。
其次明確信息搜集的目標,一要研究與明確輿情信息搜集的范圍與內容;二要研究與確定輿情搜集的渠道與方法;三是構建科學規范的網絡輿情搜集工作流程與組織管理體系。
第三搜集信息過程中要注重直觀、量化的數據基礎,搜集的信息要科學、精準、及時、全面、深入。
輿情信息分析研判是根據特定問題的需要,對獲取的互聯網信息進行深層次的鑒別、分析、研究、判斷,確定有用信息用于決策的過程。通過互聯網獲取的信息數據量龐大,內容多元化,結構復雜,輿情信息的分析研判要求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找出輿情現象隱含的本質,有針對性的收集輿情現象背后所反映的各類犯罪信息,公安業務信息,社會信息等進行歸納、總結、研判,獲取對公安工作有用的信息。它通過將各種基礎的、雜亂無章的信息轉變成具有預警性、前瞻性的綜合信息,從而為警務工作指引工作方向,提供有力支持,為警務決策提供事實依據。
分析研判首先對獲得的信息進行甄別,全面綜合分析研判信息的各個方面,實事求是的分析判別,合理預測信息的變化趨勢及可能帶來的影響,分析研判可以從定性分析研判和定量分析研判兩個方面進行。
定性分析研判用于分析輿情真偽、價值度、危害度等,可以從以下6個方面進行。①信息可信度分析。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分析研判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鑒別信息來源的方式,分析信息組成要素及其邏輯關系等方式,判斷信息真假。②信息時效性分析。根據信息反映情況,去除無效信息,判斷信息緊急程度。③信息價值度分析。信息反映情況有無使用價值,參考價值或潛在價值,有價值信息區分其價值重要程度。④信息危害度分析。對各類危害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損害黨和國家的聲譽、損害黨和國家領導人形象,危及人身安全的信息,依據其信息內容危害性、發布平臺影響力和擴散情況等指標,分級研判。⑤信息關聯分析。通過歷史資源的獲取與分析,研判分析該輿情與歷史輿案情之間的關聯。⑥信息發展趨勢分析。合理預測輿情的發展趨勢,是立即消失,逐漸消失還是高漲及可能帶來的影響。
定量分析研判用于分析特定輿情在區域、行業、時間、年齡、性別等方面的統計分析,可以從以下6個方面進行。①按區域分析。按照輿情信息關注的地域或影響的范圍來分析。②按行業分析。按輿情信息關注人群所從事行業來分析,比如涉警輿情,包括重大刑事、涉恐、涉穩、治安、案件,公安機關執法辦案、行政管理、民警違法違紀,公安機關出臺的政策等各類信息。③按類型分析。按照某一時間熱點問題專題分析。比如反腐,輿情分析就必須兼顧各個階層,通過社會各階層對特定事件態度和看法的分析提煉,得到全面科學的分析結果。④按時間分析。按照輿情信息所影響的時間來分析。⑤按年齡分析。按照輿情發散或關注人群的年齡結構分析。⑥按性別統計分析。按照輿情發散或關注人群的性別來劃分作分析。
分析研判內容描述避免主觀臆斷,避免簡單粗放。不僅要有詳實的輿情基本信息要素,對整個事件發生過程、動向有詳細說明,搜集該輿情熱度要素,了解事件影響力,網民反應,判斷事件發展方向。還應該結合相關公安信息系統和資料,進一步挖掘事件相關人員的個人信息,對參與人員性質、涉及組織性質深入了解,挖掘其幕后策劃的國內外背景等,具體內容組織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研判內容模塊組成
輿情導控包括輿情引導和輿情控制。首先明確公安輿情導控是公安部門根據輿情產生、發展規律,采取專門的工作方法,規范和引領輿情發展的方向,按照法律法規進行監督檢查,確保其始終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的一種執法行為。這種執法行為和言論自由、新聞輿論監督相輔相成。
其次,網絡輿情產生的網絡環境是一個虛擬的環境,其中存在各種虛假信息、模糊信息、別有用心的謠言和攻擊性言論,這種言論很大程度影響輿論受眾的認知和理想分析能力。同時網絡輿論傳播者的信息不對等和種種浮躁心態、利益階層不同、仇富仇官心態等都影響輿情良性傳播,在別有用心者的推波助瀾下,形成的輿情信息并非是正確的,往往參雜很多負面因素甚至危害性極大的信息,這些輿論的走向關系社會民生,國家穩定,是非常有必要進行導控的。
輿情引導要“防”、“疏”、“堵”相結合,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引導網絡輿情,要注意“防”、“疏”、“堵”的關系,不能一味的“堵”,也不能出現問題才去“疏”去“堵”,更要注重“防”,注重“防”、“疏”、“堵”三者的融合。
輿情引導要認真分析輿情特點,注意方式方法,引導過程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職責明確原則
在輿情危機發生時,公安部門作為政府執法機構,在輿情回應時要勇于承擔責任。危機狀態下政府部門擔責將會極大程度建立公眾信任感,穩定民心,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同時這種信任在接下來的信息發布,引導控制過程中都會產生良好效果。反之,如果急于推卸責任,掩蓋事情真相,將激發公眾負面情緒和探索事情真相的熱情,造成事件激烈爆發,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
2.時效性原則
網絡信息傳播迅速,如果錯失輿情引導的黃金時間,網絡輿情中的各種失真信息、負面信息伴隨公眾的不安焦躁情緒將迅速擴大,這種擴展是裂變式增長的,隨著時間推移越演越烈。公安部門在其中的缺席將可能導致真相埋沒,負面信息大量傳播,造成不穩定因素。因此公安機關要建立健全監控制度,力爭在第一時間發布正確權威信息,杜絕謠言蔓延。
3.信息公開原則
信息公開透明是防止謠言的有利武器。政府部門和公眾之間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等的,信息不對等造成交流溝通障礙,堅持信息公開,堅持信息客觀準確,讓事實說話,讓數據說話,積極發布信息,廣泛發布信息,可以有效制止謠言傳播,安定社會秩序。
目前網絡社會中信息發布門檻低,渠道多,傳播迅速,任何人或組織都不可能完全控制信息,過度的控制也可能引發公眾猜疑,促使謠言傳播,所以要樹立正確的輿情導控意識,控制的目的不是為了控制輿論,而是為了達成預期目標而采取協調手段對輿情加以規范和引導。實行輿情分級分類處理,比如對重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重大安全事故網上信息的控制;對游行示威、維權上訪、警民沖突等群體性事件網上信息的控制;對引起炒作的社會熱點類網上信息的控制。依據事件性質、發展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啟動不同的應對機制。
突發危機事件輿情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政府、媒體、公眾共同參與其中,扮演不同角色。而輿情信息的正確導控離不開三方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響。政府是危機事件的處置者,信息控制者,掌握更加全面、更加詳細真實的信息。媒體是危機事件的傳播者,掌握極大話語權,關系輿情事件發展、走向。公眾是輿論形成的主體,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決定輿論引導的成敗。建立三方聯動機制,尋求三方對話途徑可以有效進行輿情導控工作。
[1]阮世祝.加強公安輿論引導工作的思考[J].公安研究,2012(7).
[2]陳光明.加強網絡涉警輿情應對工作之探析[J].公安研究,2013(6).
[3]曾潤喜.網絡輿情管控工作機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18).
[4]紀紅,馬小潔.論網絡輿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導[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5]王永杰.地方政府網絡輿情危機應對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
[6]黎慈.網絡涉警謠言的應對機制研究[J].公安研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