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正 王 敏
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人民檢察院,四川 綿陽 621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國政法機關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把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作為基本任務,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作為根本目標,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密切黨群關系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群眾基礎是根本保障;實施“四個全面”治國理政新布局,群眾基礎是力量源泉;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群眾基礎是堅實根基。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肩負打擊犯罪,維護穩定,維護公正的神圣光榮使命,在執法辦案過程中,更要依靠群眾、貫徹群眾路線,傾聽群眾呼聲,接受群眾監督,回應群眾關切,因為正如李士英教授所指出的那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力量之源,在于徹底地貫徹了依靠群眾的工作路線,獲得了最廣大群眾最廣泛的支持和幫助。
二是檢察機關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客觀需要。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關鍵階段,民生問題日益成為人民內部最主要的矛盾。因此,檢察機關目前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著力提升化解矛盾、定紛止爭能力,妥善調處不同主體間的利益糾葛。更當值得關注的是,短期內腐敗現象難以根除,反腐倡廉工作形勢異常嚴峻、任重道遠。特別是現在,群眾法治維權意識日益增強,通過司法程序主張自身合法權益訴求與日俱增,因此,各種矛盾糾紛越來越多地以訴訟形式匯集到司法領域,檢察機關公正執法的能力和水平迎來了新的挑戰。
三是提高檢察公信力的迫切需求。提高檢察機關執法辦案公信力的必然且唯一有效途徑只能是做好群眾工作。一方面,少數檢察干警宗旨意識淡化、掌握群眾心理、使用群眾語言、疏導群眾情緒,處理群眾訴求等群眾工作能力不強,有的干警簡單機械就案辦案,忽視辦案的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統一,常常出現案子辦了,檢察機關在群眾中的形象也搞壞了;有的干警存在“重打擊犯罪,輕保護權益”的偏差,只注重指控犯罪證據,不重視辯護意見;有的理性文明規范執法程度不高;有的對群眾求助漠不關心,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享樂主義思想。另一方面,仍有相當多的群眾對檢察機關的性質與職能不了解、不熟悉。上述種種問題,無不降低了檢察公信力。如果疏忽大意,檢察機關將喪失群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檢察工作將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
在實行單一公有制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階層劃分簡單,群眾工作對象比較明確。現階段,我國呈現出公有制經濟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和其他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局面,形成了具有不同經濟基礎、政治訴求和以及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基層檢察機關群眾工作對象由以前簡單明確的階層劃分到必須重新審視現有復雜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的出現,這就要求基層檢察機關必須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去認知、分析和研判社會不同階層利益訴求的新變化新趨勢,以順應不同利益群體的司法新需求。
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政府調控的失靈,帶來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分化和貧富差距,部分弱勢群體很難享受到社會發展成果,社會仇富仇官情緒不斷升溫,其根源在于不同社會群體利益訴求能力的不均衡,更是社會權力分配不平衡的反映。更為可慮的是,個別組織和群體通過非正當渠道獲得非正當利益,這更加激化了社會沖突,對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產生了負面效應,加劇了社會矛盾。近年來,我國因利益訴求引發社會沖突的案(事)例俯拾皆是,絕大部分與社會心理失衡有莫大關聯。
2015年2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在信息化程度日新月異的當下,檢察工作已經置于數億網民的全面監督之下,檢察工作的方式、機制必將在“鏡頭下”進行深徹變革,如何有效增加網絡輿情正能量的釋放,防止或減少其負面效應?如何有效利用網絡信息平臺為廣大群眾提供更為快捷更為有效的司法服務,成為檢察群眾工作面臨的全新課題。
1.嚴格規范司法行為
深入推進司法規范化建設,重點整治司法作風簡單粗暴,執行辦案規范和紀律規定不嚴格,不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律師等訴訟參與人的權利,濫用強制措施和偵查措施,訴訟監督不規范、不及時,為追求考評成績弄虛作假等突出問題,著力解決司法不規范的“頑癥”。按照輕重緩急和難易程度,逐項處理,確保整改到位。同時,要圍繞不規范司法的突出問題,對現有制度規范進行廢改立,進一步健全規范司法的程序、標準和責任,完善科學合理的司法工作規范、辦案程序規則。
2.構建懲防一體化機制
當前,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權益保障、公平正義等問題十分關注。基層檢察機關一要加大民生檢察力度,堅決打擊和查辦影響民生、侵害民利的刑事犯罪活動,特別要加大查辦民生領域職務犯罪力度,保障和促進各項富民惠民政策的落實。二要扎實推進網絡理政,提高掌握群眾心理、使用群眾語言、疏導群眾情緒、處理群眾訴求等能力,真正把檢察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三要加強司法人文關懷,推進刑事被害人救助等司法救助工作,幫助解決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問題。加強和改進社區矯正法律監督,配合有關部門積極探索涉罪流動人員管護教育制度。更加重視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及其他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的司法保護。
3.開辟便民訴訟通道
每一名檢察干警要始終牢記人民是檢察工作全部價值的最高裁決者,自覺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貫穿于全部檢察工作中,堅持貼近群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注重發揮群眾的參與、監督作用。一要推進綜合性受理接待中心、案件查詢平臺、民生服務熱線、派駐基層檢察室建設,探索運用網上QQ群、檢察微博等手段,暢通群眾訴求反映渠道,及時消除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潛在隱患。二要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加聽庭評議、案件評析以及視察檢察工作等活動,不斷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檢察工作的途徑。
1.深化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機制改革
隨著修改后刑事、民事、行政訴訟法的貫徹實施和涉法涉訴信訪改革的推進,檢察機關受理信訪總量上行態勢明顯。最高人民檢察院專門下發了人民檢察院受理控告申訴依法導入法律程序實施辦法、控告申訴案件終結辦法和司法瑕疵處理辦法。基層檢察機關要認真抓好貫徹落實,重點做好訴訪分離、程序導入、案件辦理、終結退出、司法救助等工作,依法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建立通報、會商和信息共享、息訴化解聯動機制。
2.深入推進檢務公開打造“陽光檢察”
基層檢察機關加強“開放、透明、信息化”條件下的群眾工作能力,必須著力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倒逼規范司法。要抓住案件信息公開這個重點,進一步規范和拓展案件信息公開系統應用。加強法律文書說理,促進當事人認可檢察機關處理決定。要堅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推進網上、網下檢務公開大廳建設,探索創新符合本地實際的檢務公開方式,構建多層次、多角度、全覆蓋的檢務公開網絡,使檢務公開走進廣大基層群眾。要進一步健全推進檢務公開的各項機制制度,做好公開信息的內容審查、保密檢查、風險評估、輿情應對等工作。
1.提升開展群眾工作的專業化能力
要進一步完善檢察人員直接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工作機制,推動檢察官進機關、進單位、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活動經常化、制度化。讓檢察干警真心實意地拜基層群眾為師、與基層干部為友,請基層干部群眾幫助找毛病、挑不足,在向群眾交往中了解群眾疾苦,掌握群眾心理,從而鍛煉自己疏導群眾情緒、化解矛盾糾紛、釋法說理以及協調各方力量處理群眾合法訴求等能力,不斷提升群眾工作本領。
2.堅持理性平和的工作方式
理性平和是一種極其可貴的工作方式、工作能力,它要求基層檢察機關要時刻牢記執法為民,堅決糾正簡單執法甚至是粗暴執法的問題,用群眾信服的方式執法辦案,使人民群眾感受到法律的尊嚴和權威,使執法辦案獲得理解和支持,在執法辦案中展現檢察隊伍的良好素質。執法工作的理想和諧狀態就是能將執法與群眾關系的矛盾和消極因素轉化成積極因素,這就要求干警在執法工作中,在不降低執法力度的前提下,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切實轉變服務態度,大力提高服務和執法質量,做到語言不粗俗、行為不粗暴、態度不蠻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盡可能融法、理、情于一體,切實解決“法了事不了、案平情不平”的問題,將執法與群眾關系的矛盾向有利方向轉化,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使執法真正達到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機統一。
3.加強執法作風建設
基層檢察機關黨組要緊緊抓住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這一關鍵,認真落實從嚴治黨、從嚴治檢要求,切實履行“兩個責任”,持續整治“四風”,堅決糾正各種“隱形”和“變種”問題。在著力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要建立健全防范和解決作風問題長效機制,確保改進作風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要緊扣檢察權運行的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切實加強內部監督,認真開展檢務督察,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違紀違法預防,以“零容忍”的態度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檢察人員,以執法作風的改進全面促進群眾工作能力的提高。
[1]李士英.當代中國的檢察制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511.
[2]古峰.關于構建檢察機關群眾工作整體格局的思考[A].湖北省人民檢察院發展研究中心編.檢察機關群眾工作的理論與實踐[C].長沙: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