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珍 劉麗萍
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6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法治中國目標。法治國家,其實就是社會按照規則體系存在和發展的一種狀況。規則意識是法治建設基石,沒有規則文化作為基礎,法治大廈也就無法矗立。因此,培育公民規則意識,應當成為法治國家建設的應有之意。為了適應建設法治中國的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做好學生規則意識培育工作。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規則就是制定出來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大到國家的法律,小到集體的規章制度,以及大家共同認可的行為準則;規則意識,是指是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
規則是公共的,是享受權利的保證,是形成秩序的保障。規則意識是個人的,是決定做人的境界,是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國家的法治成熟度的重要指標。規則意識的缺乏直接導致的就是社會運行成本的居高不下,效率的停滯降低。
高職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規則意識強弱關系著個人的成長成才,影響著法治中國的目標及和社會和諧穩定。
(一)規則意識的培育是完善高職學生人才素質培養與教育的重要方面。規則意識是現代人才素質的重要方面,大學是一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健全人格培養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應把學生規則意識培養納入育人的重要位置。
(二)培養規則意識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必然要求。法治對于國家來說,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對于公民個人來說,應該是一種基本生活方式。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就是公民要學會在法治狀態下生活,把法治作為基本的生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公民的規則意識。高職學生就是要在法治中國的目標建設中起推動作用,通過規則意識的培育,建立公民意識、權利義務觀念、平等自由觀念,形成依法辦事的行為方式。
(三)培養規則意識有助于高職學生健全人格,成為合格職業人。高職學生作為社會未來高級技術型人才,應該是具有規則意識的人。然而,高職院校往往把工作重點放在學生專業技術發展的教育上,規則意識教育是個盲點。加之高職學生文化基礎與行為習慣“雙弱勢”,規則意識缺失尤為突出。而現代企業對規則非常重視,“制度是鐵,誰碰誰流血”。企業在用人標準上強調愛崗敬業,遵規守紀。高職學生要想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職業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培養規則意識,遵守規則,從而贏得社會和企業承認與接納。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規則意識狀況不容樂觀。校園里,違規違紀現象屢見不鮮:上課遲到、曠課,考試作弊,在宿舍違規使用電器,毀壞公物,盜竊等等。更有資料表明,近年來我國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呈現上升趨勢。
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規則文化傳統的缺失;高職學生是文化基礎與行為習慣“雙弱勢”的群體,他們自控能力,自我約束力較差;加之高職院校規則意識教育的薄弱。然而規則意識是法治中國的基石,因此,注重和加強高職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刻不容緩。
鑒于當前高職學生規則意識淡薄的現狀,當務之急的就是要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強化學生的規則教育,強化責任意識,克服個人主義,牢固樹立依照規則辦事的意識,塑造學生良好個性,提升社會適應能力。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謀得一席。
筆者根據規則意識的三個層次認為對高職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基本途徑應從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兩個方面著手。
(一)法制教育是高職學生規則意識培養的基礎
高職院校要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其前提條件是必須讓學生對規則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法律是明確的硬規則,法律是公民行為的普遍規則,是社會運行的剛性底線。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是高職學生規則意識培養的基礎。它可增強學生敬畏法律的自覺性,使他們真正懂得,法律存在的必要性主要在于保障公民安全、財產、幸福等基本權利。
具體措施:首先通過依法治校營造有利于學生法律意識養成的校園氛圍;其次學校要切實抓好《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工作,發揮課堂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不斷增強學生的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明確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沒有絕對的權利,也沒有絕對的義務,任何人都不能將一己之利凌駕于國家和他人的合法利益之上。要堅持程序義務和實體義務相統一,在追求自身正當利益時,必須重視手段的合法性。以中國游客大鬧曼谷機場為例,任何通過不法手段去追求本為正當利益的行為,最終會變得不正當,不會受到法律保護。尤其是要推行實用法律教育,如學校可通過聘請實用法律教育的專項和常年法律顧問,還可組織學生參觀監獄、旁聽法庭審判,開設法律咨詢等。讓學生領悟、感受法律的威嚴,自覺敬畏法律,從而養成遵守法律習慣。
(二)公民道德教育是高職學生規則意識培養的關鍵
規則意識的最后一個層次是遵守規則成為人的內在需要。在這種境界下,外在規則內化為人的基本素質。“規則意識”重在意識,重在自覺和習慣,這其實就是一種道德修養,因此它僅靠法制教育是遠遠不夠的。規則意識之形成的前提是人的敬畏觀念,顯然,這種敬畏的源動力更多來自于理性或人文精神。要實現這兩點,離不開道德教育和人文啟蒙,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公德是柔化的軟規則。于當下而言,價值沖突無處不在,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選擇,現實中公德私化非規則行為廣泛存在才使得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堵車等現象一直驅之不散。而現代社會的秩序是建立在規則之上的,社會是由無數規則構筑起來的穩固結構,人要生活在社會中就只有去適應這個結構,以自我約束的方式享受自由,個人對自由的追求不能妨礙他人的自由,個人對權利的行使不能損害他人的權益。
在高職學生社會化進程大大縮短的情況,學校要教會學生應遵循的做人最起碼的準則,讓學生掌握社會規則中最重要的“品德、原則、責任”,把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作為一項素質教育內容來抓,從公民道德教育入手使學生遵紀守法,懷有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讓“規則意識”融進每個學生的血脈。
具體做法有:首先,學校領導及老師要起示范作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生做出表率,以高尚的道德修養感化、影響學生;其次以日常管理為基點,從完善學校的規定,嚴格執行學校的規定做起。讓學生參與制定一些規則,了解規則,理解規則的意義,從而真心接受它。在規則執行過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再次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和優勢,突出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及公民意識。同時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環節,加大實踐教學的投入,為學生的社會生活教育提供機會和平臺。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內化自省。最后,重視輿論氛圍的營造,發揮學院的學生社團作用,在這些小集體中,每個成員對其有一定的依賴和信任,在這里違背規則的行為到底是受到默認、嘉許還是鄙視、責備,對于個體的影響甚大。這是非常有約束力的輿論氛圍,且易于培育人們內在的羞恥心和內疚感,能揚正氣去歪風邪氣。
[1]童世駿,周武.現代社會與規則意識[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2]趙修義.思想者小傳[N].解放日報,2015-1-3.
[3]饒世權.當代大學生規則意識的現狀及教育對策[J].青年探索,2007(2).
[4]甘藏春.當前法治中國建設的重點任務[N].人民網-理論頻道,201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