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業越
寧夏大學,寧夏 銀川750000
商人信用與商事立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為了有效保護商人的信用,進而催生了立法的形成,商事立法能夠有效促進商人遵守信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夠有效的促進二者共同發展。對于我國商人而言,在實施商務活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信用缺失現象,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商事立法相對滯后,影響其發展。鑒于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勢在必行。
在商品經濟中,商品交易是基礎,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商品交易過程中,以公平互利、便捷簡單、安全可靠為主,這個特點在于建立在交易雙方彼此信賴的基礎上,正是所謂的商人信用。在實施交易過程中,信用是前提與基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交易雙方必須假定對方能夠履行承諾,進而形成一定的約束,促進交易工作順利實施。高度的信用能夠促進人們在未來的商品交易確定預期,通過這種預期確定,能夠避免市場風險發生。當前為市場經濟,企業對于商人信用而言,尤為重視,可以說,商人信用是企業經濟運行的基礎[1]。商人信用的形成促進了商品交易量的提升,故對商人信用的保護逐漸增多,進而在這種情況下,促成了商事立法。早在11世紀晚期以及12世紀初,受地中海沿岸商業復興影響,商人們為了有效滿足契約、合作以及商標事宜,進而確保商品交易的順利進行,開始訂立相關的規定,避免商人信用缺失導致利益受損,自此,商人習慣法形成,對于促成商事立法具有一定的基礎指導作用。
由于最初的商事習慣法形成,為商品交易的進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優勢,但是,隨之而來的困境令商人無法逾越。這種商人習慣法主要是延續在商人進行商品交易的過程中,不受國家相關部門的約束,缺乏一定的法律權益,進而使得商人信用呈現出新的缺失現象,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商事成文法逐漸形成,使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益,國家相關部門可以直接予以干預,使得商法具有一定的規范性、示范性,從而有效保障商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在商品交易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糾紛[2]。依據上文敘述的內容可知,商事活動中,商人的信用問題促進了商法的提升,使其從習慣法逐漸走向成文法,顯示出決定性的作用,奠定了商事立法的重要地位。與此同時,商事立法又可以促進商人信用,能夠有效的規避風險,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不斷更新,社會的不斷進步,當前的商事活動已實現了質的飛躍,打破了傳統時間、空間局限的方式,實施新的交易方式,比如,電子商務。現代化的交易行為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商事交易全球化。技術革新、互聯網普及,使得商事交易范圍越來越廣,提高了國際貿易交易水平;其次,電子信息化交易。當前,電子商務盛行,逐漸取代了傳統的交易形式,引申出更多的電子商務企業,比如,淘寶網、京東商城等[3]。現代化的交易方式促使商人信用得到了提升,商事信用的主要特點決定了商人信用,具體特點為其倫理價值讓位于財產價值,信用交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進而促進了征信體系的發展。比如,美國大型的信用服務公司的產生。而對于商事立法來說,隨著數字化信息時代的來臨,商事交易呈現出全球化的交易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商事立法為了適應發展需求,進而不斷的實施變革,使得商事立法趨于國際化,不僅能夠解決本國的商人信用缺失問題,還能促進國際貿易中商人信用的體現。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提升,市場經濟的完善,信用體現出了一定的價值與作用。但是,就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情況來看,信用缺失現象尤為嚴重,比如,不履行合同、債務人拖欠貸款、虛假廣告等等。這些現象嚴重充斥我國市場經濟浪潮當中,對發展我國市場經濟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據相關報道,2014年曾有學者指出,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巨額的數字顯示出我國當前商人信用缺失呈現出的嚴重后果。我國商人之所以存在信用缺失現象,主要是因為受長時間的計劃經濟影響,在商人當中缺乏信用觀念,與此同時,商事立法不夠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商人信用是依據法律制度予以建立起來的,與商法的職能具有一定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商人信用受到嚴重的影響,進而出現了商人信用缺失的現象。總的來說,未建立相應的商法,不具備清晰的產權制度、征信體制不夠完善等都是商人信用缺失的原因[4]。
商人信用缺失將會嚴重影響商品交易,進而使得經濟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呈現出一定的趨避性。眾所周知,商人信用是商事活動的基礎,是活動開展的價值保證,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對我國商人信用缺失現象予以解決尤為關鍵,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明晰產權,建立商事信用權制度。市場經濟中,產權是企業開展經濟活動的基本保障,是賦予自身權益的基礎,能夠有效的約束交易行為。所以,在商品交易活動中,明晰產權,制定相應的產權制度是商人信用的基礎保障。商事信用權這項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商人信用的確立,具備人格權以及財產權兩種性質,其中,財產權最為主要。在該項制度建立的過程中,應予以明確規定信用權的取得、權利行使的范圍等等,在此基礎上,形成制度[5]。
其次,建立健全征信體系以及失信制度。在商品交易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發展因素在于及時、準確的獲取相應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定的信息獲取渠道,商人信用缺失問題就無法被人知曉,故應建立健全征信體系,完善管理。與此同時,商人在商品交易過程中,為追求個人利益,往往會出現失信行為,進而造成嚴重的損失。面對這樣的情況,應建立健全相應的失信制度,將商人失信行為記錄在冊,使其不具備融資資格。
最后,完善企業破產法律制度。對于從事商事活動的商人來說,破產即意味著個人或者企業信用完全泯滅,不具備任何的融資資格,是信用責任制度的關鍵之處。當前,我國具備企業破產法律制度,但是還不夠完善,無法解決現階段的信用危機問題,呈現出了一定的法律弊端[6]。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應完善企業破產法律制度,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將法律法規予以完善,制定相應的破產法,以法律規范商人信用,促進商品交易的良性發展。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知,商人信用與商事立法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度,二者屬于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之間有效的互動是完善商法的保障,是促進商人信用提升的依據。針對于我國商人信用缺失的現象,應找出缺失的具體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予以完善,以期促進商人在市場中發揮重要作品。
[1]劉子其.企業商事信用缺失的民商法規制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5,02(23):89-90.
[2]艾圍利.多重人格語境下商人身份與人格關系研究[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01):41-49-79.
[3]周海博,商麗娟.媒體視域下商人責任的法律邊界[J].新聞戰線,2015,01(01):126-127.
[4]劉秋根.江西商人長途販運與金融信用——<江西商人經營信范>的經營史解讀[J].中國錢幣,2013,09(02):44-56.
[5]王志東.從商事立法看山西票號的近代化轉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8(01):86-92.
[6]劉斌.一人公司與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信用法律中的暗合——以人格信用和財產信用的互動調節為中心[J].甘肅理論學刊,2009,04(01):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