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合法化立法模式探索
魏良冠
延邊大學法學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從法律層面上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認可,同性戀者權利的保護再次成為法律工作者討論的熱點問題。近幾年,對同性戀者的權利予以保護已經漸漸趨于一致的認可,但是應當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在多大程度上予以保護,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通過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基礎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我國應當采取的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立法模式。
關鍵詞:同性婚姻;理論基礎;立法模式
中圖分類號:D923.9
作者簡介:魏良冠(1989-),男,漢族,山東鄆城人,延邊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法方向。
一、同性戀產生原因
對于同性戀現象產生的原因,可以說是紛繁復雜很難在世界各國范圍內做到統一認識的,一方面,每個人與其他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具有區別于其他任何人的自身獨特的特點本質,由此決定了他們的戀愛觀、婚姻觀、價值觀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各個國家的歷史淵源的差異性以及獨具特色的歷史傳統造就了各國各民族獨具特色的社會環境和道德觀、倫理觀,而以此為基礎的戀愛、婚姻現象就不可避免的呈現出多式多樣的差別。為了行文之所需,現將世界各國具有普遍性的原因簡要做一闡述。
隨著人的成長發育,人的生理器官在青春期會逐漸發育成熟,人體內的腺體會逐漸產生刺激人的性需求的性激素。這種需求動因是天然形成的、自然而然伴隨著每個人產生的,但是,若在缺乏異性的環境中,性別相同者之間的單純的性愛和情感上的滿足,就往往成為一種替代異性之間表達情感訴求的行為方式。正是由于這個理由,同性戀愛現象多發生在以下場合,如軍隊、監獄、礦山、軍工廠等等。
現代醫學研究得知,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著“同性戀”基因,只是多少有別而已。在這種前提下,具有“同性戀”基因的人群更易于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而逐漸演變為同性戀者。并且,有研究指出人們的性取向在百分之七十的程度上是受制于該類遺傳基因的。
在一些參與人數較多的同性戀者人群網站上經常可以看到這種信息,即很多人之所以選擇同性戀是因為在與異性對象分手之后,當情感以及精神上面臨著巨大的打擊的時候,會想通過同性戀愛的方式宣泄或者是掩飾、覆蓋、緩減自己心中的痛苦。
有人說這是一種性心理的異化,其實這種說法只是一種著眼于表面的膚淺的看法。當胎兒尚在母體中發育的時候,如果一個男性胎兒更多受到母親卵巢性激素的影響,較少受到父親睪丸性激素的影響,那么這個胎兒將來就會女性化的概率就大很多,所以成為男男同性戀者的概率就會大很多。
二、同性戀者享有合法婚姻權利的依據
(一)法律依據
首先,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了公民平等的憲法原則,這既是作為立法根據的《憲法》明文規定的規范內容,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帶有根本性的原則。其次,我國于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中首次以憲法形式明文規定了人權保障的原則,符合世界潮流,具有重大意義。再次,雖然我國《婚姻法》規定結婚對象必須是“男女之間”,但根據我國參加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國際公約》與《公民權利與國際政治公約》,任何公民都享有婚姻自由以及人格尊嚴、自由平等的權利,不可違法予以剝奪。最后,在我國賦予同性婚姻合法化,也有助于與國際立法趨勢接軌,不但可以用法律規范調整同性戀者之間的社會關系,而且有助于社會大眾對同性戀者的認可和尊重,達到穩定法律秩序的功效。
與此同時,還有民事法律方面的相關依據。《民法通則》第三條“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婚姻權利是我國法律明確規定民事權利之一,民事主體基于該權利從事一系列相關行為,其在民事活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關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有效實現。古今中外,身份權在民事法律的演變當中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除了表明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平等外,也暗含法律對所有的民事主體都不能區別對待,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民事法律中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則。體現在婚姻權利當中,對異性戀婚姻與同性戀婚姻理應予以平等的保護。
同性戀現象并非當代獨有的現象,而是古已有之。與西方不同,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待兩性關系的態度上較為開明。雖然,元、明以來,中國人逐漸將性實踐當做一種日益隱晦的“閨閣”“宮闈”之中的隱私而變得諱莫如深起來,但總體而言對“性”是持一種較為開放的觀點。甚至我國文化中存在這么一種聲音與思想,在保證健康的前提下,任何性領域中的行為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在國人的潛意識形態當中,這是一件伴隨著隱私的值得崇敬的事情。這一點遠遠區別于西方,從未出現過因性自由而被判以絞刑的事件。從帝王將相到平常衣食人家,莫不對性抱以平緩溫和、包容的態度,從宋元以來的漫長歲月中,盡管道德規范在生活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但同性戀現象從未被視為“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中的“淫”。
很多人都以為由于中國是儒教盛行的國家,并且自東漢以來一直扮演著傳統文化核心的角色,故而對待同性戀現象是嚴加禁止、無以忍受的,但事實遠非如此,真正把同性戀現象視為文化的“異化”的是始于新文化運動以及五四運動之時的。之所以如此,是受到當時信奉基督教的人群的影響。這也直接導致了在當今中國社會,同性婚姻合法化所面臨的最大障礙不是社會大眾對同性戀者的零容忍的仇視,而恰恰是主流文化的漠而視之的態度。綜述所言有大致如下原因:
第一、我國歷來不是猶如西方一般的宗教國家,沒有嚴格的宗教教義的束縛,因而更多的是以感官直覺和包容心來看待問題,人們往往會在潛意識里認為,一個不會干涉到、影響到、危害到他人的同性戀者及其行為實在沒有加以硬性規制的必要。
第二、在同性戀者之間不會發生生育和繁衍子嗣的問題,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就往往為人忽略掉。
第三、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曾長期在世界文化舞臺上扮演主要的角色,正是基于這種強大的文化自信,人們往往不會過分擔心中國的主流文化會被西方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同化侵蝕,因而完全采取一種放之、任之的態度。
三、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可行性立法模式
通過以上種種方面的簡要分析,最終要立足于我國立法層面上的探索上,這樣才能彰顯其價值所在,才能發揮一些實際意義。探究我國未來在該方面的立法模式時,有如下幾方面的要素需要加以考慮:
第一、我國的當今實際。首先要考慮到我國社會公眾的接受能力和態度,并且要做到符合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不可以盲目的照抄照搬西方的立法模式。其次,做到與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合理恰當的銜接,既能穩固法律的社會基礎、獲得輿論支持,又能增強法律實施的效果。
第二、法律體系的完整統一性。尤其需要注意與我國《婚姻法》及其解釋的銜接,確保法律的穩定性、權威性、完整性、統一性,避免法律不正常變動對公眾生活的影響。
第三、重視同性戀者及其組織的權利保護。同性戀者的訴求與意愿應當予以切實關注,因為同性戀者及其組織在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進程中適中發揮這巨大的作用,他們的爭取在同性戀婚姻合法化進程中發揮著導向性的作用,也更能真切的明白自身的訴求與期望是什么。對于同性戀者組織,首先應從立法的高度使其不斷走向專業化,提高其針對性、增強其組織性,強化其管理性、完善其科學性。其次,要切實遵循《憲法》當中對公民與組織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的保護,增加專門的保障機制和利益訴求機制。最后,應予以必要的規范,完善法律對同性戀組織的規范機制,確保權利與義務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
[2]石婷.同性婚姻合法化探析[D].山東大學,2013.3.
[3]李霞.論同性婚姻合法化[J].河北法學,2008(3).
[4]林振林,王國芳.同性戀的進化心理學理論模型評述[J].心理學進展,2010(2).
[5]蔡煜.關于中國同性戀問題的立法思考[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0(6).
[6]劉韜.從人權法看中國的同性婚姻合法化[J].法制與社會,2009(07).
[7][法]皮埃爾樂魯.人權問題的法律學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