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技術人員在電子取證技術運用中的重要作用
陳靜楊文波
洛陽市人民檢察院,河南洛陽471000
摘要:隨著數字科學技術發展、更新技術的快速提高,網絡計算機等電子數字技術不斷等滲透到人們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中。然而電子技術的高科技手段,卻被一些非法犯罪分子所利用,近年來,諸如泄密、侵權的犯罪行為日漸突出。刑事訟訴法經過修訂后,“電子數據”第一次被納入了法定證據的范疇,因此電子取證技術開始被廣泛地運用到犯罪偵破的工作之中。
關鍵詞:科學技術;非法犯罪;電子取證;法定證據;犯罪偵破
中圖分類號:D925.2
作者簡介:陳靜(1977-),女,漢族,河南科技大學法學專業畢業,2010年至今在洛陽人民檢察院檢察技術處從事電子數據工作;楊文波(1980-),男,漢族,河南科技大學計算與科學專業,本科畢業,2006年至今在洛陽人民檢察院檢察技術處從事電子數據取證和聲紋鑒定工作。
為了給新刑事訴訟法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電子取證技術在犯罪偵破工作可以充分發揮作用,首先需要重視的問題就是怎樣才能順利地取得電子證據。當然,在實際的工作中電子取證存在諸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必須正確地剖析問題的根源尋找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
一、電子取證含義
由于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快速進步以及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普及,人類社會進入一個嶄新的信息融合時代。電子證據從廣義上講,計算機類電子證據與電信類電子證據都包含在內,我們可以把電子證據的含義解釋成“一切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而形成的證據都屬于電子證據”[1]。即電子證據指的是被法庭充分認可的、具有很大的說服力與正確性,存儲在計算機和諸如U盤、硬盤等移動設備中的電子證據。
二、電子取證現存的問題
技術人員與偵查人員在不同的部門開展各自的工作,私下并無太多的交集,所以在實際的電子取證工作中,二者的配合幾乎沒有默契。這里所講的“配合”包含三個工作階段的配合。
第一,雙方外出取證前準備工作的配合,如偵探部門在開展偵查工作時,如果判斷有相關的電子證據需要收集,就會請求技術人員參與協助工作。但是部分案件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不同的案件現場也會存在差異,如果技術人員在事前一無所知,就會影響技術人員取證工作的順利實施,更有甚者會發生證據的流失嚴重狀況。第二,是在取證中的相互配合問題,由于搜查現場不排除各種突發狀況的發生,這就要求偵查人員與技術人員必須保持高度的配合。第三,取證歸來后分析數據的配合工作問題,技術人員恢復遭到破壞的數據后,但是可能并不了解數據對案件的偵破作用。
由于科技的不斷進步,一些技術含量極高的設備在職務犯罪中經常出現,這就要求技術人員必須了解、精通各種設備,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技術和知識。只有如此,才能確保電子證據收集工作的順利開展。但在實際的司法工作中,由于技術人員不能得到及時的高新技術、知識的培訓,所以就無法走在時代發展的前沿。經常會因為自身知識、能力的欠缺無法高效、精準地完成電子取證的工作。
三、電子取證問題解決對策
每個偵查工作告一段落后,需要技術人員自覺向偵查人員打探電子證據在案件中發揮的作用,這樣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揚長避短。同時在現場取證過程中出現的突發狀況也有進行總結的必要。所以,技術人員要養成隨時總結工作經驗的良好習慣,有效避免在工作中出現失誤。
電子數據可能有各行各業都具有關聯性,所以涉及的內容也十分寬泛。但是每個人的能力與精力都不是無限的,想要精通各個行業的知識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技術人員在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的同時,而且也要注重團體合作的重要性,從而保障技術人員的整體專業知識與工作能力,從而更好地開展電子信息收集工作。
首先,可以在偵查部門與技術部門多組織開展一些活動,加強彼此的了解。其次,技術人員在平時可以向偵查人員學習了解偵查知識,提高自身的偵查認知。再次,偵查人員也可以向技術人員請教一些與計算機相關的知識,擴展自己的工作能力。
由于在網絡中的數據十分龐大,取證工具必須與時俱進才能應對數據飛速增長的嚴峻挑戰。為了給電子數據取證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條件,避免電子數據的殘缺。所以,十分有必要加大取證工具的開發力度。日前,公安部已委托公安部第一研究所進行電子證據的分類與取證工具體系研究工作,并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希望能夠盡快問世[2]。
四、結語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計算機的認知不斷增加,與電子證據相關的高科技犯罪案件日漸增加,電子取證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電子取證工作仍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缺陷與問題。所以,我們應盡快發展電子證據立法、取證等方面研究工作,吸收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3]從而更好地完善我國的電子收集工作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品新.美國電子證據規則[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2]公安部第一研究所.電子證據分類及取證工具體系研究報告[Z].2007.11.
[3]郝文江.電子數據取證若干問題研究[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
[4]楊永川.計算機犯罪取證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