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鎮巴縣人民檢察院,陜西 鎮巴 723600
“價值”這個詞最早只是在經濟意義上使用的術語,人們通常把能滿足我們需要的客觀事物稱作“價值”或“有價值的”。在我國,建立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價值是在于保障民事執行行為的有效進行,讓執行程序實現法治化。
訴訟權利是公民維護自身權益的最后一道利器,直接關系到當事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護和實現。眾所周知,我國民事“執行難”具有多重原因,但“執行亂”卻是因為法院單方面過錯所致,是其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的必然結果。
程序本身有著獨立于實體目標的價值內涵,正如學者肖揚著所說,科學合理的公權力的設置和分配,都是要實現法律的公平正義。①而在所有的法律程序中,民事執行直接關系到當事人訴求的實現和民事實體法律的科學合法運用,而且執行法官權力大,權力行使隨意性強,檢察機關通過法律所賦予的監督職責,利用這種公權力去監督法院執行機構的行為,對其中不合理和不正當的執行行為進行糾錯,并按照監督法律的規定,追求相應的責任,這樣才能實現權力對權力的有效制約,最終保證了公正的實現。
只有在準確的原則的指引下,才能設計出完善的制度,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制度也是如此,結合執行的目的以及檢察院監督權的特點,我們認為,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必須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監督權是我國根本大法和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一項公共權力,它的行使也必然受到法律的規制,自由在法定的程序中進行,權力才有效力。監督法定即監督權力法定、對象、事由法定、手段法定、程序法定及責任法定。
民事執行的監督程序對檢察院是一個考驗,既要堅持有主動性,同時又要兼顧必要性。該原則一方面要求檢察機關在法律監督過程中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行使檢察監督權力,另一方面對民事執行活動是否介入、介入程度,又不能簡單一概而論,應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原則和標準。②,絕對不能使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直接越俎代庖的介入執行的過程成為執行的工作主體,而是以涉案當事人或第三人的申請為必要條件。
檢察監督的屬性一方面賦予了檢察機關一定的監督權,一方面,對該權力的行使范圍也有限制,那就是檢察機關的監督權的行使不能干擾法院執行程序的正常進行。之所以設定監督權,是為了保障執行程序按照法定的程序進行,所以它只是對超出法律規定的行為才發生監督效用。檢察機關不能借口執行機關行為違法而肆意介入正常的執行階段,而是相反要與法院合力共同保證合法的執行的順利進行。
一個國家的立法數量與執法質量是衡量這個國家法治建設成就的重要尺度,我們必須結合民事檢察監督的基本理論和民事執行程序的司法實踐,來構建適合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的監督機制。
檢察機關監督法院的執行行為,目的是為了保障執行程序符合法律規定,從而避免對合法的權利和利益有所損害。在監督的實踐中,如果僅僅依賴事中和事后監督,可能會出現事已成定局,追責和改變困難的情況,尤其是那些涉及較大的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的執行文書。為更重要的價值在于,檢察機關根據案件內容和性質,可以制定預防執行行為違法的方案,從而掌握了監督工作的主動性,而且讓監督工作也更有針對性。對其立法和實踐都需要更加詳細的規定,比如適用范圍、適用流程等。
雖然監督工作的實施主體是檢察機關,但是監督工作的效果卻不完全能由檢察機關控制。這其中涉及到法院執行機構的配合和協作。要保障監督工作的有效進行和落實,需要建立起兩院協作機制,尤其是建立起信息交流的平臺。保持信息暢通,檢察機關才能及時發現執行行為違法的地方,并及時糾錯,同時,法院執行機構也才能及時反饋調整的進展。協作機制將提高執行監督的效率。
監督工作的落實最終還是要依靠對違法執行的追究上。如果缺少追責,監督的約束效果就沒有保障。一方面,從立法角度,要完善違法執行的處理規范。賦予檢察機關追責的權力,并規范處理程序的細節,從而保障落實。另一方面,從監督實踐來看,檢察院可以下達兩種處理結果。一種是檢察建議書,一種是糾正違法通知書。前一種用于輕微的違法執行案件中,對其中存在的程序瑕疵進行糾正和調整即可。后一種則是針對違法執行有侵害實體權利的情況下采用,具備更高的強制效果。③
[注 釋]
①肖揚.我們的理想:實現司法公正與效率[J].人民司法,2002(1):1.
②常延彬.試論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制度的建構[J].法治論壇,2008.
③李浩.強制執行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