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蔚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的頒布標志著循環經濟實踐在我國正式抬升到立法層面,由于立法的推動中國學術界對循環經濟的研究達到高潮。在法律界,主要是環境法和經濟法學者對循環經濟進行系統的研究,正因為學者們的專業領域不同,導致學術界對循環經濟的學科定位產生的了分歧。對于循環經濟法的學科定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以蔡守秋為代表的環境法學者認為循環經濟法屬于環境法,以唐榮智為代表的經濟法學者認為循環經濟屬于經濟法,第三種觀點認為循環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筆者贊成第三種觀點,認為循環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前兩種觀點都是相關學者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對循環經濟法形成的片面理解。第一種觀點認為循環經濟法屬于環境法,這種觀點只看到了循環經濟法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一面,卻忽視了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等一系列活動。第二種觀點看到了循環經濟強調國家宏觀調控的內容就認為循環經濟法屬于經濟法實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由于我國循環經濟起步晚,發展慢,所以立法者將我國的循環經濟基本法律命名為循環經濟促進法,著重強調“促進”二字,意味著中國的循環經濟實踐屬于政府強力推進型,但并不能僅此認為循環經濟法屬于經濟法,循環經濟法的內容并不局限于經濟領域。比如,循環經濟法中的人不同于經濟法上的理性人,而是生態人[1],循環經濟法覆蓋了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全部方面,循環經濟法的電子廢棄物制度和農村的循環經濟制度難以被經濟法覆蓋。此外,循環經濟法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必將涉及后代人的利益,這也與經濟法調整當代人之間的關系不同。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循環經濟法與經濟法和環境法并不是種屬關系,只是在宏觀調控和保護環境方面與兩者有部分的交叉。除此之外均是循環經濟的獨立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筆者認為,循環經濟法的獨立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循環經濟與環境法和經濟法的交叉內容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循環經濟法是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下文將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對該觀點進行論證。
立法目的簡單地講是指立法者制定法律所要達到的社會效果。在法律體系內每一個法律部門都有自己的立法目的。經濟法以實現國家對經濟關系的宏觀調控為目的;環境法以防止污染,保護環境為目的。有人認為我國循環經濟法規定的立法目的中明確提出防止污染和保護環境就認為循環經濟法隸屬于環境法,這種觀點沒有看到上述法律條文的缺陷。上述立法目的的規定主要有四項內容:一是促進清潔生產;二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三是防止污染保護環境;四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這種規定過于籠統混亂,沒有明確四項內容各自的地位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促進清潔生產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循環經濟的直接目的,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終極目的。這三項內容均是循環經濟法特有的,防止污染保護環境只是發展循環經濟所附帶產生的效果,不是循環經濟法專門的立法目的,不宜與前三內容并列,否則會導致主次不分,亦將循環經濟法與環境法相混淆。鑒于以上不足,筆者認為循環經濟法獨立的立法目的應為:“在經濟活動中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來實現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最終獲得可持續發展。”這種觀點的優勢在于簡單概括,全部內容均為循環經濟法所獨有,與經濟法和環境法無交叉,厘清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并且闡明了循環經濟法的最終目的是可持續發展。
簡單地說,循環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為與循環經濟活動有關的一切社會關系。涵蓋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全部領域。在自然資源開發領域,主要涉及礦產資源、生物資源的清潔生產;在能源領域主要涉及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在制造業領域主要實現對鋼鐵、有色、電力、煤炭、石化、建材、紡織等行業的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在消費領域,一方面要培養公眾的綠色消費意識,通過節能惠民補貼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產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政府綠色采購,通過政府的示范效應來帶動廣大民眾購買綠色節能產品,增強民眾的資源節約意識。上述領域的社會關系即為循環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環境法與經濟法均無法涵蓋上述全部領域,因此,循環經濟法有特定的調整對象。
基本原則是一個法律部門區別于另一個法律部門的重要方面,因此基本原則是一個獨立法學學科的必備要素。循環經濟法有特定的基本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
減量化是一個系統性的概念,指在生產籌備時爭取投入盡可能少的資源,在生產過程中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強調生產者應通過創新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再利用意味著將廢物直接作為產品或者經修復、翻新、再制造后繼續作為產品使用,或將廢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為其他產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資源化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物進行再生利用。資源化是循環經濟法最為重要的原則,循環經濟的“循環”就集中體現在資源化,循環經濟是一種區別于以往單線經濟的復線經濟,傳統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線性經濟,循環經濟的核心就是使傳統線性經濟的廢棄物變成再生資源,實現經濟的閉路循環。同樣,在我國發展循環經濟也要重視資源化原則,例如,我國是自行車大國,電動自行車數量龐大,如果不對其廢舊電池回收利用,不僅浪費了廢舊資源,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中國的環境法立法工作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改革開放后環境污染嚴重的大背景下啟動的,所以中國的環境法律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偏重于治理污染,當時的資源節約問題并不凸顯。
循環經濟法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進入中國,這時中國的改革開放持續了近20年時間,不僅污染進一步加劇,而且資源約束也日益嚴重。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西方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循環經濟才被引進中國。中國農村地區最早進行循環經濟的實踐,農民通過家畜的糞便來收集沼氣進而取火和發電,這是最簡單地循環經濟形式,節約了電力和燃料資源。這種形式最早是在單個農戶家庭進行,后來在部分地區逐步推廣到整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了集約化發展,進一步提升了節能效率。
進入到21世紀,中國經濟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劇,必須通過轉方式、調結構來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國的經濟主要靠工業推動,而傳統工業污染重,資源利用率低,亟待轉型升級。因此以節約能源資源為價值取向的循環經濟是實現工業轉型升級的題中應有之義。目前各地都大力推廣循環經濟實踐,一些地方還建立了循環經濟產業園,但是這些實踐的局限性很大,主要是這些實踐活動太孤立,沒有系統化發展,絕大多數的循環經濟實踐只是在個別企業內部進行,最成功的地方也只不過是建立了循環經濟產業園。要想成功地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必須將系統化工作深入到底。在建立了單個循環經濟產業園實現園區內企業的循環后,還要實現和其它產業園之間的循環,使得整個地區成為一個循環的大系統。循環經濟是一個偏重于宏觀的概念,講究整體效益,發展循環經濟不能僅從細處著手,更需要頂層設計,遵循從上而下的發展路徑,實現效益最大化,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
[1]陳泉生.《循環經濟法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