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奧然
遼寧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提到行政訴訟類型大家可能和筆者一樣有些茫然不知其所云,《行政訴訟法》法條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教材中也鮮有提及。但在民事訴訟中有提到將訴的類型劃分為三類:確認之訴、給付之訴和形成之訴(變更之訴),以此為參考筆者對行政訴訟類型的劃分有了初步了解。
行政訴訟類型化是近年來各國行政訴訟制度發展的共同特點和趨勢,行政訴訟類型化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對公民的權利保障以及對行政行為司法審查的力度。行政訴訟類型的多寡也反映出對公民權利保障程度的大小。行政訴訟類型劃分是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把具有相同或類似的訴訟要件、審理規則和方式的訴訟劃為同類型行政訴訟,并根據各種訴訟類型作出相應的判決。由此可見,行政訴訟類型的劃分依據應該是原告的訴訟請求,不同的訴訟請求決定著不同的訴訟類型,不同的訴訟類型又對應不同判決種類。
所以筆者認為行政訴訟類型作為行政訴訟類型化的核心,對行政訴訟的整體框架具有重大意義。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行政訴訟法》之中。有的國家《行政訴訟法》便根據行政訴訟的類型來謀篇布局,結構簡單,清晰明了。
英美法系國家不成文法十分發達,因其不區分公、私法,所以也不區分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不規定訴訟類型,但英美法系在自身的司法實踐中也形成了類似于大陸法系國家的行政訴訟類型的制度,即令狀制。
在英國,從亨利二世時起,凡是向普通法法院提起訴訟,需取得國王發布的令狀,始得其程序。令狀便如同進入法院的門票,并且每種令狀對應特定的訴訟形式和審理程序,如果當事人選錯了令狀同樣無法得到救濟。所以當時并非今天的“有權利就有救濟”,而是有令狀就有救濟,這也是英國“程序先于權利”的原因。
美國法律結合英國的法律傳統進行了適度的改造,在州一級還多保持著令狀制度,但在聯邦一級應用比較少見。
大陸法系國家公、私法有明確的分野,因此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也有著比較明顯的分別。大陸法系國家自20世紀以來各自建立本國的行政訴訟類型制度,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
德國行政訴訟類型化的發展是以1960年為時間分界,在此之前行政訴訟類型只有撤銷訴訟,而1960年聯邦行政法院新增加了課予義務訴訟、一般給付訴訟、確認訴訟、繼續確認訴訟等新訴訟類型,使行政訴訟分類更加完善。
日本的行政訴訟類型的劃分有著比較鮮明的時代背景,二戰以前日本主要參考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的行政訴訟類型,采用司法二元制度,由行政法院來審理行政案件;二戰結束后則主要參考英美法系,不在設置行政法院,案件改由普通法院審理,只是在訴訟程序上適用與行政案件的訴訟特例法,而不采用一般民事訴訟程序。日本以主觀訴訟和客觀訴訟將民事訴訟區分為兩大類別,其中抗告訴訟和當事人訴訟等屬于主觀訴訟,而民眾訴訟和機關訴訟則屬于客觀訴訟范疇。日本行政訴訟類型的規定值得借鑒的地方在于其法律中明確規定了抗告訴訟、當事人訴訟、民眾訴訟、機關訴訟,接下來便按照這四種訴訟類型謀篇布局。
我國的行政訴訟類型制度研究發展目前還處在對世界典型國家訴訟類型的借鑒和探索階段,我國《行政訴訟法》未明確規定訴訟類型,但規定了判決形式。專家學者按照不同標準對行政訴訟類型主要有這幾種劃分形式:一種方式將行政訴訟類型劃分為撤銷之訴、變更之訴、履行之訴、確認之訴等幾類,在前文也有所提及;另一種則根據原告不同的訴訟目的,將行政訴訟種類劃分為行政行為之訴和行政賠償之訴;而臺灣地區學者蔡志芳教授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1條和第54條的規定,將大陸地區的行政訴訟類型歸納為撤銷訴訟、課予義務訴訟及一般給付訴訟。
這些分類都有其劃分的道理,各有所長,很難判斷究竟哪種分類更加精確。依筆者愚見,可以借鑒民事訴訟類型的分類,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不同,將行政訴訟類型劃分為:給付訴訟、確認訴訟、形成訴訟。給付訴訟可以涵蓋:履行判決、賠償判決;確認訴訟涵蓋確認判決;形成訴訟涵蓋:撤銷判決、駁回判決、維持判決、變更判決??梢娝械呐袥Q種類都可被這三種訴訟類型涵蓋,并且和民事訴訟接軌,便于大眾的接受,完全可以考慮這種分類方法。
公益訴訟是指原告不以自己的權利或利益為出發點,而是為了公共利益或維護客觀的法律秩序提請的訴訟。筆者以為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探索主要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1.受案范圍
行政公益訴訟的范圍采用列舉加兜底的方式劃分。其中應明確列舉的事項有:1導致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的行為;2導致違法出讓、轉讓國有資產,或者非法侵占、毀壞公共財產的行為;3導致食品、藥品等公共衛生、公共安全受到危害,致使社會公眾的人身權、財產權遭受到嚴重威脅的行為;4導致行政相對人違法受益的行為;5導致或者加劇壟斷,干擾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這些事項主要是行政行為違法損害重大公共利益、現實需求也較為迫切又沒有適格原告的幾類案件。
2.原告資格
將原告資格主要授予專業機關——檢察院是比較合適的。由于我國公民的法治觀念還不強,對是否符合受案范圍的判斷能力尚欠缺,將其提起的資格賦予檢察院,對避免司法秩序混亂,提高訴訟效率大有裨益。況且人人都有原告資格,公益訴訟就容易變成“愛發牢騷者訴訟”。在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為主的情況下,可以將部分諸如消費者協會等社會團體作為輔助主體,分擔檢察院工作壓力。
3.前置程序
我們會發現,對公益訴訟制度加以規定后,很多案件都可以納入進來,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檢察院、法院的壓力,為了不造成司法秩序的混亂,也是給行政機關改過自新的機會,減少訴累,檢察院有必要起訴前向被訴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采取補救措施。
當事人訴訟,是指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導致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我國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的方法不同,大多在行政訴訟后告知當事人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或者是告知當事人先解決行政爭議所依據的民事爭議,之后再提起行政訴訟。這種做法增加了當事人的訴累,也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不符合訴訟經濟原則。
當事人訴訟類型主要是為了在解決含有行政權有關特殊民事爭議的行政爭議。原告在提請行政訴訟的同時要求解決行政行為所涉及的民事爭議。關于當事人問題,原、被告均應是民事糾紛的當事人,而行政機關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機關訴訟其實涉及的是內部行政行為可訴性問題,目前被我國排除在司法審查范圍之外。機關訴訟主要解決行政機關之前權限爭議問題,按目前的處理方式:如果平級之間的爭議由其共同上級決定,上下級關系則由上級決定,很明顯有失公允,尤其上下級之間的隸屬關系使之很難做出公正的處理。所以,在行政訴訟法修改中有必要將內部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對機關訴訟做出規定。
預防性行政訴訟,顧名思義,在提起行政訴訟之前可請求法院采取訴前禁令,防止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遭受進一步損害。英國的禁止令、阻止令等令狀;德國設立了預防性不作為訴訟和預防性確認訴訟;我國三大知識產權法中也有訴前禁止令的規定。例如我國著作權法第49條規定“著作權人或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有證據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即將實施侵犯其權力的行為,如不及時制止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采取責令停止有關行為和財產保全的措施。”《新民訴》在訴前財產保全的基礎上亦增加了訴前行為保全的規定。是故,確立預防性行政訴訟制度十分必要。
[1]吳華.行政訴訟類型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2]彭鳳至.“德國行政訴訟制度及訴訟實務之研究”[Z].臺灣行政法院編纂,1998.
[3]應松年主編.行政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