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破壞婚姻關系第三者之侵權責任
趙媛張凌云
華北電力大學,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在現實生活中,“第三者”插足他人婚姻、家庭的現象屢見不鮮,可以說這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社會問題。但是,目前法律并沒有規定“第三者”的侵權責任。“第三者”問題較為復雜,追究責任的操作也比較困難,假若對其不加以規制,第三者的現象將會越演越烈。筆者認為,我國要有效的抑制第三者現象,就必須完善婚姻法,建議在《婚姻法》中明確規定配偶權,在《侵權責任法》中增加“侵害配偶權的法律責任”以及建立除了離婚時無過錯配偶可以請求過錯配偶賠償外,還可以建立婚內賠償機制等措施。這將彌補第三者侵權責任在婚姻法中的空白,有利于受害人權益得到法律的保護。
關鍵詞:第三者;侵權;責任
中圖分類號:D913
作者簡介:趙媛(1987-),女,白族,云南大理人,華北電力大學法政系2013級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
一、問題的提出
婚姻一旦締結,男女雙方的關系就被法律所認可,夫妻之間的身份關系和人格利益就受到了法律的保護,婚姻關系外的任何第三方都負有不侵害的義務。但在如今的社會中,出現了這樣一小部分人,他們置傳統婚姻家庭觀念于不顧,憑自己意愿喜好,肆意侵犯他人家庭,破壞他人的幸福,這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第三者”。第三者的插足干擾正常的家庭生活與穩定的社會環境,導致的家庭破裂也會影響到下一代的身心健康。青少年犯罪增長,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父母離異造成的。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對第三者的侵權行為予以法律制裁。對干擾婚姻關系的第三者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婚姻法》中以立法加以規制。
二、第三者的界定
學界關于第三者的定義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何謂第三者?根據辭海釋義:特指插足他人家庭,與夫婦中的一方保持不正當男女關系的人。但是經過查閱很多學者對第三者的定義后,筆者總結了所謂的“第三者”應該具備以下特征:首先,身份上,第三者可為未婚著,也可為締結了婚姻關系的已婚者,但他必定是合法婚姻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除前兩種情況外,也有雙方同為第三者的情況。原因是保持不正當的婚外性關系的,男女雙方都有配偶,雙方都知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兩人都可以看作是第三者。其次,主觀上必須是故意的,因此被脅迫或者受欺詐的不能算為第三者。再次,從所侵犯的客體來看,“第三者”侵犯的是無過錯方配偶基于締結的合法婚姻關系而取得的配偶權。最后,第三者必須與有配偶者長時間的保持不正當的男女關系,且發生了婚外性行為。如果兩人僅存在精神層面的,那么不能由法律來調整,法律不調整思想。由上所述,筆者也給第三者下了一個定義:第三者是指明知他人有配偶或起初時并不知他人有配偶,但是知情后仍然與有配偶方保持不正當的男女關系,發生婚外性行為,侵犯了他人合法婚姻的人。
三、第三者侵權在我國立法上的缺陷
《婚姻法》第二條規定:“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這表明一夫一妻制作為《婚姻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婚姻法》第四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卻沒有規定違反了此條規定應該承擔的法律后果,可以說這是一條欠缺操作性的條款。我國婚姻法第46條規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或者重婚的,只有在導致離婚的情況下無過錯方才可以請求賠償。”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現象,就是即使出現了可以導致離婚的第三者侵權行為,但是無過錯方配偶為了出于維護家庭完整的目的而沒有選擇離婚,則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全面得保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三條明確說明:“當事人僅以婚姻法第四條為依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依據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可見我國法律目前還沒有規定配偶權。目前我國《婚姻法》僅規定了夫妻之間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對第三者侵權問題則的規定幾乎空白。在司法實踐中,大部分第三者插足的案件因沒有法律依據而無救濟之路可走。面臨到具體案件時,究竟應該依據哪一條款進行判案呢?這是我國立法上的缺陷。
四、第三者責任的建議
對第三者進行立法規制最妥當的就是將其規定為民事侵權。“第三者”插足他人的合法婚姻,其行為性質為侵權行為,是對他人人格權的一種侵害。我們可以將其看為是“第三者”與過錯方配偶聯合起來作為共同侵權人,這一侵權行為直接侵害到了無過錯方配偶的人身權和財產權。本人認為,有必要在《婚姻法》中增設配偶權。目前我國法學界并沒有給配偶權下一個統一明確的定義,大多數學者認為配偶權就是一種身份權,主要包括夫妻姓名權、住所決定權、同居權、忠實義務以及財產權利等,忠實義務是配偶權的重要內容之一。第三者因為故意侵犯他人合法婚姻家庭關系,給無過錯配偶造成了損害,侵害了其配偶權,在《婚姻法》中增設配偶權,并且規定具體的救濟措施及承擔責任的方式,并且能有效抑制“第三者”現象。
(二)《侵權責任法》中增設“侵害配偶權的法律責任
在《侵權責任法》中增設“侵害配偶權的侵權行為”一節。根據民事侵權的一般原理,對于無過錯配偶來講,無論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還是在離婚訴訟的特殊階段,其均享有對第三者和無過錯配偶共同侵權行為的訴權,所以《侵權責任法》應對這種行為的損害的責任承擔做一個系統的規定。包括對構成要件、規則原則、責任主體以及賠償方式
等等做具體規定,使法官在審理這些案件時能夠找到相應的法律依據。
我國《婚姻法》第46條規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或者重婚的,只有在導致離婚的情況下無過錯方才可以請求賠償。”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這樣一部分無過錯配偶,他們內心出于對家庭的考慮,對孩子的考慮,所以依舊想挽回感情,并不想離婚。所以這樣的規定對于無過錯方配偶是不合理的,必須以離婚為條件才能請求過錯方配偶賠償損害。所以筆者建議如果在婚內建立賠償機制,一旦出現第三者干擾婚姻,則無過錯配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要求第三者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這樣既能保護了無過錯配偶的合法權益,又能對“第三者”泛濫的現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離婚訴訟案件的司法審判中,我們采用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為了能夠證明第三者的侵權行為,無過錯方配偶就必須進行舉證。我們都知道,無過錯方配偶要拿出充分的證據實屬不易。因為一般情況下,第三者侵權具有隱蔽性的特征,而且證據的收集上必須合法,假若證據非法會因也會因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而無法使用。對無過錯配偶來說,他本身就是受害者,如果再加上因為證據的問題上而不能對“第三者”進行賠償,那對受害方配偶無疑是更深的傷害。所以建議在舉證責任上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當第三者無法證明自己不是故意的情況下承擔證責任不能的不利后果,推定其存在主觀故意。這樣的目的是出于受害方配偶與第三者信息不對稱的考慮,并且將一部分舉證責任分配給侵權一方,能夠從一定程度上保護受害者的合法權利,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2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故在我國,尋求精神損害賠償,須侵權人侵害到受害配偶的某種人身性質的絕對權。第三者的侵權行為給受害配偶帶來了除了夫妻共同的財產的流失外,最主要的是精神上遭受到了損害,給無過錯方帶來了精神上的痛楚。而多數學者認為“第三者”的插足行為應侵害到受害配偶的配偶權。所以在賠償上,筆者認為無過錯配偶不僅享有請求第三者返還財產的請求權,還可以要求第三者承擔一定數額的精神撫慰金。至于精神撫慰金的多少,應該依據侵害程度的大小,以及結合當地的經濟狀況,還有第三者本身的經濟基礎決定。而且在賠償的訴訟時效問題上,應當是無過錯配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內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第三者的侵權責任,如果僅將訴訟時效限于離婚后一年,那么對于無過錯方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有些離婚案件,無過錯方配偶在一年內,并不一定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
[參考文獻]
[1]劉愛.“第三者”侵害合法婚姻關系的民事責任研究[D].新疆大學,2014.
[2]劉進茂,林海.第三者的民事賠償責任[J].法制與社會,2014(11).
[3]劉碩.論婚姻關系中第三者責任[J].公民與法,2014(09).
[4]王帥.論第三者侵害配偶權的法律規制[D].大連海事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