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杰 張慧超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近年來,腐敗現象日益增多,在這樣發展甚至會威脅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所以說反復工作已經是當前我國一項十分緊迫的工作。貪腐犯罪心理既包括犯罪人實施貪污犯罪行為的各種消極心理因素,也包括反貪腐對策背后的科學依據。通過對貪腐犯罪心理的分析和談論,從源頭上喚起、激發、改變行為人的良知和錯誤的為官理念,也希望能把具體的研究策略轉化為反貪的利器。
貪腐犯罪心理的研究在犯罪心里的研究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我國關于貪腐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可以說是處于研究的初級階段。犯罪心理研究具有滯后性的特征,當社會上出現一種犯罪現象后,研究者才開始著手研究,或者研究者通過對所有犯罪行為的共性特征,推導出特種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心理學與刑事法學相融合的局面,犯罪研究也從最初較為單純的理論探討過渡為服務于刑法司法實踐。
貪腐犯罪心理研究包括貪污賄賂犯罪研究、貪污賄賂犯罪心理與行為特征的研究和對策等。從我國貪腐犯罪心理的研究現狀的橫向上來看,有根據具體案件進行事例分析的質性研究,也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權威人士的建議,其中測謊技術進入反貪偵訊的實踐最為突出。還有利用心理學的方法,就比如以催眠為代表的相關的訊問策略等等多種辦法。
首先是貪利和利欲的動機,貪腐犯罪人普遍都具有趨利避害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本能,為了百分之百的利益,他們可能鋌而走險去違背法律,這就是人的利欲本能,貪腐犯罪人的貪欲就是其犯罪的最根本動力,也就是因為這種貪欲,讓他們一有機會就不顧良心的譴責和道德的約束,任由自己犯罪行為的發生和發展。貪腐犯罪人的犯罪動機也來源于追求優越本能的驅使。從貪腐犯罪者的成長經歷來研究,越是有受過苦難的經歷,他們就會有更加迫切的權欲追求,想用貪腐來彌補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感。所以說自尊不僅是人類生存最核心的需要,也是貪腐行為在精神層面上最原始的動力。
對犯罪心理的分析和討論最主要就是為了更好的防控犯罪行為,構筑預防貪腐犯罪心理的防線,明確防控腐敗對個體心里的干預點,采用最為恰當的干預力度,可以對貪腐犯罪起到預防和矯正的作用。
積極利用我國刑法的威懾力,在全社會的總體上,形成一種不敢腐敗的心理,不僅要加大對貪腐犯罪的查處力度,也要加強對貪腐犯罪的處罰力度,更加突出辦理貪腐案件的重點,經過調查研究,明確貪腐犯罪的多發領域和重點部位,進行嚴格的監督。集中力量查辦貪腐賄賂的重大案件,編織出嚴格緊密的網法,讓貪腐犯罪者不再有逃脫制裁的僥幸心理。
采用制度反腐的策略,其重點在于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監督公共權力就在于公權的透明度。權錢交易的腐敗行為總不會在公眾的視線下進行,國家應該制定更加科學更加完善的制度,使權力盡可能的透明,這也是制度反腐的重要內容,權力在眾目睽睽的之下運行,就可以有效減少貪腐行為的發生。健全各種相關的管理制度,加強制度的完善和制度的創新,防止出現制度的漏洞,以防讓違法者有機可乘,遏制和消除貪腐犯罪者的犯罪誘因。建立健全政務公開制度,提高權力決策的透明度,為權利的使用提供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環境。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對大型財務支出和投資的監督一定要嚴格監督,加大檢查力度。
構筑貪腐防范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讓那些涉及貪腐犯罪的人自己在心理上有意識的不愿意去貪腐,應該高度關注公務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因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影響著政府的行政效能,公務員的心理問題也是關于公務員是否進行職務犯罪的關鍵。這時候領導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成了一個單位和諧的關鍵,領導的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能有效疏導整個單位人員的心理,預防貪腐犯罪在各個層次發生。
總之,所有的對貪腐犯罪心理研究和討論,都是為了防止我國貪腐犯罪的繼續發生。但是并不代表這些防線和措施是完美的,我們就可以一勞永逸,這些措施需要我們不斷地鞏固,必須持續強化,加強防范。
[1]呂瑞萍,王耀世.中國貪污犯罪心理研究現狀述評[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3,03:28 -32.
[2]毛昭暉,劉輝.貪污受賄罪死刑不應廢除的法理學、政治學和心理學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5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