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燕
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 200127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規定了四種商業秘密侵權行為,其中第2款規定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侵權行為而仍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業秘密的同屬侵權。那么,無惡意的第三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業秘密的責任應如何歸置呢?
主觀上是否存有善意是善意第三人的本質特征。故而,對第三人是否符合善意的認定至關重要。通過分析各國立法,可將認定“善意”的時間點分為以下兩種。
(一)以第三人得到商業秘密的時間為準,其發生于披露、使用商業秘密之前,也即第三人只要在取得商業秘密時為善意即可,至于在以后的披露或使用中是否為善意,在所不問①。如日本《反不正當競爭法(1993年)》11.1.4條規定了以下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除外情形,因交易取得商業秘密的人(以其取得時不知道或者非因重大過失不知道該商業秘密是不正當披露的或者已經存在不正當披露或取得行為為限),在其因交易而取得的法律權利的范圍內,使用或者披露該商業秘密的行為②。2009年修訂版中仍保留了該條規定。由此可見,日本以第三人取得商業秘密時的主觀狀態來判斷其是否具有善意。
(二)以第三人披露、使用商業秘密的時間為準,其發生在得到商業秘密以后③。該標準要求第三人的善意具有持續性,不只在獲取商業秘密時具有善意,而且需保持到使用或披露的過程中。多數國家都采用這一觀點。如美國《統一商業秘密法(1985年修改)》2.2.2條規定,未經明示或默示同意而披露或使用他人商業秘密,且在披露或使用時,知道或有理由知道其商業秘密的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侵占:(1)來自或經由采取不正當手段的人獲得的;(2)經由負保密義務或限制使用義務的人獲得;(3)來自于或經由對請求保持其商業秘密或者限制其使用的救濟的人負有義務的人④。
我國直接涉及商業秘密保護中善意第三人責任的立法主要有1995年制定、2009修訂的《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條例”)及2005年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解釋”)。
根據《條例》第36條規定,善意第三人責任明確如下:(1)善意第三人就知曉第二人存在違法行為前的使用、披露不承擔賠償責任,而由非法出讓人或者違法、違約披露人承擔。(2)善意第三人就知曉第二人存在違法行為后,不得繼續使用、披露相關技術秘密,且應采取合理有效的保密措施。但取得商業秘密權利人書面同意的除外。也即,如同前述美國所采觀點,對善意的持續性提出了要求,若善意第三人知曉第二人存在違法行為后未取得權利人同意仍繼續使用、披露相關技術秘密的,就構成侵權,應承擔責任。但此處就善意第三人獲悉屬非法轉讓或者違約披露的情形未具體明確,是像美國立法中經通知獲悉,還是僅處于應知曉的狀態就視同獲悉,這對取得之后的使用、披露是否屬侵權及侵權時長具決定性作用。(3)善意第三人所遭受損失及采取保密措施的費用,首先向非法出讓人和違法、違約披露人追償,無法受償的,由技術秘密權利人和善意第三人共同分擔。可見,我國立法者試圖平衡權利人及善意第三人的權益,規定善意第三人喪失善意后禁止繼續使用、披露的同時,要求權利人在善意第三人遭受損失、支出保密費用而無法從違法、違約處分人處獲得賠償時,由其分擔部分損失和相關費用。但就分擔比例的考量因素,該條例未加以明確,這給法官相當的自由裁量權的同時,也給當事人的舉證造成困難。可見,該條例充分尊重技術秘密權利人的意思,只要取得權利人的同意,善意第三人就可繼續使用、披露相關技術秘密。
根據《解釋》第12條、第13條的規定,善意第三人責任明確如下:(1)善意第三人與技術秘密侵權人所簽訂的技術合同因侵害技術秘密權利人合法權益而無效。(2)善意第三人可在取得的范圍內繼續使用技術秘密,但應向權利人支付使用費并守密。(3)善意第三人繼續使用技術秘密但又拒不支付使用費的,權利人可請求法院判令其停止使用,并支付已使用期間的使用費。(4)不論善意第三人是否繼續使用,都需支付整個已使用期間的使用費,即包括獲悉無權處分人侵權之前使用期間的費用。另無權處分人應將其通過出讓或披露商業秘密所獲對價返還善意第三人。(5)確定“善意”的時間點為技術合同簽訂或取得時,只要在該時間點保有善意,就不構成侵權。也即,哪怕善意第三人事后知曉出讓人或披露人違法、違約,也無需立即停止使用,而可在取得的范圍內繼續使用,只要向權利人支付使用費即可。可見,該解釋所定時間準據點與日本相同,同樣以商業秘密取得時的主觀狀態為準,而不要求“善意”的持續性。
[注 釋]
①張婧,顧長河.商業秘密侵權中的善意第三人責任探究[J].前沿,2006(3):125.
②孔祥俊.商業秘密保護法原理[M].北京:中國法律出版社,1999:414.
③前揭1,第125頁.
④Uniform Trade Secrets Act With 1985 Amendments,Section 2.
[1]孔祥俊.商業秘密保護法原理[M].北京:中國法律出版社,1999.
[2]張婧,顧長河.商業秘密侵權中的善意第三人責任探究[J].前沿,2006(3).